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绩效管理中,如何评价?十条原则要参考,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作者夏惊鸣
作者| 夏惊鸣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副总裁、首席专家
来源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管理智慧
咨询合作 | 13699120588
如果评价区分做不好,人才梯队就会有问题,我们的 " 高目标、高绩效、高回报 " 机制也会存在问题。所以,评价区分是核心。
文约 5600 字 | 预计阅读 14 分钟
怎样才能让组织充满活力 ? 首先要有评价体系,比如职位等级、薪酬等级、人才梯队 ; 其次要有评价区分 ; 最后要有竞争流动。评价体系是战绩、能力、导向的反映。如果评价区分做不好,人才梯队就会有问题,我们的 " 高目标、高绩效、高回报 " 机制也会存在问题。所以,评价区分是核心。
怎样才能做好评价区分呢 ? 我们总结为十条原则,本文将就十条原则进行逐一讲解,突出几个重点方面。
原则一 : 在绩效评价的过程中,要务必追求导向正确, 而不是数量精确。
很多企业做绩效评价,为员工打分可能分别是 97 分、96 分、 95 分,发奖金也会把这个分数当成系数。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我们追求的一定是导向的正确。导向是什么 ? 一定是把那些打胜仗、做贡献,尤其是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和完成挑战性任务的 人区分出来。如果绩效评价不能做到这个程度,那怎么做都是错。反之,只要能够把这些人区分出来,有没有考核表都不重要。
原则二 : 绩效评价是区分,不是衡量。
绩效评价的关键点并不是衡量每一个人的贡献,而是重 在把行为表现区分出来。要想精确区分出每个人的贡献大小,太难了。但是,根据行为表现把前 20%、后 10%、中间的 70% 区分出来,有没有难度 ? 一点难度都没有,只存在敢不敢去区分的问题。团队的领导甚至闭着眼睛都能知道,哪些下属哪些方面比较优秀,哪些需要改进。但这里我们强调,一定是区分,而不是衡量。
原则三 : 组织绩效重于个人绩效。
这一原则最本质的原因在于,组织绩效能够体现为明确的成果,而个人绩效则不一定。个人的成果有时不好定义,但当 衡量标准提升到部门、业务单元或整个公司层面时,绩效可以 通过成果来定义。因此,只要始终坚持以达成公司想要的成果 为导向,评价就会变得容易起来。
例如,如果今年公司的目标 是实现 5 亿元净利润,而最终赚了 10 亿元,那么将薪酬总额翻倍,可不可以 ? 至于接下来怎么分配,那是另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我们首先要确保所有资源配置能够指向想要达成的成果。一般来说,组织绩效是能够明确定义的成果。在成果明确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判断今年的目标是否已达成。在这个前提下,个人绩效只需要用排序法就可以确定,不必设计各种复杂的指标。
原则四 : 绩效指标要体现赢的逻辑。
从这一原则上看,很多企业做得并不理想,但做到这一点 却非常重要。例如,公司层面的绩效指标要体现公司赢的逻辑, 部门的绩效指标要体现部门赢的逻辑,关键岗位的绩效指标要 体现该岗位赢的逻辑 ...... 当然,所有这些都应与战略目标保持 一致。下面我跟大家分享几个案例来进一步阐述这个问题。
案例 1:在为百果园做战略解码时,我们曾提出一个命题—— 假设核心战略指标只有三个,它们应该是哪三个呢 ? 最初,大 家认为是门店数、盈利和收入。而这三个指标可以用各种方法 来实现,因此,经过讨论,百果园商业的逻辑最终确定为来客数、复购率和门店数。这是不是赢的逻辑 ? 它和之前讨论的指标有 没有区别 ? 如果只是关注盈利和收入,我们可以提高产品的毛利率,或者侧重推销一些高价的产品。
但这种以盈利为目的的 行为,可能会导致顾客数和复购率的下降。因此,今年的收入 虽然有所增长,但长期来看,甚至在第二年,风险将会显而易见。也就是说,如果顾客不再愿意光顾了,我们怎么能盈利 ? 怎么 会有收入 ? 所以,所谓指标的问题,其背后恰恰是企业赢的逻辑,我们不能继续在这个问题上摇摆。
案例 2:一家 ODM 公司曾设定了一个核心指标,即实现 5 亿元营收。我认为,那只是关系到它的战略客户数和战略客户市场占有率 ( 市占率 ) 。如果仅仅是以 5 亿元营收作为核心指标,公司完全可以通过大量的小客户东拼西凑地达成这个指标,但结果会怎样 ? 这些小客户的经营并不稳定,普遍面临 " 活得过今天,却不知道有没有明天 " 的风险。
另一家生产检测设备的厂家,同样只将目标着眼于营收,结果导致许多大客户流失, 包括像华为这样的 " 金质客户 " 也都没能把握住。通过接一些小客户的散单,尽管可以完成当年的营收目标,但是其逻辑却是错误的。如果不能尽早纠正,公司就有可能走上衰退的道路。
案例 3:一家光伏支架企业将其核心指标定位于营销体系,分别是营收、利润和应收账款。这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接下来,它确定的战略指标是什么呢 ? 是订单的准确率。因为订单的预测不准,各相关部门都在抱怨,也影响了内部的协同。后来,我请他们好好地思考和讨论一下这几个指标,并判断正确与否,其目的是帮助他们重新聚焦公司的业务逻辑和战略状态。
光伏企业,尤其是光伏支架企业,赢的逻辑是必须抢占市场。作为项目型企业,他们主要的大客户一个是投资者 ( 即投资电站的企业 ) ,这类企业所追求的是发电站生命周期收 益的最大化 ; 另一个是 EPC 企业 ( 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 购、施工等过程或阶段的承包方 ) ,这类企业最关注的是初 始成本 ( 不管最终的发电量如何,都要控制初始成本 ) 。
这 里面的关键指标是什么 ? 是交付的保障能力,要保证及时交付。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快速响应、处理得当的能力。比如,发电站生命周期的发电效率要平衡,初始投资也要平衡, 可以说是各有利弊。当然,这也是产品设计所决定的,所以, 交付保障随时、及时响应便成了很重要的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追求成果,设立营收、利润、应收 账款这样三个核心经营指标并没有问题。但紧随其后的必须 是追求客户满意度,客户满意了才能持续合作。然而,大客 户的满意度怎么衡量 ? 并不需要通过所谓的表格和调查来实现,那只是一种形式化手段,因为满意度主要体现于对交付的保障 和对服务的响应,只有在这两方面坚持做好,实现客户满意度 的提升,企业才有长远的预期。
另一个核心指标是赢得竞争,即实现市占率的增长,赢过标杆对手的市场增长。因此,在各种各样的指标中,我们保留了营收、利润、应收账款三个核心经营指标,之后是客户满意度和市占率的增长,争取比标杆对手更迅速。如果企业持续这样做,会不会赢 ? 能不能获得成功 ? 按照这个逻辑,这家企业目前在世界排名前十左右,其目标是争做世界第一。
这就是要求其在每一个市场都比世界第一的企业增长得快,在每一个市场都比竞争对手市占率提升得快,这样才能在未来超越它,成为第一。因此,这家企业后来把三个指标调整为五个,其中包括保证客户满意度、保证交付和服务响应的速度。影响客户满意度 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 每年的情况都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每 年的指标也要有相应的调整。但企业一定要有这样的思维逻辑,指标的设计才有可能正确,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做好这一点其实是困难的。在现实中,管理人员往往像一个将军一样,要组织大家做战略解码、组织绩效讨论,还要反复强调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指标化,还要建立指标库。但是 我个人是反对通过指标库来做绩效考核的。做绩效时,一定要思考和讨论公司今年打什么仗,战况怎么样,怎么打才能赢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把我们赢的逻辑想清楚,正确的指标自然就会出来。
原则五 : 事前约定、动态调整与 " 秋后算账 " 相结合。
每年年底做战略解码、组织绩效,并为此签订 KPI 责任书, 这就是事前约定。然而事前的约定未必准确,所以很多企业会 被 KPI 绑架。KPI 确定以后,重要的任务当然要付诸时间和精 力。但有些任务也很重要,KPI 却没有,那么就不做。反过来, 一些事情是 KPI 事先确定的,尽管它没有什么价值,所有人员 还是要全力以赴。
这是不是被 KPI 绑架了 ? 所以,一定要有事前的约定和过程中的动态调整。
动态调整靠什么 ? 经营分析会,包括月度经营分析会、季度经营分析会,以及年度经营分析会等。很多企业的经营分析会做得并不好,变成了表演现场,导致大家很反感,心 不在焉。
开经营分析会的过程就和将军带兵打仗的过程是一样的, 是一线把战况详细报上来,然后由长官去思考,这个仗打得怎 么样 ? 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 目前面临哪些问题 ? 有哪些差 距 ? 还要不要继续打 ? 下一步怎样布局,怎样调整,等等。其实, 这些都是围绕着作战思路以及任务的思考。
具体到企业,经营分析会应该是围绕着战略解码的思考, 其本质是围绕着赢的逻辑,而不是围绕着 KPI 的指标,不能被 KPI 所绑架。一切都是为了打胜仗。只要与打胜仗的逻辑相悖, 就要在月度经营会上给出调整。调整之后,还要与 " 秋后算账 " 相结合,所以年终一定要做好述职工作。
因为我们即便在事前 约定的基础上做出了动态调整,难免会有一些没有来得及调整 的任务。年终述职就是鼓励大家及时攻坚那些 KPI 没有约定的 战略性项目,公司对此要予以承认,明确干部在 KPI 之外做了 哪些事,并且纳入综合评定。所以,千万不要把绩效管理简单化。绩效管理就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就是领导履行管理职责的一个核心任务、核心抓手。
原则六 : 由外部定义成果 / 对标改进。
有一年,华为非洲某国代表处的业绩在全公司排名前五, 比上一年增长了 80%,业绩可以说是很好的。但是,当年这家 代表处的绩效评估为 C,亟待改进。为什么 ? 因为在这个区網域, 爱立信增长了 200%。
两相对照,华为实际上打了败仗。这个案例说明,业务做得好不好,一定是由外部来定义的。也就是 说,和竞争对手相比,我们打的是胜仗还是败仗 ? 对客户来说, 他们对我们到底是满意还是不满意 ? 我为什么为前述的光伏企 业增加了两项战略性指标 ? 正是基于由外部定义成果这样一种认识。
有时,我们定义目标值时很有激情,将目标定得很高,结果发现整个行业都在高歌猛 进,或者某个竞争对手的增长比我们快,这都意味着我们打了败仗。基于此,我尤其建议对干部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做同步评估,把绩效管理能力作为领导力的一个核心指标来评估。
华为有 AD 团队和 ST 团队,后者负责的是业务,前者负责的是管理。如果 AD 团队经常被投诉,认为他们的评估不够公平、公正,就可以认定其管理能力存在问题,而这会影响其成员的晋升。
原则七 : 对领导力 / 管理能力的评估。
提升干部领导力的核心抓手是目标管理。如果大家都能按 照目标管理的方法行事,那么考核要不要跟上 ? 如果不进行考 核,大家还会不会如此 ? 显然,做好绩效管理是其中的重要一 环。绩效管理做起来难,做好更难。然而,作为考核管理团队 的重要项目,它可以对干部的领导力、管理能力做出正确评估,因此我们必须迎难而上。
原则八 : 集体评议。
任正非曾在一篇文章中对集体评议做了反思,认为这种形式不够好,有待优化。然而,在我看来,绩效管理当中的集体评议制度非常有效。
第一,为什么绩效管理很难 ? 完全是因为人性在作祟。例如, 甲评价其下属乙的绩效为 C,乙马上就知道了,他会认为甲对他有偏见,或者认为这个评价很主观,不公平。由于下属中可能有各种性格的人,对同样的考核结果,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问题也会层出不穷。
第二,集体评议减轻了大家的评估压力, 避免了评估人与下属的直接冲突。要想对这样的冲突防患未然, 需要对被评估人做思想工作,并在下属当中寻求平衡。
第三, 集体评议是以集体的名义对个人进行评估,是从领导评价变成 了组织评价,更显客观,所以被评价人的感受会发生变化。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我始终认为集体评议是一个好方法。
需注意,集体评议不是 360 度评价,而是一种管理。比如在一个体系当中,管理层包括司令员、政委和参谋长,那么集体评议就是这三个人对整个队伍做出的排序和评议。它是体系内的一个维度,不涉及体系之外。
当然,如果部门太小,就没有必要采用集体评议。华为的管理体系覆盖了好几百人,也有司令员、政委、参谋长等角色,因此可以形成 AT 干部团队, 下设 HRBP。在这种组织架构之下,考核的最终决定权属于司令员。
但集体评议是通过干部团队的民主评议过程选举出来的。这并不复杂,不需要做比例、做权重,否则决策的过程反而会 僵化。当然,集体评议还有很多变种,比如在人很少的情况下, 部门不到 20 个人,也没有 HRBP,就没有必要进行集体评议。
事实上,并不只有中国人觉得管理有难度,全世界的管理 者都不愿面对冲突。因此,集体评议不仅要公正,而且要公开、透明,要现场排序。不能开闭门会或写个条子让 HR 去执行。如果这么做,可能会发生很多种不可预知的结果。管理者要是不想得罪人,唯有坚守客观这一条路径。而为了避免误解,就 要在客观之上,实现公开、透明。事实证明,国企采用这种方法,取得的效果是不错的。
原则九 : 分层分类。
评价不能完全按照部门划分,小的部门要往上一个层级, 将人员抽成某几个层级或者某几类 ( 如技术类别、管理类别等 ) 来进行评估。
原则十 : 正态分布。
必须区分前面的 20%,后面的 10%,以及中间的 70%。至 于这个比例到底是 2:7:1 还是 3:6:1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头 部和尾部区分出来,实现优胜劣汰。当然,对一线员工而言, 评价机制并不复杂,也未必符合正态分布的特点,因为他们主 要采用的还是计件或者定量考核。
如果是职员不能够计件,还可以使用排序法,即从工作量、工作价值两个维度进行简单排序, 不需要更多的所谓模型或者方法。当然,其背后也要有运营体系的支撑,要有检查的过程。
以上就是绩效管理当中有关评价机理的十条原则。如果企业都能做到,相信我们企业的绩效管理可达到七八十分。事实上, 做到八十分就已经非常优秀了,要想超过九十分,目前来讲还 是很难。需要提醒的是,在操作中,应特别注意这些原则中的第四到第八条,尤其是第四条。
点击下方卡片,锁定今晚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