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上海车展观察:智驾进入“冷静期”,安全重回第一性,欢迎阅读。
上海车展(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2025 年初," 智驾平权 " 的口号响彻汽车行业,厂商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宣传自家的智驾水平如何高超,能给用户带来多么惊艳的体验。
然而一场意外事故让智驾猛踩刹车,在春明景和的四月转了一个急弯。各大厂商从争相吹捧自家的智能驾驶系统,转而开始重新审视智能驾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时移世易,沧海桑田,都在一瞬间,智能驾驶的车轮开始降速、纠偏甚至转向。
4 月 16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在工信部官网发布了一则公告,公告特别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承担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4 月 23 日,第二十一届(2025 年)上海国际车展开幕。有与智能驾驶相关的车企,为避免触碰 " 红线 ",连夜对车展宣传材料做出修改,删除了大量涉嫌 " 夸大宣传 " 的措辞,有车企对宣传视频也做了修改,还有车企紧急修改了对外发言稿件。
种种迹象表明,当下智能驾驶面临新变化,智驾平权带来的危险系数和风险敞口越来越大,用户已经嗅到危险。对厂商而言,安全与责任,重新被摆到桌面上最重要的位置。
安全重新回归第一性
公开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国内 L2 级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达 55.7%,2025 年底渗透率有望达到 65%。
在智能辅助驾驶渗透率提升的背景下,近年来车企频繁提及 " 智驾 " 关键词。但对 " 智驾 " 的过度宣传,也易于让消费者产生认知误区,将智能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
如何让智能驾驶在安全边界内发展,正引起各方重视,厂商们也不断通过行动和发声,聚焦在安全领網域。
4 月中旬,主打安全的沃尔沃,在自家的新车发布会上,赫然打出 " 安全是一种信仰 " 的主题;同日,极氪品牌四周年暨极氪 007GT 上市发布会上,提到 " 全行业都在卷性能、价格、成本的时候,大家更要卷安全 ";4 月 16 日,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上,余承东表示,安全就是最大的豪华……
4 月 18 日上海车展前夕,在央视镜头下,长城汽车举办了全新魏牌高山碰撞安全直播测试。
直播中可以看到,此次测试真实模拟了三代五口家庭出行时可能遭遇的交通事故场景。测试车辆以 15km/h 正常行驶通过十字路口,被另一辆误闯红灯的高速来车(60km/h)从侧面撞击至第三排座椅区網域。
在这样的极端条件下,魏牌全新高山表现出了卓越的防护能力:整车结构保持完整,座舱空间未被入侵,非撞击侧车门可以顺利开启,同时电池系统无漏电、起火等问题,有效避免了事故造成的二次伤害。
" 长城不做打兴奋剂的运动员 ",在直播中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直言,要聚焦安全与技术,而非短期流量之争。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智驾依然是热点。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 50 家智能辅助驾驶相关企业参展,涵盖解决方案、车规芯片、智能底盘、智能座舱、雷达等众多领網域。参展商不仅包括博世、采埃孚等国际巨头,还有众多本土企业,如地平线、佑驾创新、芯擎科技、元戎启行、知行科技、芯驰科技等。
四维图新 CEO 程鹏表示,当前整个行业对辅助驾驶系统的讨论正回归理性,以前客户总是问其方案是否无图或端到端。不过,他认为,在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极致性价比来保证体验才是重点。
魏建军在 2 月份就曾表示," 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秀,实践出真知。" 魏建军认为,真正的智能驾驶技术,关乎到每一个用户和家庭的出行体验和安全,应该满足用户高频的出行场景。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和极致的安全。
转向:从流量狂欢到安全觉醒
近年,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 智驾功能 " 作为智能化的核心卖点,成为车企竞相角逐的核心战场。
然而,喧闹的流量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诸多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不少车企在智能驾驶宣传方面已经变得更加谨慎。
长城汽车的 " 安全 " 碰撞测试并非孤例,一场关于 " 安全 " 的行动,正在不约而同地席卷车圈。
在上海车展上," 智能驾驶辅助安全 " 已经成为热议话题。多家企业在新产品发布会上均提及 " 安全 " 的重要性。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汽车未来的趋势是智能化,但安全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CEO 彭军表示,安全对于任何类型驾驶而言,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表示,安全一定是智能驾驶辅助的先决条件。只有把智能驾驶辅助做好,才能支撑智驾下的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
通过上述表述可以看出,车企们终于意识到,在算力与算法之外," 安全 " 是比数据更为珍贵的东西。在这场从 " 流量逻辑 " 到 " 安全逻辑 " 的行业变化中,国内驾驶辅助行业需要时间去成熟,为用户提供真正的价值。
当行业狂奔的喧嚣褪去,安全成为车企集体转向的罗盘。此次从智驾到安全的变化,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从挑战方面来看,车企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资源,优化智能驾驶算法,提升传感器性能,完善驾驶员监测系统,确保智能驾驶功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要加强对用户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改变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错误认知,引导其正确使用相关功能。
在新能源汽车整体安全体系建设方面,车企需要在电池技术、电气系统设计、消防安全防护等多个领網域进行技术创新和更新,以满足日益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消费者的安全需求。这无疑将增加车企的研发成本和运营压力。
然而,挑战之中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随着消费者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那些能够在安全方面树立起良好口碑的车企,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智驾 " 缓一缓 ",监管在加码
一直以来,在智能驾驶的赛道上,部分车企为了凸显科技实力,摒弃国际通用的分级标准,刻意模糊 " 智能驾驶 "、" 自动驾驶 "、" 辅助驾驶 " 的清晰边界,转而推出 NOA(导航辅助驾驶)、NOP(领航辅助)、NGP(自动导航驾驶)、NCA(城市智能驾驶)等令人眼花缭乱的系统名称,试图以新颖概念抢占消费者心智。
更有甚者,一些车企为展现产品对复杂路况的卓越适应性,通过渲染 " 全程零接管 "、" 解放双手 " 等夸张词汇,营造出智驾系统领先的假象,以实现品牌形象的拔高。
但追根究底,这类宣传手段不过是对智驾级别严谨定义的巧妙规避。幸运的是,当下的环境公众对安全的重视,促成了政策监管的加码。
4 月 16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在工信部官网发布了一则公告,这份标题为 " 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軟體在线更新管理工作推进会 " 的公告特别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承担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根据要求,车企需充分测试验证组合驾驶辅助功能,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这一举措旨在规范智驾市场宣传乱象,提升产品安全水平,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上述表述,明确表达出官方加强智能驾驶监管的意图。
此前,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 " 交通言究社 " 发布了《智慧领航,安全护航——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功能使用须谨慎》的文章,强调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驾驶人需谨慎使用。
最近," 慎用智驾 " 的呼声日益高涨,官方加强监管非常及时而且必要。这并非是泼冷水,而是为智驾安全护航,让智驾纠偏,获得新的生命力和长远发展。
从智驾狂奔到加强监管,一方面,车企应主动担起责任,以敬畏之心对待智驾技术迭代进步,以坦诚负责的态度面对用户,引导消费者正确使用并理性看待智能驾驶技术,避免盲目依赖或过度使用。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技术监管与评估,对汽车安全性测试和认证严格把关,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其宣传和使用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此外,用户也应不断提升安全意识,在使用智驾系统时保持高度警觉并秉持负责任的态度,共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与秩序。
紫金财经认为,智能驾驶的终极命题从来不是超越人类,而是守护人类。当各大车企在以安全为基础的赛道上重新起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策略的调整,更是 " 汽车工业造福人类 " 本质的回归。
安全需要每一位从业者重视,而科技的温度,从来不是来自代码的狂欢,而是对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