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豹党的天塌了!俄军拆解北约豹2A6坦克性能有重大发现,中国99A:我在忙活什么?,欢迎阅读。
本文作者丨大伊万
俄乌冲突已经爆发 1139 天,昨天,俄罗斯国防部费多连科第 38 装甲坦克技术科学研究院(НИИБТ),发表了一篇俄军对 2024 年缴获的一辆豹 2A6 型主战坦克的全面研究测试报告。报告内容详实,细节满满,当然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嚯,闹了半天在装备性能上虚标数据可不是美国佬的专利,一向以精工细作、逻辑严谨著称的德佬照样敢在自己的王牌坦克上性能虚标。
那么,这篇由 НИИБТ 放出来的、堪称北约一线第三代主战坦克第一手测试资料的宝贵文章到底讲了哪些内容呢?
豹 2A6 的来源
首先是这台缴获的豹 2A6 主战坦克的来源,从配图来看,这台豹 2A6 应该就是 2024 年初在阿夫杰耶夫卡攻坚战和后续的奥切连季涅、红军城远接近地战役中由中部军区第 15 摩托化步兵旅缴获的。
当时这台豹 2A6 坦克传动系统抱死,俄军出动了 2 台坦克抢救车,趁着夜黑风高之际把豹 2A6 一通生拉硬拽,中间还闹出了牵引钢缆断裂的意外情况。坦克拖回来后所有参与抢回豹 2A6 坦克的俄军士兵,一人发了一枚勇气勋章。坦克随即被送往下乌拉尔机车厂和库宾卡,甚至还在莫斯科的 " 爱国者公园 " 进行了展示,从中可见俄方对这台北约现役坦克的重视程度。
不过即使我们都知道这台豹 2,它从外观来看就是使用了 L55 型长身管式火炮的豹 2A6 型,而不是使用了 L44 型 120 毫米坦克炮的豹 2A5 型,但不知道怎么回事,俄方依然表示,这是一台豹 2A5 坦克,甚至全文都用了豹 2A5 的表述。
按理说俄方不至于这么粗枝大叶,你研究了半天坦克连自己研究的到底是豹 2 的哪个改进型都不知道,所以要么是俄军确实研究的是豹 2A5,但是配图配了豹 2A6(但大伊万觉得可能性不太大,毕竟俄军有豹 2A6 在手上的情况下没必要掉回头去研究豹 2A5)。
要么就是这台豹 2A6 可能在型号铭牌上标注的依然是豹 2A5,毕竟豹 2A6 其实就是豹 2A5 更换了坦克炮和一些辅助设备的更新改进款,有可能坦克舱内的铭牌没改,那铭牌上怎么标,俄罗斯的坦克兵研究所就怎么往报告里写。
豹 2A6 的虚标
文章的前半部分是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坦克的型号,制造厂家,坦克的基本结构布局,主辅武器(一门 120 毫米 RH-120 型坦克炮,两挺 MG3 型 7.62 毫米通用机枪),主武器辅武器配备的弹药数量(坦克炮备弹 42 发,同步机枪备弹 2000 发,高射机枪备弹 1750 发),弹药在车体 / 炮塔内的位置(15 发坦克炮弹在炮塔后部左侧弹药架,其余 27 发弹在驾驶员后方弹药架),这下《战争雷霆》大喜。
不过从这些细节来看,《战争雷霆》对豹 2 还原还是比较准确的,这是一;豹 2A6 居然还没有改掉豹 2A4 那个要命的驾驶员后方弹药架设计,一旦被破甲射流从车体履带部分贯穿,马上变成载人航天豹,这是其二。不过这些都是基本的细节。
机器翻译,大概看看
重头戏在关于豹 2A6 的两个主要的分系统,火控系统和动力系统上:
在火控系统的性能上,俄方测试指出,豹 2A6 使用的火控系统配备激光测距、光学瞄准、热成像三个通道。
激光测距仪最大测距 9990 米,热成像通道具备 4 倍和 12 倍放大模式,配备绿色单色显示器,启动热成像的情况下则使用黑色 / 白色单色显示以确保足够大的显示分辨率。
热成像通道夜间最大观瞄距离为 3000 米,但是,由于豹 2A6 使用的热成像是致冷式热成像,因此热成像设备启动后需要 15 分钟时间由液氮冷却,冷却到零下 196 摄氏度之后才能确保系统正常工作。
这个性能说真的……确实没啥好意外的,早期的致冷式热成像都是这德行,美国制造的 FGM-148 标枪反坦克导弹也一样,启动火控模块之后得先等它冷却五分钟才能开始使用。
而热成像系统普遍使用绿色单色黑白显示器、显示苍白的热成像影像也是常规设计,4 倍和 12 倍瞄准镜也没啥意外的,热成像通道观瞄距离 3000 米基本也就是第三代主战坦克早期型号的常规水准,唯一有点问题的是这个 15 分钟冷却时间确实有点长了。
如果是夜间待战的情况下,非常耽误正常使用,毕竟热成像光电管寿命有限,又不可能保持热机状态一直开着,而平战状态转换的时候,多一分钟都有可能出一分钟的意外,所以豹 2A6 中间也进行过热成像设备更新。
目前能查证到的是 2019 年的时候德佬更新了超过 50 辆豹 2A6,将之前的 EMES-15 型火控系统更新成了亨索特 ATTICA 系列第三代长波红外热成像观瞄系统。
理论上来说,如果使用了非致冷元件,或者系统有改进的情况下,火控系统的准备时间应当有所缩短,只不过乌克兰军队拿到的肯定不是经过更新的改进型号就是了。
而在动力系统上,豹 2A6 就比较炸裂了。根据俄方报告,豹 2A6 使用的那套著名的动力组,也就是 MTU 公司研制的 MTU-MB873Ka501 型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虽然标称其功率 1100 千瓦(约 1500 马力),我们目前能找到的所有关于豹 2A6 的动力系统全部都标称其动力为 1500 马力,但是他喵的居然是有限制包线的。
那就是这玩意儿的使用环境温度不能超过 35 度,一旦达到 35 度那么就会自动启用功率限制装置,坦克的功率瞬间从 1500 马力降低到 900 马力。
这证明什么问题,证明这台 MTU 公司研制的、据称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体积足够紧凑、功重比和能量密度都极其亮眼的动力系统大概率在散热系统上有问题,到了 35 摄氏度以上他喵的会爆缸,所以不得不降功率运行,一下子砍掉五分之二的功率,直接导致豹 2A6 的吨功重比从标准的 25 马力变成了 15 马力。
这意味着什么呢,基本上不如俄军的 T-72B 型主战坦克,甚至连我们国家制造的第二代主战坦克都不如。说句难听点的话,豹 2A6 坦克在冬天是只豹子,到了夏天那就不是豹子,变成猫了。
当然了,从德佬的角度来说,这么设计也没毛病。整个东欧和中欧地区夏季气候温和,夏天的平均温度也就 20 多度,一年能有几天突破 30 度就不错了,35 度以上那就算是极端天气了,但是特喵的其它国家和地区不行呐。
以我们国家来讲,比较典型的中东部省份江苏省南京市平均一年有 20 多天温度在 35 度以上,2022 年极端天气条件下有超过 41 天最高温度达到了 35 度;如果再往南方到亚热带季风气候乃至热带季风气候,那更完蛋了,比如遇到中南半岛和印度那种湿热的天气,豹 2 坦克估计一年时间有半年能从豹子变成猫,基本没法用了。
如何评价豹 2 虚标
所以,也难怪俄坦克兵研究所在报告里自信满满地提出,豹 2A6 的基本设计,对于俄罗斯来讲没什么值得借鉴的部分。毕竟一个防护性能和 T-90M 旗鼓相当,存在明显的防御弱点(驾驶员后面的弹药架,还有孱弱的尾舱储弹),热成像性能还不如 T-90M 坦克(毕竟差了二三十年),而且还有发动机功率限制这个 BUG,被彻底扒了皮的豹 2A6 确实没啥好值得借鉴的。
T-90M
但是俄罗斯人对于自己的 T-90M 也未免有些过于自信了,毕竟从动力系统上来讲,T-90M 用的不还是 V92S2F 柴油机嘛,最大功率 832 千瓦大约为 1130 马力,但传动系统还是行星齿轮机械变速箱。而俄方自己测试报告里写的明明白白的豹 2A6 使用的是 RENK 公司生产的 HSWL-354/2 型综合液力变速箱,一个机械变速箱,一个自动变速箱,俄军还能分不出个好坏来嘛。
至于 T-90M 自己的热成像系统,只能说马马虎虎差强人意,比豹 2A6 当然要好,但是能不能赶得上豹 2A6 的改进型和最新的豹 2A7 就不好说了。
所以俄罗斯坦克兵研究所的这份报告,某种意义上来说比乌克兰的研究机构对 T-90M 的研究报告、把 T-90M 黑成 T-72 的简单改进这种单纯的宣传报告要客观详实,但是问题是一样的,有点黑北约、对自己的装备过分自信的问题,果然一笔写不出两个毛字。
最后……既然豹 2A6 的这个 MTU873 发动机已经被证明,这个 1500 马力的最大功率需要特定工况才能发挥作用,那咱们这么多年来对这套紧凑型动力组的诸多溢美之词也该祛魅了。果然很多装备看似纸面指标出色,紧凑性做的非常好,它是要付出性能代价的,35 摄氏度以上没法用就是它的代价。
至于我们……那我们搞的这个高大威猛的 ZTZ-99A,为了测试改进动力包花了老鼻子劲儿是个什么东西,你德佬实现不了的性能指标,我们的高大威猛帮你实现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