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乘联会: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203.5万辆,同比增长57.4%,欢迎阅读。
经济观察网讯 据乘联会微信公众号 2 月 8 日消息,乘联会发布 2024 年 1 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 年 1 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 203.5 万辆,同比增长 57.4%,环比下降 13.9%。乘联会指出,近期乘用车市场价格战的根本原因是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过程,在建立市场新秩序过程中,新老厂商替代的竞争激烈,预计这一过程会持续几年的时间,直到新的格局形成。
具体内容如下:
1.1 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回顾
零售:2024 年 1 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 203.5 万辆,同比增长 57.4%,环比下降 13.9%。
2024 年 1 月车市零售实现预期中的好采頭走势,同比增长 57.4% 的重要因素是春节带来的节前消费时间差异。12 月份有部分销量的透支,影响 1 月份的销量,再有就是预计中的有部分车型价格回升,地方促消费的消费券等活动减少,均构成了不利于 1 月份的放量走势。
国家层面针对汽车行业的政策指引频出,旨在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商务部推动 " 百城联动 " 汽车节和 " 千县万镇 " 新能源汽车消费季活动效果显现,多地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与企业促销合力对年底车市构成稳定支撑。
合资与自主车企的环比走势差异较明显。由于 12 月车市的合资车企普遍冲刺力度较大,而自主车企 12 月相对平稳,因此 1 月车市形成合资车企的燃油车零售销量环比下降 15%,而自主车企的燃油车零售销量环比增长 23%。因此吉利、奇瑞、长安等 1 月走势较强。入门级燃油车目前具有极高性价比,但春节前首购群体消费却明显不旺。
1 月自主品牌零售 112 万辆,同比增长 77%,环比下降 10%。当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 55.1%,同比增长 5.9 个百分点;2023 年自主品牌累计份额 52%,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 4.6 个百分点。1 月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 60.5%,较去年同期增长 8.2 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头部传统车企转型更新表现优异,吉利、比亚迪、奇瑞、长安、长城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提升明显。
1 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 67 万辆,同比增长 43%,环比下降 15%。1 月的德系品牌零售份额 19.2%,同比份额下降 3.8%,日系品牌零售份额 16.7%,同比持平。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 6.5%,同比下降 1.3 个百分点。
1 月豪华车零售 24 万辆,同比增长 30%,环比下降 22%。去年受芯片供给短缺影响的豪车缺货问题逐步改善,但传统豪车市场需求并不很强。
出口:今年总体汽车出口延续去年年末强势增长特征。1 月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 CKD)35.5 万辆,同比增长 51%,环比降 7%。1 月新能源车占出口总量的 26.8%,较同期下降 5.2 个百分点。随着出口运力的提升,1 月自主品牌出口达到 29.6 万辆,同比增长 61%,环比下降 10%;合资与豪华品牌出口 5.9 万辆,同比增长 40%。
生产:1 月乘用车生产 202.1 万辆,同比增长 50.0%,环比下降 24.5%。年初很多车企稳产降库存力度较大。其中豪华品牌生产同比增长 27%,环比下降 10%;合资品牌生产同比增长 33%,环比下降 29%;自主品牌生产同比增长 68%,环比下降 25%。
批发:1 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 208.9 万辆,同比增长 44.4%,环比下降 23.7%。受新能源及出口市场拉动的促进,1 月厂商销量仍保持当月历史高位。1 月自主车企批发 126 万辆,同比增长 67%,环比下降 20%。主流合资车企批发 57.3 万辆,同比增长 24%,环比下降 29%。豪华车批发 25.4 万辆,同比增长 11%,环比下降 25%。
1 月乘用车主力厂商总体表现分化,一汽、东风、长安系的主力厂商总体较强。1 月万辆以上销量的乘用车企业厂商共 33 家(12 月 37 家),其中同比增速超 100% 的有 8 家,同比增速超 10% 的有 23 家,同比负增长的 7 家。环比 12 月看,增速超 10% 的有 7 家,环比负增长的 23 家,且环比负增长 50% 以上的有 7 家。
库存:1 月厂商生产谨慎,而节前促销拉动零售较强,推动厂商和渠道库存下降,形成了厂商产量低于批发 7 万辆,而厂商国内批发低于零售 30 万辆的去库存走势。厂商与渠道从 2023 年 9 月份到 1 月总体去库存 16 万辆,春节前的渠道库存压力大幅缓解。
新能源:1 月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达到 73.4 万辆,同比增长 85.1%,环比下降 33.3%。1 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 68.2 万辆,同比增长 76.2%,环比下降 38.8%。1 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 66.8 万辆,同比增长 101.8%,环比下降 29.5%。1 月新能源车出口 9.5 万辆,同比增长 27.1%,环比下降 6.9%。
1 ) 批发:1 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 32.6%,较 2023 年 1 月 26.8% 的渗透率提升 5.8 个百分点,但较 2023 年 12 月的 40.7% 下降 8.1 个百分点。1 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 43.8%;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 34.5%;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 7.2%。
1 月纯电动批发销量 40.4 万辆,同比增长 49.5%,环比下降 46.5%;1 月真插混总体销量 18.8 万辆,同比增长 104%,环比下降 23%;1 月增程式批发 9.1 万辆、同比增长 262%,环比下降 22%。1 月新能源批发结构中:纯电动 59%、真插混 28%、增程式 13%。2023 年 1 月为纯电动 70%、真插混 24%、增程式 6%。回顾 2023 年,全年新能源批发结构中:纯电动 69%、真插混 23%、增程式 8%,增程式有效弥补纯电动的续航焦虑,应该属于纯电动的分支。
1 月 B 级电动车销量 13.6 万辆同比增长 35%,环比下降 34%,占纯电动份额 34%。纯电动市场的 A00+A0 级经济型电动车市场崛起,其中 A00 级批发销量 8.6 万辆,同比增长 151%,环比下降 46%,占纯电动的 21% 份额,同比增长 8 个百分点份额;A0 级批发销量 8.8 万辆,占纯电动的 22% 份额,同比增长 15%;A 级电动车 8.2 万,占纯电动份额 20%,同比份额持平;各级别电动车销量总体不强。
1 月乘用车批发销量超两万辆的车型有 20 个,比亚迪宋 :59,514 辆、Model Y: 41,873 辆、轩逸 : 38,775 辆、海鸥 :36,447 辆、长安 CS75:34,780 辆、速腾 :31,747 辆、CR-V:30,243 辆、问界 M7:29,998 辆、Model 3:29,574 辆、博越 :27,316 辆、瑞虎 8:26,626 辆、哈弗 H6:26,508 辆、帝豪 EC7:26,108 辆、朗逸 :25,988 辆、星越 :25,005 辆、瑞虎 7:22,497 辆、比亚迪秦 :21,767 辆、星瑞 :21,253 台、思網域 :20,954 辆、帕萨特 :20,223 辆。其中新能源位列总体乘用车车型销量前 2 位,燃油车主力车型表现终于回归较强走势。
2)零售:1 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 32.8%,较去年同期 25.6% 的渗透率提升了 7.2 个百分点,但较去年 12 月渗透率 40.3% 下降 7.5 个百分点。1 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 51.8%;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 22.3%;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 5.1%。从月度国内零售份额看,1 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 70.3%,同比增加 10 个百分点;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 4.9%,同比增加 0.9 个百分点;新势力份额 14.8%,同比增加 3.7 个百分点;特斯拉份额 6.0%,同比下降 0.9 个点。
3)出口:1 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 9.5 万辆,同比增长 27.1%,环比 12 月下降 6.9%,占乘用车出口 26.8%,较去年同期下降 5.2 个百分点;其中纯电动占新能源出口的 75%,A0+A00 级纯电动出口占新能源出口的 55%。伴随着中国新能源的规模优势和市场扩张需求,中国制造新能源产品品牌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海外的认可度持续提升,以及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由此新能源出口市场仍然向好,前景可期。1 月厂商出口方面,奇瑞汽车 89,665 辆、长安汽车 38,269 辆、比亚迪 36,174 辆、上汽乘用车 33,716 辆、特斯拉中国 31,566 辆、吉利汽车 27,758 辆、长城汽车 22,644 辆、上汽通用五菱 15,102 辆、江淮汽车 9,643 辆、江苏悦达起亚 8,110 辆、东风本田 6,130 辆、广汽乘用车 4,957 辆、长安福特 3,791 辆、东风汽车 3,200 辆、极星汽车 2,821 辆、哪吒汽车 2,821 辆、广汽本田 2,720 辆、一汽轿车 2,600 辆、一汽红旗 2,504 辆、神龙汽车 2,330 辆,其他车企的出口也在积极推进。从自主出口的海外市场零售数据监控看,A0 级电动车占比近 60%,是出口绝对主力,上汽等自主品牌在欧洲表现较强,比亚迪在东南亚市场崛起,南美等市场恢复增长。除了传统出口车企的靓丽表现,近期新势力出口也逐步增量,海外市场也有数据开始显现。
4)车企:1 月新能源乘用车企业总体走势较强,比亚迪纯电动与插混双驱动夯实自主品牌新能源领先地位;以赛力斯、理想、长安、零跑等为代表的增程式电动车表现尤为抢眼。在产品投放方面,随着自主车企在新能源路线上的多线并举,市场基盘持续扩大,厂商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达到 18 家(环比下降 3 家,同比增长 12 家),占新能源乘用车总量 90.7%(上月 92.4%,去年同期 74%)。其中:比亚迪 201,019 辆、特斯拉中国 71,447 辆、吉利汽车 65,826 辆、长安汽车 46,080 辆、赛力斯 37,105 辆、理想汽车 31,165 辆、长城汽车 24,988 辆、上汽通用五菱 17,916 辆、奇瑞汽车 16,365 辆、东风汽车 15,933 辆、上汽通用 13,562 辆、零跑汽车 12,277 辆、华晨宝马 11,102 辆、广汽埃安 11,005 辆、上汽大众 10,845 辆、上汽乘用车 10,434 辆、蔚来汽车 10,055 辆、哪吒汽车 10,032 辆。
5)新势力:1 月新势力零售份额 14.8%,同比增加 3.7 个百分点;蔚来、理想等新势力车企销量同比和环比表现总体仍较强。主流合资品牌中 , 南北大众领先,新能源车批发 19,428 辆,占据主流合资纯电动 47% 强份额,大众坚定的电动化转型战略初见成效。其他合资与豪华品牌仍待发力。
6)普混:1 月普通混合动力乘用车批发 6.5 辆,同比增长 22%,环比下降 31%。其中广汽丰田 18,081 辆、一汽丰田 15,590 辆、东风汽车 9,471 辆、东风本田 9,613 辆、广汽本田 3,149 辆、吉利汽车 2,759 辆、长安福特 4,167 辆、广汽传祺 1,289 辆、东风日产 1,045 辆,混合动力的自主品牌销量逐步提升。
2.2 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展望
今年 2 月有 18 个工作日,相对 2023 年 2 月份的 20 个工作日少了 2 天。由于春节假期前后汽车消费较淡因素的影响,大部分车企都会在春节前后要多休几天年假,因此今年 2 月的有效产销时间很短,可以预计 2 月车市销量将会处于年内绝对谷底期。
春节前是首购群体购车的黄金期,由于楼市、股市不旺,居民消费心态相对保守,入门级燃油车市场偏弱,春节前消费尤其不强。近期受长江流網域雨雪冰冻天气的影响,电动车的补能与续航短板暂时影响了消费者购买信心。
今年春节返乡人员规模大,节后复工的节奏相对较快,部分中老年外出务工者逐步考虑本地就业和创业,这将对春节后车市带来一定利好。
大城市交通拥堵基本是以学校开学放假为分界点,历年春节后都有一定的开学前购车潮,有利于经济型电动车市场逐步回暖。
3.2023 年中国汽车成绩斐然,而潜力更巨大
2023 年是中国汽车工业成绩斐然的一年,获得巨大的市场突破。2023 年全国汽车行业营收突破 10 万亿元,达到 100,976 亿元,同比增长 12%;成本 87,627 亿元,增长 13%;利润 5,086 亿元,同比增长 5.9%。2023 年中国汽车销量突破 3,000 万辆,实现销量 3,009 万辆,增长 11%。2023 年中国汽车出口 522 万辆,出口增速达 56%,实现持续强增长。2023 年汽车出口 1,016 亿美元,出口增速 69%。2023 年汽车出口均价 1.9 万美元,同比 2022 年的 1.8 万美元,均价小幅提升。而且汽车零部件出口也达到 877 亿美元的水平。
实现这一系列成绩有多重原因,首先是中国制造业体系能力提升,中国汽车产业链的韧性强,芯片等短板在逐步改善,作为世界工厂的汽车出口潜力正在逐步体现,因此实现了全面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其次是中国新能源发展的长期坚定战略逐步见效,高质量发展的效果正在显现。2014 年伟大领导提出的新能源车是中国汽车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强势崛起已经验证了产业变革的巨大威力。自主品牌的全面崛起是实现中国汽车 2023 年巨大成就的主要贡献者,由于自主品牌坚定的实现新能源转型,并创新突破涌现插混和增程等多条技术线路,实现了全方位的新能源替代燃油车的进程。尤其是自主品牌实现了在全球市场的全面突破,不仅对东南亚、欧盟等市场实现全面进入,而且在前独联体市场获得巨大市场增长,真正实现了内外兼修。
4.2024 年全国乘用车市场价格战仍将激烈
前几年的全国乘用车市场价格战,一般在每年年末比上年末高 4 个点左右的促销增长水平。但 2023 年全国乘用车市场价格战持续激烈,达到促销增大 6 个点的幅度。历年的 8 月后年末价格趋稳,但去年的价格战在下半年更为激烈,形成年末超强价格促销拉动 12 月零售高增长的特征。
近期乘用车市场价格战的根本原因是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过程,在建立市场新秩序过程中,新老厂商替代的竞争激烈,预计这一过程会持续几年的时间,直到新的格局形成。
随着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快速提升,传统燃油车市场规模逐步缩小,庞大的传统产能与逐步萎缩的燃油车市场矛盾带来更激烈的价格战。规模决定成本和企业生存状态,多数厂商优先保份额,必然形成价格竞争的进一步加剧。
近两年的乘用车出口取得巨大的突破,出口总量从 2020 年不足百万迅速突破到 2023 年的 400 万规模,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获得销量的巨大提升,进一步增强了自主品牌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自信心,提升了技术水平及产品竞争力。近两年合资车企也已经逐步推出新能源转型车型,为了获得时间上的缓冲,用降价促销方式来保住市场占有率,确保新能源车型上市时间和客户基盘。
新能源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整车为王的车企战略推进,主力品牌单车销量快速提升,而产业链整合和一体压铸等新技术工艺带来成本分担的巨大差异,头部车企用规模化降本增效,实现低价带来利润的良好增长。
电动车电池成本占据整车成本的 40% 左右,前两年碳酸锂价格暴涨到近 60 万元 / 吨后逐步回落,近期下跌至 10 万元以下,为整体成本的下降创造了空间,去年底上市新车已经提早预支了价格让利。
新能源消费新特征带来车企品牌裂变现象明显,随着新能源车各技术线路的细分市场逐步成熟,新车型极大地丰富了消费选择,产品供给的增加带来的同质化也会加剧竞争。今年价格战大概率会以降价促销和定位下探等多模式混合展开,新能源厂商会包装更多的权益优惠来稳定产品价格。
电动车新品通过快速的产品迭代,推动品牌高端化,在价格不变甚至是小幅下降的前提下不断提升产品配置和续航,以产品力提升用户的性价比感受。
2024 年是新能源车企站稳脚跟的关键年,竞争注定非常激烈。从燃油车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成本下探、" 油电同价 " 给燃油车厂商带来巨大压力,燃油车产品更新换代相对较慢,产品智能化程度不高,更多依赖于优惠的价格来持续吸引客户;从 NEV 的角度来看,随着碳酸锂价格下跌,电池成本降低,造车成本有所下降;且随着新能源市场高速发展,形成规模效应,产品拥有更多的利润空间。
5. 逐步放开限购、稳定燃油车消费
据公安部网站信息,截至 2023 年年末,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 4.35 亿辆,其中汽车 3.36 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 5.23 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 4.86 亿人。2023 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汽车 2,456 万辆,新领证驾驶人 2,429 万人。
2023 年底,94 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与 2022 年相比增加 10 个城市,其中 43 个城市超 200 万辆,25 个城市超 300 万辆,成都、北京、重庆、上海、苏州 5 个城市超过 500 万辆。2023 年超过 500 万以上保有量 5 个城市中有 3 个是不限购的。而 2022 年末已经达到 400-500 万保有量的 4 个城市都没有限购。
目前部分限购城市的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远远落后于其它非限购城市。未来国内车市消费的增长空间仍巨大,其中中小城市和县乡市场的增长潜力巨大,而特大城市也有汽车消费改善空间。中国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仍将持续,考虑到不限购的 400-500 万的城市仍能积极克服拥堵压力,建议考虑 400 万以下保有量城市逐步放开燃油车限购。
燃油车每年要交上万亿的燃油税收,既限购还限行。在新能源车销量已经达 35% 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同车同权,稳定燃油车用户正常消费,实现汽车消费全面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