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仅退款”时代落幕,商家的噩梦结束了,欢迎阅读。
4 月 22 日,淘宝、拼多多、京东、抖音、快手五大电商齐发公告,就 " 售后服务规则 " 征求意见,其中均提到 " 仅退款 " 问题,纷纷表示平台将不主动介入消费者的 " 仅退款 " 申请,由商家自行处理。
这意味着,电商平台在取消 " 仅退款 " 政策的路上集体迈出了一大步。细看各家公告,目前京东明确将在 4 月 30 日起实施新规则,淘宝将于 7 月逐步实施,其他三家均没有明确新规的落地时间。
图源:快手
在此之前,已有平台率先取消了 " 仅退款 "。
3 月 17 日,阿里巴巴旗下 B2B 电商平台 1688 在 " 好生意大会 " 上宣布,3 月下旬开始全面取消 " 仅退款 " 政策。新规实施后,平台将根据用户账号的诚信记录判定商品质量纠纷,符合要求的买家将获得平台直接补贴,商家无需承担费用且商品无需退回,其他退款申请则由商家自主处理。
2024 年 12 月 2 日,快手电商宣布,所有开通 " 退款不退货服务 " 的商家需在 12 月 2 日之前主动解除合约,否则平台将自动终止与未解约商家的合约,即废除 " 仅退款 " 政策。
毫无疑问,2025 年正在成为电商的 " 反内卷大年 "。那么," 仅退款 " 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走向终结的?取消 " 仅退款 " 后,商家们能否真正降低成本,实现更好的生意增长?
电商平台内卷的产物
追溯历史,仅退款并非起源于国内,而是有国际先例。2017 年,亚马逊率先推出 " 退款不退货 " 机制,旨在简化退货流程、提升用户体验。
2021 年,拼多多在国内首推 " 仅退款 " 政策,主要针对低价商品(如 20 元以下订单)或质量问题,通过自动介入纠纷处理直接退款。目的是改善售后体验、打击劣质商家,并以此作为平台生态治理手段。
2023 年 9 月 -2024 年初,多个头部平台跟进这一政策。比如,抖音电商于 2023 年 9 月新增 " 仅退款 " 规则,明确商品好评率低于 70% 时支持退款。淘宝、京东在 2023 年 12 月修订争议处理规则,正式支持 " 仅退款 "。快手于 2024 年初跟进。自此," 仅退款 " 已成为头部电商平台的 " 标配 "。
在这一阶段,电商行业进入存量时代,平台需通过优化消费体验争夺用户,拼多多的规则优势倒逼其他平台拉平服务标准。
平台跟进之余,商家们则是怨声载道。2024 年中," 仅退款 " 政策引发大量争议。职业 " 羊毛党 " 滥用规则、恶意退款激增,导致商家成本上升、申诉困难。
比如,2023 年 1 月,买家祁某以 " 质量不符 " 为由申请 10 元耳钉仅退款,平台自动秒退。义乌商家李某驱车赴安徽淮南起诉,要求赔偿货款及误工费共 1136 元。2024 年 2 月,法院调解后,买家退还货物并支付货款,双方签署和解協定。
2024 年 7 月商家杨先生因买家以 " 非纯棉材质 " 为由成功申请 9.9 元仅退款,多次沟通无果后,携客服团队乘坐 9 小时动车前往买家所在地。通过警方调解,买家同意分期支付路费及住宿费的一半。
2024 年 9 月,山西大同某大学生以 " 包装褶皱 " 为由申请 8 元仅退款遭拒后,连续辱骂客服 1 小时,语言涉及人身攻击。商家通过订单信息联系学校要求道歉。之后,校方对涉事学生批评教育,平台未介入处理。
2024 年 12 月,有商家表示,自 2021 年平台推行仅退款后,累计被恶意退款 20 余万元。为追讨 1000 元货款,商家驱车往返 5000 公里至广西,但未追回损失。商家表示维权成本过高,被迫放弃部分追讨。
商家跨省追人的背后,是压力重重下的自救措施。
在由商家付出代价的 " 仅退款 "" 运费险 " 等一系列政策中,越来越多的商家难以盈利。 有人选择撤退、关店,有人还想坚持一下,但在双 11 结束后,不少商家关掉了运费险。
有商家晒出自己的运费险成本为一单 4.6 元。" 小帽子居然有这么高的运费险,我一个帽子才赚几块?运费险就扣走一半了,太郁闷了,交不起 ……"
在小红书上,有商家建议关闭运费险,还出现了大量关闭运费险的攻略。 经测试,关闭运费险后,消费纠纷少了,退货率降低了 10% 左右,关键的是节约了成本。
图源:网络
当平台、商家和消费者的矛盾激化后,平台开始提出优化方案。
淘宝在 2024 年 7 月更新异常行为识别模型,限制恶意退款,对优质商家减少干预,打击异常退款;京东保留政策的同时加强商家申诉渠道;抖音完善诚信账号体系,优化模型识别恶意用户;拼多多仍没有放弃 " 仅退款 ",但调整了适用范围。
之后,平台继续推进整改。快手电商于 2024 年 12 月全面废除 " 仅退款 ",要求商家终止相关服务合约。1688 于 2025 年 3 月取消政策,改为平台直接补贴合规纠纷,商家自主处理其他退款。
取消 " 仅退款 ",能拯救商家吗?
平台集体调整,旨在通过差异化信用评估和补贴机制,既保障诚信消费者的权益,又减轻商家的经营压力。
如前文所述,一方面,由于 " 仅退款 " 衍生出部分买家滥用规则、恶意退款等问题,导致商家权益受损,营商矛盾激化,另一方面,政策法规也在推动平台有所改变。2024 年 9 月,《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实施,限制平台单方面规则干预。
取消 " 仅退款 " 后,能够带来的一个最明显的好处就是:直接降低了经营成本,修复利润空间。
公开报道显示," 仅退款 " 政策导致部分商家损失 10% 的货款收入。以年销售额 100 万元的中小商家为例,取消该政策后,可减少 10 万元的直接亏损,显著缓解薄利行业的生存压力。尤其对于美妆、个护等高退款率类目,取消政策将直接释放利润空间,帮助商家从 " 亏损严重 " 转向 " 略有盈利 " 或 " 不亏不赚 " 状态。
经营成本降低后,商家得以重建定价自主权,增强市场竞争力。
商家不再被迫将 " 仅退款 " 成本计入商品价格,可灵活制定差异化定价策略。例如,服装类商家可通过降低 10%-15% 的溢价(原用于覆盖退款损失),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同时以质量优势扩大市场份额。
再者,取消 " 仅退款 " 能有效抑制消费者 " 白嫖 " 现象。
调查显示,部分用户利用规则漏洞多次申请仅退款,商家为此承担额外成本,甚至被迫将损失转嫁至商品定价(即 " 羊毛出在羊身上 ")。例如,美妆类商家因高退款率导致商品价格虚高,取消政策后可回归正常定价逻辑,减少因恶意行为引发的隐性成本。
更重要的是,还帮助商家优化了法律风险,降低纠纷处理成本。
" 仅退款 " 存在法律争议,部分案例涉嫌违反《民法典》甚至构成非法侵占罪。取消政策后,商家无需因消费者滥用规则而频繁发起诉讼,节省律师费、诉讼时间等隐性成本。例如,数码家电类商家因客单价高,此前面临更多大额退款纠纷,政策取消后能更专注于产品研发而非法律应对。
从 " 内卷 " 到 " 反内卷 ",一个时代结束了
平台规则调整的背后,国家的政策风向也在变化。
2024 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机关连续发声,点名批评电商低价内卷问题。
2024 年 7 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官方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 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2024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 " 综合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 ",语气更加强烈。
今年 3 月 5 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答记者问时表示,今年将着力优化监管方式方法,大力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重点举措集中在平台规则、平台收费、直播电商以及平台算法四个方面," 仅退款 " 和 " 全网最低价 "" 自动跟价 " 等均被提出。
公开信息显示,各电商平台针对退货率高、仅退款、运费险等商家反映较多的问题,以及恶意低价等问题,调整了政策,以挽回商家的心,并响应监管风向。
比如,今年年初,抖音推出了九条商家扶持政策,包括免佣金和降低运费险,减少低价竞争的压力。淘宝天猫自 2024 年 8 月开始调整规则,之后又多次进行重申和加码,内容包括取消对最低价的强调、优化退货政策,并推出 " 体验分 " 系统,鼓励商家提升商品质量和服务,扶持优质商家等。
3 月,阿里巴巴旗下的 1688 平台宣布全面取消 " 仅退款 ",改为根据买家账号诚信度、商品质量纠纷等综合判定退款方式,并由平台直接补贴买家。
以 1688 取消 " 仅退款 " 为标志,平台的角色从简单 " 裁判员 " 更新为 " 规则制定者 + 基础设施提供者 ",通过动态补贴、信用评估等机制平衡多方利益,既遏制了 " 羊毛党 " 对商家的掠夺性消耗,也倒逼消费者回归理性维权。
4 月底,五大电商平台集体发公告,宣布平台不主动介入消费者的 " 仅退款 " 申请,由商家自行处理。这表明,平台进一步 " 放权 ",赋予商家在售后服务阶段更多自主决策、自由选择的权利。
取消 " 仅退款 " 的本质,是对 " 内卷式增长 " 的集体反思。随着 " 仅退款 " 时代的落幕,中国电商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 " 反内卷 " 变革,其核心在于打破恶性低价竞争与规则失衡的循环,重构平台、商家与消费者的共生关系。
参考文献
1、30 天销售额破两亿,AP 女装卖爆抖音
2、" 复制 " 东方甄选,小杨哥还能继续 " 疯狂 " 吗?
3、被骂上热搜,何同学走上了 " 李佳琦 " 的老路
4、单月涨粉 30 万," 农村版李清照 " 站上小红书 C 位
5、网红翻车,素人逆袭,谁在顶流直播间吃到泼天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