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开年王炸,她演出最生猛的家庭顶梁柱,欢迎阅读。
开始今天的文章之前,可以先和她姐聊几个问题:
如果你路见不平,会拔刀相助吗?
如果做出正确的决定要付出代价,你还会坚持吗?
如果法律的权威和情理的期待背道而驰,真正的公平正义要如何抵达?
以上种种,在电影《第二十条》里,都可以找到讨论空间。
今年春节,她姐走进电影院看的第一部,就是张艺谋导演的《第二十条》。
这一次,在一个关于正当防卫与公平正义的故事里,重新理解了法律与道德的平衡。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正当防卫
片名《第二十条》,指的是我国刑法的第二十条——正当防卫。
这个名词我们都很熟悉,指的是在制止他人不法侵害时如果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损害,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电影以检察官韩明(雷佳音饰)鸡飞狗跳的生活为圆心,延伸出三个关于正当防卫的案件。
也是围绕着这三个案件,电影完成了对 " 第二十条 " 的剖解。
第一个案件当事人,是韩明自己的儿子韩雨辰(刘耀文饰)。
他在学校目睹校园霸凌,出手制止,随后打伤了对方。等到叫家长才知道,对方是教导主任的儿子。
因为韩雨辰拒绝道歉,对方家长去派出所报案,正值高三的韩雨辰面临行政拘留。
第二个案件,是个已经结案的 " 历史遗留问题 "。
公交车司机张贵生(杨皓宇饰)多年前制止车上的性骚扰事件,被殴打后还手反击,导致小流氓受伤。而他也因为故意伤害罪被判入狱三年。
出狱后,张贵生不断上访,想要讨回公道。而韩明作为多年前宣判的检察官,要防止他去上访闹事。
第三个案件,贯穿电影始终。着墨最多,情绪最强,也最让人揪心。
聋哑女人郝秀萍(赵丽颖饰)和丈夫王永强(潘斌龙饰)为了给女儿筹集医药费欠下高利贷,之后被恶霸长期霸凌欺辱,不堪忍受折磨的王永强在恐惧之下失手捅伤恶霸并致其死亡,面临故意伤害罪的指控。
韩明和同事吕玲玲(高叶饰)是负责调查案件的检察官,也在情与法之间摇摆不定。
三个案件环环相扣,有喜剧性的家长里短,也有内核严肃的人文关怀。
而令她姐惊喜的是,电影中三个主要女性角色,都未落入工具化扁平化的模板,而是每一个都延伸出了丰富的内核。
女检察官吕玲玲,从始至终都是正义的化身。但这样一个正义到几乎成为所有人对立面的角色,却并不执拗刻板。
她生动,锋利,会铿锵有力地喊着正义公道,也会红着眼圈咬紧牙关守住底线。
那些原本生硬的法条道理,从她嘴里说出来,就显得无比确信和可亲。
听障母亲郝秀萍,无法开口也无法听见,但痛苦震耳欲聋。
作为受害者,她的行为不降智不拧巴,有着底层坚韧的属性。她也不是一味等待救赎的傻白甜,而是用自己的绝望悲嚎,唤醒了大部分人的良知。
而作为一部由喜剧外壳包裹的现实题材电影,这一层喜剧元素,几乎全部由马丽饰演的李茂娟包揽。
马丽在电影里贡献了极其生活化的演技,也用无数个润物细无声的喜剧表达,让观众时不时地收获欢笑。
拌嘴扯皮的嬉笑怒骂消解了严肃沉重的氛围,电影也在连珠炮似的唾沫横飞里,输出了最核心的表达:
" 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难道不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吗?"
" 李茂娟是典型东北女性 "
事实上,李茂娟是最让她姐共情的角色。
就角色設定来看,李茂娟其实是个很容易被刻板印象裹挟的女性。
她是个家庭主妇,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客厅厨房就是她全部的生活区,每天忙忙碌碌,看起来似乎不太讨喜。
但这样一个角色,却被马丽注入了无限生命力。
电影里,丈夫韩明说她是家里的顶梁柱。
没有比这更恰当的评价了。
一方面,她像一个永不知疲倦的陀螺,张罗着家里的各种家务。大到一日三餐,小到给饮水机换水桶,一切都要靠她完成。
另一方面,她也是小家里情绪的承接者,是护着丈夫孩子的主心骨。
与此同时,她还不吝惜于向外界发送善意,用女性特有的坚韧和共情,化解着周遭的苦楚。
她坚持自己朴素的道德观念,有着电影中其他角色都少有的同理心,在道德立场上一遍遍地追问答案;但同时,她也会在遵循道德准线的过程中陷入困境。
在儿子打人后,她先是担忧,担心自己的儿子会受影响;而等到真正见面时,又义愤填膺,一个拦不住就揍了领导。
于是,在这样啼笑皆非的反差里,一个风风火火又爱子心切的母亲形象,格外鲜明。
而电影里,令她姐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对郝秀萍母女的帮助。
当得知郝秀萍母女住在家楼下的小旅馆时,李茂娟甚至没问清楚对方是什么情况、参与的是什么案件,只听到 " 孤儿寡母 " 四个字就坐不住了,急急忙忙地收拾衣服零食下楼,大姐似的大包大揽地安置妥当。
后半段都要进拘留所了,她第一反应还是嘱咐韩明多去看看郝秀萍母女。
她是近两年影视剧中少见的母亲形象:辛苦但不苦情,奉献但不自怜,用蓬勃的生命力对抗生活一切琐碎。
带着这样的惊喜,她姐也有幸采访到了马丽,和她聊了聊李茂娟的戏里戏外。
马丽自己坦言,在塑造角色时参考了自己的妈妈:" 腦子里会出现一个特别鲜活的形象,我就一直在想我妈说话的那个状态。"
而在东北女性和喜剧演员的双重身份加持下,马丽给这一角色增添了太多光彩。
首先,她自己就正义感十足,平时遇到什么事儿都会往前冲,即便遭受误解,也觉得无所谓。
" 你不能说被误会了就不做一个好人了,那社会不就完了吗?"
另外,她也对角色有很强的信念感。
" 我们东北女性骨子里的幽默在李茂娟身上体现得很丰富,而且她会用这种幽默的形式去化解各种突发事件。"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马丽塑造出的李茂娟是如此的真实可感,就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妈妈、大姐、阿姨。
偶尔小心眼,会因为丈夫衣服上的一根长头发就兴师问罪;大部分时候泼辣锋利,凶完老公凶孩子,一家子人被拿捏得说东不敢往西。
但也最善良正义,会为了一句话就往前冲,会心疼孤儿寡母,会督促孩子做好人行好事,会永远把别人摆在自己之前。
正是这样富有正义感的母亲形象,才让愣头青儿子的见义勇为变得有迹可循,才让韩明在最后的觉醒变得顺理成章。
电影看到最后,相信你会和她姐有一样的感受:
与其说是韩明串起了不同案件,倒不如说是李茂娟穿针引线,在 " 小家 " 与 " 大家 " 之间维系平衡,在天理国法人情之间找寻公义。
马丽,顺其自然
作为一个母亲,在演绎李茂娟这一角色时,马丽也数次代入了自己。
她也会想,如果自己的孩子遇到类似的问题要怎么办,自己应该如何影响自己的孩子,自己要如何教育孩子守护正义。
" 他现在上幼儿园我都在想,以后会不会被人欺负,会不会被校园霸凌,长大了跟人打架怎么办啊之类的,就很焦虑。"
但她能做的,也就是告诉孩子,要有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万一真被打了要还手。
这么看来,和电影里咋咋唬唬的李茂娟也是一脉相承。
而在成为母亲之后,马丽也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不一样。
首先,是变得更加柔软了。
以前遇事爱往前冲,东北大姐见义勇为的心熊熊燃烧,现在碰到类似的事情,会在心里想一想。
电影里,韩明受伤后,李茂娟训他:" 你往上冲啥?你不想想我,不想想孩子?"
这样的情绪,在马丽自己身上也有。
" 如果我没结婚没孩子,我肯定见义勇为第一个冲上去,但是当我变成了一个妈妈的时候,我可能就会犹豫。不光说是见义勇为这事儿,我甚至现在连坐飞机都害怕,有一点点危险系数都会抵触,因为觉得自己不能有意外。"
另外,她也更理解了顺其自然。
马丽很多次谈起母亲对自己的影响。
不光是这次塑造角色时不断地在腦海中预演母亲作为参考,在马丽的成长过程里,母亲也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 她的坚强、勇敢、乐观、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我的伟大的爱,让我成为了现在这样一个我自认为还不错的母亲,也帮助我成为了一个很优秀的演员。
这一切都来源于我妈妈,她在用她的魅力和力量影响我。"
所以,在被问到未来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时,她的回答也与自己的母亲有关。
" 我小时候我妈也没对我说你将来必须要怎么样,每个人的人生都由她自己来选择。"
和孩子相处,是一种顺其自然。而关于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想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未知。
所以马丽选择做好自己,用自己的人生来给孩子带来更多指引。
这是马丽在演员身份之外的另一重修行。
当然,演戏上也要顺其自然。
作为演员,她接戏的标准从未改变,要剧本打动人,或是导演能够让自己信任。只不过年轻时机会不多,走到现在,才算是 " 幸福来敲门 "。
就像是这次和张艺谋导演合作,马丽说:" 这是每一个演员的梦想。"
她抓住了这次机会,给家庭主妇李茂娟涂抹上更为缤纷的颜色,让这个看似平凡的角色,成为了离观众最近的角色,也成就了最普世的表达。
电影在最后有一句台词:" 要用真正的公平正义,去回应每一个老百姓的诉求。"
李茂娟就承担了那个 " 老百姓 " 视角。
她是那个不太懂法律的普通人,她也是那个最懂得普通人艰难的老百姓。
在第二十条的模糊地带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李茂娟。
而当这部沉睡的法条被叫醒,你我,都可能成为那个司法进步的受益者。
图源:《我的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