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浅析华为智能汽车新模式背后的战略思考,欢迎阅读。
[ 爱卡汽车 爱卡独角 SHOW 原创 ]
近两个月,华为在汽车领網域的动作不断。11 月 25 日长安汽车官宣与华为合作,12 月 1 日江淮汽车宣布与华为牵手。而长安与华为新成立的智能化合资新公司,不仅此前业界猜想的一汽东风统统在其中,连奥迪、奔驰等海外品牌,也收到了华为的邀约。
作为一家在通信领網域占据重要地位的公司,华为近来开始逐渐涉足汽车制造领網域。从起初 " 造不造车 " 引发的讨论和争议,到如今的 " 车联盟 " 的迅速扩容,华为步步为营的不断扩充汽车版图。观察华为近期在汽车业务方面的举措,我们可以看到华为似乎在酝酿一场关于智能化的宏伟蓝图。这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本期《爱卡独角 SHOW》,我们就来聊一聊华为的汽车版图。
一、三种模式的建立与局限所在
要说华为进军汽车行业,可以追溯到 2013 年。华为在上海首次发布了其车载模块,推出了 ME909T 产品,这标志着华为在汽车行业的初步探索。到了 2019 年,华为遭遇了重大转变。5 月 15 日,该公司突然面临美国的正式制裁,其手机业务受到了严重打击,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鉴于智能终端领網域的巨大潜力,进军汽车行业成其必然选择,华为车 BU 业务部门应运而生。
从 2019 年开始,华为为了更深入地参与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和电动化转型,开展了与汽车企业合作的三种模式,由此拉开了华为在汽车领網域开展合作伙伴的序幕。
1、Tier 1 模式
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华为向汽车制造商供应智能汽车零部件,例如车载联网模块、增强现实抬头显示(AR-HUD)、激光雷达等,专注于提供智能网联汽车的附加组件。然而,仅仅向汽车企业销售智能零部件的业务模式缺乏成长潜力,作为标准化零部件模式的角色明显不够完善。
2、HI(Huawei Inside)模式
即华为全栈解决方案,在这一合作模式下,汽车制造商采用华为提供的全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涵盖计算与通信架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多个领網域。这一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车身上的 "HI" 标志。与 Tier 1 模式相比,华为在 "HI" 模式中扮演了更为深入和积极的角色。
但实践证明,"HI" 模式的发展道路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例如,采用此模式的长安阿维塔在市场上的销量表现并不理想,2023 年 5 月至 10 月的销量不足 1.5 万台。北汽极狐也曾采用 "HI" 模式,但去年的零售量仅有 1.2 万辆。鉴于销量不佳,2023 款的极狐阿尔法 S 已经停止生产 "HI" 版本。因此,目前坚持使用 "HI" 模式的品牌只剩下阿维塔。
3、智选车模式
基于 "HI" 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华为开始更深入地参与合作车企的产品设计、核心零部件选择、营销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同时,合作车型还将在华为的终端店面销售。
在这种智选车模式下,华为已经取得显著成就。目前,华为的智选车合作伙伴包括赛力斯、奇瑞、江淮和北汽(后者从 "HI" 模式转变为智选模式)。2021 年 12 月,华为联手宁德时代和赛力斯共同打造的 " 问界 " 品牌迅速获得市场认可。尽管后续遇到了一些挑战,但问界品牌还是陆续推出了 M5、M7 等多款车型,并计划在 2023 年 12 月推出问界 M9。截至目前,问界 M5 的累计交付量已超过 12 万辆,问界 M7 的大量订单超过 10 万,问界 M9 的预订量也超过了 3 万辆。
通过上述三种合作模式,华为已经快速地与多家汽车制造商,特别是一些二线品牌展开了合作。然而,对于致力于持续发展的华为来说,这些措施仍不足够,继续扩大其业务范围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自从 2019 年遭受美国制裁以来,华为的营业收入每年以约 10% 的速度下降。到了 2022 年,其营收相比制裁前已经减少了约三分之一,同时其研发支出也大幅增加,达到了 1600 亿元人民币。
在汽车制造这一重资金和重资产的业务领網域,华为投入了巨额资金。根据华为 2022 年的年报,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成立以来至 2022 年底,其累计投资已达到 30 亿美元(约合 206 亿元人民币),研发团队也扩展到了 7000 人的规模。余承东曾提到,华为在汽车事业部的年均投资约为 100 亿元人民币,其中 70% 至 80% 的资金投入用于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
华为车 BU 在业绩方面成为唯一拖累公司整体业绩的板块,甚至在 2022 年处于亏损状态。不过,余承东在 2023 年初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在 2025 年实现车 BU 业务的盈利。尽管如此,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充满了挑战。根据财报数据,2022 年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全年营收约为 20 亿元,但在 2023 年上半年,这一业务的营收仅为 10 亿元。
三种模式的建立与局限所在
二、局限如何破解?
早在 2022 年 8 月,任正非在《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檔案中称,华为车 BU 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要减少科研预算,加强商业闭环,研发要走模块化的道路,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做出竞争力,剩余部分可以与别人连接。因此,扩容车企合作伙伴成为一条必选之路。
1、优化智选车模式
在 11 月 28 日智界 S7 的发布会上,华为首次正式推出了鸿蒙智能汽车技术生态联盟——鸿蒙智行,这标志着智选车模式的全新更新。华为将其在信息产业和消费电子产品领網域积累的卓越经验,扩展到汽车领網域,与中国汽车产业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打造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产品。
目前,华为已经与赛力斯合作推出了问界 M5、M7、M9 等多款车型,而智界 S7 则是与奇瑞合作的最新产品。余承东在发布会上透露,他们正在积极开发与北汽和江淮合作的鸿蒙智行车型,这些车型将在未来陆续发布。
2、剥离车 BU,引入友商
11 月 26 日,长安汽车与华为联合发布声明,华为拟以旗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为基础,设立一家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新公司,华为原则上不从事与新公司业务范围相竞争的业务。长安汽车计划入股这家新公司,入股比例不超过 40%。值得一提的是,公告里有一句 " 新公司将对现有战略合作伙伴车企及有战略价值的车企等投资者逐步开放股权,成为股权多元化的公司 "。除了长安汽车和其关联方(重庆国资)作为最早的投资者之外,后续将有哪些企业或机构加入,已成为引发汽车行业内外广泛猜测的热门话题。
华为的汽车业务原本分为两大部分:车 BU(负责技术和零部件)以及智选车(涉及整车设计和渠道),同时还包括了来自华为数字能源、华为云和华为光等业务的技术支持,例如三电技术、车载云解决方案以及车灯技术等。根据目前已公开的信息,新合资公司主要包括了原汽车 BU 的一部分,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 和智能车灯等部门。而现在更名为鸿蒙智行的智选车部门,根据华为终端方面的确认,尚未被剥离到新公司,目前仍然隶属于华为。
余承东曾对媒体透露,鸿蒙智行的四家合作伙伴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都是谈判合作对象。随后又在智界 S7 的发布会上对一汽喊话,表示希望一汽这样有实力的企业也加入进来。除了一汽,长安、东风等央企车企也可能是华为新合资公司潜在的投资者之一;广汽、上汽等地方国企,也有望参与进来。
奥迪和奔驰是华为正在接触的海外汽车品牌。最近几周,华为已经开始与奔驰进行初步谈判,提出将新合资公司的 3% 到 5% 股权作为筹码,以期邀请奔驰加入合作。然而,奔驰似乎对这一提议的兴趣不是很高,他们更倾向于自主控制軟體智能化业务,以维持品牌的高端性质,而不是依赖外部供应商的技术。至于奥迪方面的兴趣程度目前尚未公开,但华为和奥迪计划合作,帮助奥迪开发智能驾驶技术,并计划在 2025 年开始将其应用于一汽奥迪生产的车型中。
可以预想的是,华为剥离 BU 业务成立新合资公司,与其他车企合资造车,既能够能降低车企疑虑、绑定客户,更能够解决一直备受困扰的资金问题。同时,鸿蒙智行(智选车业务)也将有更广阔的自由空间。
三、破局背后的逻辑
在传统汽油车时代,博世公司在底盘技术方面被誉为 " 无冕之王 ",其 ESP 技术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的营收规模堪比本田等大型汽车制造集团,利润表现也不逊于它们,其在技术标准方面的领先地位让其他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因此,业界早早就开始猜测 " 中国要打造自己的博世 ",这也是对华为进军汽车领網域的一种看法。
汽车是如今最重要的产业,智能化是如今最重要的技术路径。华为新模式的构建,背后有着宏大的战略思考。
通过长安此前与蔚来合作的换电项目,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只要在技术领網域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都有机会被选中并承担国家重要任务,进而迅速加速发展,这是市场机制难以媲美的巨大动力。长安作为国内央企汽车制造企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公司之一,而华为则在汽车智能化技术方面具备卓越实力。两家公司的合作显然是国家战略的重要一步,其他央企如一汽和东风等也将有望加入这一合作。相较于过去传闻的 " 一汽东风长安整合 " 计划,显然由华为牵头进行智能化技术合作更具有新阶段的战略意义和可行性。
写在最后
华为成立新合资公司的举措具有明显的国家战略背景和深刻思考,甚至涉及到中国与欧美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平衡问题。这次合资公司的构架和机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因此未来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精彩内容回顾:
实拍 AITO 问界 M5 搭载华为 HarmonyOS 座舱
局限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