今天小编分享的理财经验:佑驾创新通过上市聆讯,港股又要迎智驾新人,欢迎阅读。
文 | 赛博汽车
又一家智能驾驶公司即将港股上市。
12 月 8 日,深圳佑驾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INIEYE,简称 " 佑驾创新 ")在港交所披露聆讯后的招股书,这意味着佑驾创新正式通过港交所聆讯,即将登陆港股市场。
聆讯环节是对即将上市的企业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确认其是否符合上市及公开招股资格的审查机制。聆讯通过后,企业会将所有相关资料进行整合,以聆讯后资料集的形式公布。
佑驾创新在港交所披露聆讯后的招股书
从今年 5 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10 月获得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到如今聆讯……佑驾创新地平线港股 IPO 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至此,这家成立 10 年之久的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迎来了其发展历程的关键节点。
根据最新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佑驾创新已累计为 35 家汽车整车厂进行量产,产品涉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以及部分车路协同业务。
尽管业务不断增加,但由于毛利长期低位运行且研发上不断加注,佑驾创新亏损压力不小。2021、2022 年、2023 年和 2024 年上半年,佑驾创新净亏损分别为 1.4 亿元、2.2 亿元及 2.06 亿元和 1.1 亿。
而截止到 2024 年 6 月 30 日,佑驾创新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约 2.2 亿元。
上市筹资,迫在眉睫。
三大业务板块,智能驾驶为核心
相比今年上市的诸如地平线、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公司,佑驾创新在智能驾驶领網域的知名度不算太高,但实际上,其已经成立近 10 年。
2014 年 12 月,佑驾创新成立,属于自动驾驶浪潮中的第一波进入者。
佑驾创新的创始团队均为 80 后,其中,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总经理刘国清,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后于 2013 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根据招股书信息,其博士毕业后曾在南京车锐信息科技(主营车联网业务)担任总经理兼首席工程师职位。
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兼副总经理杨广,同样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主要负责佑驾创新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业务以及生产、制造、质量管控等业务。
除此之外,创始团队中的周翔以及王启程,分别毕业于东南大学及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拥有专业的技术背景及管理经验。
这样的团队规划,也造就了其后续的业务方向选择。
根据公司介绍,佑驾创新定位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商,并于 2021 年拓展了部分车路协同业务。
佑驾创新业务板块
其中,智能驾驶业务是其业务核心和基础,也是目前产生正向商业回报的大头。
在布局节奏上,佑驾创新采取的是渐进式的自动驾驶路线,从低阶的 L2 基础 ADAS 功能起步,最终产品组合涵盖了从 L0-L4 级智能驾驶的组合解决方案,可满足不同场景和车型的需求。
并且在算法上布局了从感知到决策的全栈自研,可满足市面主流的 SoC 芯片部署。
具体到产品上,成本及功能从低到高分别有基础的 iSafety,具备 AEB、TJA、ICA、ACC、LKA、 FCW、LDW 等 L2 级 ADAS 功能。
L2+ 的产品主要是 iPilot 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可提供从主动安全到高速领航等功能,目前正在开发 iPilot 4 版本,最终将在 80TOPS 的计算芯片上实现城区领航功能。
L4 的产品方案 iRobo 正处于测试阶段,首款产品是无人驾驶的 Robobus,预计将会在 2025 年第一季度交付。
招股书显示,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佑驾创新已经与 16 家车企就 25 款车型的智能驾驶展开定点开发,并与 22 家车企的 67 款车型进行了量产。
佑驾创新智能驾驶方案营收情况
佑驾创新指出,按照 2023 年 L0 至 L2+ 级解决方案的收入计算,其在中国所有智驾供应商中市场份额为 0.6%。
佑驾创新智能座舱业务以以座舱感知和监控,以及座舱内互動为核心,主要包括驾驶员监测系统、乘客监测系统。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其已经与 8 家整车厂就 16 款车型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开展定点的持续开发,并与 9 家整车厂就 30 款车型进行了量产。
在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领網域进行布局后,佑驾创新希望能搭建一个汽车智能生态系统,打造更为全面的解决方案组合,于是开始布局车路协同。
佑驾创新车路协同方案营收情况
在该领網域,佑驾创新主要提供车路协同集成了雷达和摄像头等传感器设备、自研算法,以及 " 车联网(V2X)" 技术,截止到最后实际可行日期,佑驾创新已经在中国范围内已参与 21 个典型车路协同项目。
研发投入占比不小,现金流很紧张
业务范围扩大,营收增长的同时,佑驾创新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其中,最大头还是研发。
2021、2022 年、2023 年和 2024 年上半年,佑驾创新研发支出分别为 8220 万元、1.39 亿元、1.50 亿元和 6330 万元。
研发团队上,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佑驾创新的研发团队有 304 名员工,53.9% 拥有学士学位,28.9% 拥有硕士或以上学位。
佑驾创新最新财务数据
实际上,相比其他自动驾驶公司,佑驾创新在研发支出上并不算多,但相对营收占比也算高强度投入。
数据显示,2021、2022 年、2023 年和 2024 年上半年,佑驾创新营收分别是 1.75 亿元、2.79 亿元、4.76 亿元和 2.37 亿元。
尽管营收不断增长,但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64%,但由于毛利的长期低位运行,以及研发上的不断加注,佑驾创新亏损压力不小。
2021、2022 年、2023 年和 2024 年上半年,佑驾创新净亏损分别为 1.4 亿元、2.2 亿元及 2.06 亿元和 1.1 亿。
与此同时,佑驾创新的融资能力不算太强。
招股书显示,自成立至今,佑驾创新进行了超 10 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为 14.48 亿元人民币。
截至 2024 年 10 月 31 日,佑驾创新未动用银行融资为人民币 4500 万元。
尽管佑驾创新表示,正在积极寻求优化我们流动性及资本管理的方法,且预期盈利能力将有所改善,并可进一步巩固营运资金充足性。
但从现金流来看,截止到 2024 年 6 月 30 日,佑驾创新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约 2.2 亿元。
上市筹资,很紧迫。
一大批智驾公司还在上市路上
今年以来,已经有一批自动驾驶公司上市,包括地平线、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另有一大批正在路上。除了佑驾创新,还有选择赴美上市的 Momenta,以及冲刺港交所的纵目科技……
自动驾驶企业扎堆寻求上市的背后,一方面是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还有兑现对投资人的承诺。
首先,对金钱的需求很好理解。
佑驾创新现金流紧张
正如上文佑驾创新的招股书数据,其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约 2.2 亿元,迫切需要融资。
而显然,一级市场已经很难再融到资。佑驾创新尽管显示 2023 年 8 月和 11 月都有融资到账,但属于 Pre-IPO 轮,也都受益于上市计划。
不考虑上市因素,上述提及已经或正在上市的企业中,文远知行最后一次融资发生在 2022 年 10 月,地平线也是;纵目科技的上一轮融资也在 2022 年 3 月;Momenta 最新一次融资更是要追溯到 2021 年 11 月。
这背后的逻辑很好理解。
一方面,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国内资本市场活跃度远不如以前;另一方面,投资 " 老人 " 不具性价比。
融资不顺畅、研发投入高、盈利遥遥无期,冲刺 IPO,既有机会拿到战略融资;又能抛去一些包袱,再拿一笔钱,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其次,兑现承诺也很重要。
有投资人告诉《赛博汽车》,一般来说,国内一级市场的人民币基金,存续期在 7 年左右,其中 5 年投资期,2 年时间是资本退出变现。
退出变现有几大途径,包括 IPO(基石基金在解禁后卖出)、并购、新三板挂牌、股份转让、回购、借壳上市、清算等等。其中 IPO 是资本最理想和体面的退出方式。
显然,从 2014 年第一波自动驾驶浪潮至今,早到了需要回报投资人的时候。
国内的股权投资,很多时候都会有投资方与创始团队的对赌協定出现,即在公司没有达成一些条款时(比如上市),公司包括创始团队需要掏钱从投资人那里回购股份。
业内人士坦言,现在投资人也挺难的,从大多数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来看,不管是创始团队还是企业本身持有的资金,回购股份的难度是很高的。
如果无法完成回购,其他路径又无法行得通,剩下的或许就是一个个创始团队与资方对簿公堂,公司清算,甚至创始人被成 " 老赖 " 这样令人唏嘘的故事。
这显然无论对于企业,还是投资人来说,都是是 " 双输的买卖 "。
上市,显然是最体面的方式。"很多企业上市募集的资金,在上市前就已经谈好了,甚至很多想要上市的公司是有地方政府兜底的,与地方政府或一些战略方有‘抽屉協定’。" 有资深投资人认为,一些公司是为了上而上,并非企业业务需求。
至于为什么多数选择港股和美股,主要是因为,美股或者港股都是自由市场。要发行成功只要实现两个条件,合规满足要求、有人能够认购股权。" 企业本身业务好不好、持续性怎么样,这不是必然条件 "。
显然,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的自动驾驶公司加入上市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