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极氪领克合并完成,中国品牌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欢迎阅读。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李飞
新能源时代快速前行的 " 巨轮 " 吉利迎来了一次关键革新。
2 月 14 日,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ZK.US)、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相继宣布,极氪完成领克收购及注资事项,目前极氪、吉利分别持有领克 51%、49% 的权益,领克成为极氪非全资附属公司。同日,极氪科技集团正式宣告成立。
整合后的集团也拥抱了新的管理团队。安聪慧任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科技集团 CEO,引领集团整体发展方向;刘向阳则接过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领克品牌 CEO 重任,开启领克品牌新征程。林杰任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兼用户委员会主任,林金文任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袁璟和关海涛分别出任极氪科技集团 CFO 和 CBO。
根据规划,极氪科技集团将基于 " 极氪汽车 + 领克汽车 " 双品牌战略,实行以双品牌驱动、强产品线矩阵的组织运作模式,全面整合制造体系、供应链等中后台组织以及海外组织,并通过 AI 赋能,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一体化强强联合体。管理层也信心满满地定下了新的奋斗目标。2025 年,极氪科技集团将向年销 71 万台新车发起冲击,达成 40% 的增长率,其中领克 39 万台,极氪 32 万台。
李书福曾立志将吉利打造为 " 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大众汽车 "。当下,新诞生的极氪科技集团接过快速发展的接力棒,朝着 " 成为新能源时代的 BBA" 这一目标大步迈进。
" 极氪向上,领克向宽 "
极氪与领克战略整合的缘起,可追溯至 2024 年 9 月 20 日。当时,吉利控股集团发布《台州宣言》,宣布企业进入战略转型全新阶段,提到全面梳理吉利各业务板块,进一步明晰各品牌定位,减少利益冲突和重复投资。
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有吉利、领克、睿蓝、极氪、沃尔沃、极星、莲花跑车、远程商用车等多个品牌,全面覆盖超豪华、豪华、中高端及大众汽车市场。随着各品牌产品矩阵,特别是新能源车型的不断丰富,产品定位出现重叠的现象在所难免。
为更加精准地深耕不同细分市场,厘清品牌间的差异化定位,2024 年 11 月 14 日,吉利控股宣布对极氪、领克股权结构进行优化,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关联交易、消除同业竞争,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
极氪的优势在于其高端豪华的品牌调性、前沿先进的技术实力以及对智能化极致追求所打造的卓越驾乘体验,领克的优势在于独特时尚的设计风格、深厚的运动基因和对年轻消费群体心理的精准把握。
两大品牌重整后,各自的优势得以保持和延续,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 " 极氪向上,领克向宽 " 的发展方向,市场价格区间也将扩大至 15 万 -80 万元,覆盖将近 60% 的乘用车市场。极氪定位全球豪华科技品牌,专注 " 豪华、极致、科技 ",主打 30 万及以上市场,以中大型车为主,中型车聚焦纯电,大型车聚焦超级电混。领克则定位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专注 " 潮流、运动、个性 ",主打 20 万及以上市场,小型车聚焦纯电,中大型车聚焦混动。
豪华品牌无需为提升销量而推出有悖其品牌调性的低价车型,大众化品牌亦不必为了冲击高端化而强行改换赛道,推出高价车型。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托底。
在管理层看来,此次品牌合并不仅意味着吉利将减少在各细分市场的重复投入,更将强化两大品牌在产品、技术、供应链、营销服务以及国际市场拓展等各环节的协同效应,形成规模优势,助力吉利在销量、收入及利润方面实现显著提升。
合并之后,领克旗下纯电车型可以使用极氪自研的浩瀚架构,实现整车高度平台化,便于智驾系统快速迭代;极氪则可以借用领克的渠道资源,进一步共享领克的售后服务体系,提升极氪渠道的整体覆盖度。
安聪慧提供了一组直观数据:合并后,两个品牌的研发投入预计将减少 10%-20%,供应链成本因规模化效应而下降 5%-8%,产能利用率提升 3%-5%。此外,双方的渠道将实现高度互补,极氪品牌此前主要聚焦于一二线市场,而领克品牌的加入将使其迅速覆盖三四线市场。
未来两年冲击百万销量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4 年世界汽车销量达到 9060 万台,同比仅增长 1.8%;而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1603 万台,同比增幅达到 12.2%,市场份额提升至 17.7%。得益于新能源汽车领網域迅猛势头,近年来,中国市场的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增速高于世界平均值,新能源乘用车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一路由 2021 年的 52% 提升至 2023 年的 64%,2024 年全年这一数值提升至 70.4%,甚至在当年 10-12 月达到 75%。
2024 年,中国贡献了世界新能源乘车市场 95% 的增量,英国、巴西、美国、印尼贡献了剩余 5% 的增量,说明中国车市是世界新能源汽车领網域竞争的核心阵地,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这股车辆电动化、智能化的洪流中,中国自主品牌已然占据先机。
2024 年,极氪、领克分别交付新车 22.21 万台及 28.54 万台,同比分别增长 87% 及 30%,二者整合后年销规模将超过 50 万台。对比来看,BBA(奔驰、宝马、奥迪)同期在华销量分别为 71.4 万、71.45 万及 64.9 万台。尽管 BBA 仍保持了 70 万台左右的年产销规模,并处于 20 万元以上市场第一梯队,但三者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表现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同比下滑。
一方面,自主品牌车型抢占了传统合资品牌的市场关注度;另一方面,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也将这些拥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巨头们推至变革的十字路口。这场 " 新旧势力 " 的激烈交锋,正在改写汽车市场的竞争规则。
有机构发布的调研报告表明,虽然近年来行业价格战盛行、新能源车型迭代速度快,但超九成参与调研的新能源车主表示下一辆还将选择新能源汽车。用车成本低、环保、舒适、智能成为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原因。熟悉中国消费市场的自主品牌显然在第一时间感知到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制定了相应的产品战略。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在技术上对标特斯拉,在销量上挑战 BBA" 成为许多自主新能源品牌的宏愿。当下,越来越多的品牌已快速接近这一目标,并展现出更大的野心。
安聪慧表示," 极氪科技集团有着清晰的长期主义目标,就是要在新能源时代,成为中国高端豪华新能源的引领者。未来两年,极氪科技集团将着力成长为年销百万级的、全球领先的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集团。"
按照规划,领克将在 2025 年推出 2 款全新车型,实现全年 39 万台的销量目标;极氪将在年内将推出 3 款全新车型,实现全年 32 万台的销量目标。集团一旦达成 71 万台年销量目标,不仅会在新势力领網域,更会在中国乃至全球高端豪华市场引发新的排位变革。
在 AI 时代勇做 " 吃螃蟹的人 "
正如前述调研报告中提及的,无数行业经验证明,智能化正成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型的核心驱动力。
作为在智驾、座舱、三电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领網域都具备自研能力的车企,极氪无疑是车辆智能化浪潮中的先行者。全球首个原生纯电浩瀚架构、全球量产首发四电机分布式电驱、充电速度全球领先的金砖电池、行业领先的 800 伏超快充网络 ...... 在 AI 技术大规模落地之前,极氪已经无数次为行业带来惊喜。
早在 2024 年底,极氪自研的浩瀚智驾就已借力 AI 端到端大模型上车,实现了无图城市 NZP 全国全量推送。今年 2 月,极氪还将开启车位到车位的 "D2D" 公测,并将在 4 月启动该功能的大规模推送。值得一提的是,极氪科技集团是中国具备实现智驾车位到车位能力的五家车企之一,另外四家企业分别是华为、小鹏、理想以及小米。
凭借 AI 赋能,目前浩瀚智驾 L3 级智能驾驶能力已取得快速突破,在算力、架构、性能、安全冗余各方面实现代际性领先。搭载相关技术的极氪全新旗舰车型将在今年 4 月的上海车展期间亮相,预计在年底具备量产交付能力。
今年初爆火的 AI 大模型 DeepSeek 在汽车行业掀起新一轮智能化技术跃变。而 AI 在汽车行业可赋能的范畴,绝不仅局限于智驾领網域。
极氪去年已经将自研的 KR AI 大模型与 8295 高算力平台结合,带来行业首个主动式 AI 大模型智能座舱技术及应用,其 AI OS 已经获得广大用户认可。极氪智能座舱团队另于日前宣布,已完成旗下自研 Kr AI 大模型与 DeepSeek R1 大模型的深度融合。后续极氪智能座舱团队将以 DeepSeek R1 大模型为基础,持续训练 Kr AI 大模型的推理能力。今年初正式亮相的大型 SUV 领克 900 也具备接入 DeepSeek 的条件,将在新车正式上市后实现相关功能量产上车。
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极氪已经在 2024 年内上线了超过 100 个 AI 场景,覆盖研发、管理、销售、招聘等业务领網域,AI 大模型调用量超 1 亿次,有效助力业务开展。年内,极氪科技集团还会设立专门的智能发展部(iDD),加快 AI 对集团业务的全链路、全场景赋能。
极氪科技集团在智能化领網域的持续深耕与多元拓展,已然成为汽车行业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为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行业也在期待,新生的极氪科技集团将书写怎样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