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地方借钱破5万亿!花在了这些地方,欢迎阅读。
地方政府加快了借钱的速度,并将资金投向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等,以扩大政府有效投资稳增长。
目前地方政府合法借钱的渠道基本来自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根据公开数据,今年前 8 个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约 5.4 万亿元,同比下降约 14%。
总体看,今年地方借钱速度依然慢于去年同期,但 8 月份发债明显提速。
由于 8 月份新增债券加快发行,8 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超过 1 万亿元(约 1.2 万亿元),比 7 月份增加近 0.5 万亿元,净融资规模比 7 月增加约 0.6 万亿元。
8 月发债提速符合市场预期。中央此前多次要求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财政部在近日发布的《2024 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下称《报告》)中,要求下一步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上半年地方债发行进度偏慢,为不影响债券资金在年内的使用进度,6 月以来各部门、各地区加快部署地方债发行工作,8 月地方债发行明显提速,将支撑基建投资较快增长。
尽管今年以来地方借钱规模低于去年,但超 5 万亿元巨额资金究竟花在哪里,依然受到外界关注。
地方政府债券按用途分为新增债券和再融资债券。新增债券是新发行的债券,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民生项目等的建设。而再融资债券则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本金,属于 " 借新还旧 "。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 8 月地方发行的 5.4 万亿元政府债券中,再融资债券约 2.3 万亿元,同比下降约 12%。新增债券约 3.1 万亿元,同比下降约 16%。
不难发现,地方借的 5.4 万亿元资金,四成多用于偿还旧债,从而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降低融资成本,均衡存量政府到期债券规模。剩下的资金主要用于重大项目建设。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 7 个月,地方政府偿还本金利息合计约 2.9 万亿元,其中本金部分主要靠再融资债券融资来偿还。
在今年前 8 个月的新增债券 3.1 万亿元中,新增专项债券约 2.6 万亿元,新增一般债约 0.5 万亿元。
一般债资金主要用于没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而专项债资金则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且收益能够覆盖本息。目前新增债券主要集中在新增专项债,今年前 8 个月约 2.6 万亿元新增专项债资金花在了哪儿?
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今年前 8 个月,新增专项债资金中,约 33% 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基础设施,约 20% 投向铁路、轨道交通、收费公路等交通设施,约 8% 投向棚户区改造,约 7% 投向医疗卫生,约 6% 投向农林水利等。
地方政府债券尤其是专项债发行效果如何?
不久前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公开表示,今年前 7 个月,各地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17749 亿元,主要用于市政建设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领網域建设,发挥了专项债券资金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扩投资等积极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专项债、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推动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7 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 4.9%,增速比全部投资高 1.3 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 1.0 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铁路运输业投资保持两位数高增长。
不过,最近一些地方审计报告也披露了地方政府专项债使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老问题。如部分专项债项目申报时夸大收益,部分项目进展慢、资金闲置、资金被挪用,部分项目收益不及预期甚至没有收益。
财达证券副总经理胡恒松告诉第一财经,一些专项债项目在筹备阶段,凭空捏造收益,项目前期手续材料不全。一些项目投向领網域不明确,因前期准备工作不扎实,债券资金无法及时下达资金,或资金闲置,一些专项债或被挪用,这都会导致最终项目收益不及预期。
他建议,完善专项债项目收入监管制度。对于项目收入建立专项账户,将项目所形成的收入存入到专项账户中,实行专项收入专项审核的机制,以解决项目收益注水和项目收入不及预期的问题。
另外,胡恒松建议,对于下达专项债资金可建立专项账户,专项资金只用于所申报的专项债项目,让资金 " 跟着项目走 "。对于不符合开工条件的项目,若资金已经下达则应尽快上报,上报后统筹调整到其他符合条件的项目上,以解决资金闲置和资金挪用的问题。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指导督促地方进一步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提高专项债券资金使用效益,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7 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 42.8 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务 16.2 万亿元,专项债务 26.6 万亿元。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经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整体缓解,隐性债务规模逐步下降。总的看,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