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蔚小理大战分水岭,这次真的来了,欢迎阅读。
文 | 零态 LT,作者|秦天宇,编辑|胡展嘉
新能源、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快速发展,汽车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关注汽车行业最新动态,深入剖析市场趋势,零态 LT特推出《车圈》栏目,以专业的视角,关注全球汽车行业最新动态、各大车企的新品发布、技术革新以及市场表现,通过对汽车行业进行深度解读,揭示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市场规律,以及它们如何改变汽车行业的格局,以及它们将如何影响人类的出行方式。
本文是该栏目11篇,聚焦智驾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 " 赛点 " 后,一众新能源车企为何纷纷瞄准自研芯片,以及对于它们而言,能否直面这个巨大挑战。
11 月末,一众造车新势力纷纷发布了三季度财报。
理想汽车依然是车圈 " 优等生 ",三季度营收为 429 亿元,同比增长 23.6%;调整后净利润 38.4 亿元人,同比增长 11%。小鹏虽然依然身陷亏损泥潭,但营收 101.0 亿元,同比增长 18.4%;净亏损 18.1 亿元,相较上年同期 38.9 亿元的净亏损大幅收窄。蔚来则 " 初心不改 ",总营收 186.74 亿元,同比下滑 2.1%;净亏损 50.6 亿元,同比增亏 11.0%。
造车新势力的业绩分化,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迎来淘汰赛,马太效应愈发凸显。接下来,车企如果不想被淘汰,就需要夯实核心竞争力。
前几年,由于刚刚起步,中国新能源汽车竞争还围绕基础体验展开。2024 年,随着基础配置趋同,中国新能源汽车竞争的 " 赛点 " 已经变为智驾。
对此,财报电话会上,小鹏汽车董事长、CEO 何小鹏就对外表示,小鹏的智驾水平要从 " 第一梯队变成第一 "。
此前几天举办的小鹏 AI 科技日上,何小鹏透露,小鹏自研图灵 AI 芯片一颗顶英伟达 Orin X 三颗,已于 10 月跑通最新版本的智驾功能。未来 AI 汽车将搭载至少 3 颗图灵芯片。
事实上,不止小鹏,近期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也纷纷加码自研芯片,以图突破芯片算力触顶的瓶颈,进而给消费者市场带来更高水平的智驾体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芯片毕竟是科技皇冠上的 " 明珠 ",难度颇高。车企如果想要在自研芯片领網域有所建树,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在此过程中,持续亏损的车企或将直面资本市场的拷问。
毫无疑问,这次,蔚小理为代表的新能源大战,进去到了关键时刻,谁能摘得芯片这颗皇冠上的明珠,谁就能在接下来的生死时速竞赛中,笑到最后。
▲图源:小鹏汽车
产业链高度同质化,智驾成关键赛点
曾几何时,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还围绕三电、内饰、外观等配置展开。不过,随着上游产业链逐步成熟,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性配置也高度趋同。
以理想汽车为例,2020 年后,其靠差异化的增程技术路线以及独到的 " 冰箱、彩色電視機、大沙发 " 产品定义,俘获了海量家庭用户。眼看着理想大肆掘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车企跟在理想身后,采用相似的技术路线以及产品理念打造产品,试图分流理想的影响力。
以问界 M9 为例,其搭载了第 4 代增程平台,拥有行业领先的 15:1 压缩比,车内也有一体环宇三联屏、高級 NAPPA 真皮座椅、车载冰箱等舒适性配置,并且支持华为 ADS 3.0 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售价区间为 46.98 万元~56.98 万元,对标理想 L9。
因产品配置不俗,问界 M9 上市后销量持续井喷。2024 年 10 月 10 日,鸿蒙智行官宣,问界 M9 上市 9 个多月累计大定破 15 万台。
简言之,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走 PC、智能手机等产业都走过的底层配置同质化的老路。在此背景下,为了策动消费者买单,一众车企只能被迫参加惨烈的价格战。
乘联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 年前 5 个月,中国汽车市场有 136 款车型降价,降价规模超 2023 年全年的九成,超越 2022 年全年数据。
不过好在,近年来,AI 技术日趋火热,为新能源汽车竞赛,提供了新的 " 出口 "。2024 年 10 月 28 日举办的新浪新闻探索大会上,何小鹏对外表示,AI 会让未来的汽车有巨大的变化," 明年没有强 AI 能力、没有强自动驾驶能力的汽车都开始难卖。"
事实上,早在 2023 年,智驾就已经开始彰显想象力,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攀升的关键推手。以 2023 年 9 月问世的问界新 M7 为例,其支持华为 ADS 2.0 智能驾驶系统,NCA 智驾领航可覆盖城区 90% 场景,有图无图都能开,AEB 最高刹停时速提升至 90km/h。
▲图源:鸿蒙智行
因智驾能力出众,上市两个半月,问界新 M7 累计大定破 10 万辆,其中智驾版占比 60%,城区 NCA 选装率高达 75%。
2024 年以来,理想汽车也开始加码智驾技术。2023 年 7 月 5 日举办的理想汽车夏季智能驾驶发布会上,理想汽车公布端到端 +VLM 智驾方案。10 月 23 日,理想端到端 +VLM 全量推送,Max 及以上车型可实现 " 全国都能开 " 的无图 NOA。
对此,2024 年第三季度业绩电话会上,理想管理层对外表示,"AD Max 对整个销售的影响非常显著。在 30 万元以上的 AD Max 版本中,销量提升到了一定水平;在理想 L6 销量中,AD Max 的占比也在持续提升。"
Thor 难产、国产芯进步迟缓,车企困在 Orin-X 中
2024 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智驾能力突飞猛进,固然与端到端智驾方案更加灵活有直接联系,但也离不开算力强悍的芯片作为底层支撑。
▲图源:理想汽车
以理想为例,其 Max 及以上车型均搭载了双英伟达 Orin-X 芯片,算力高达 508 TOPS。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端到端的能力与芯片的算力成正比,如果想实现更高阶的智驾,那么芯片的算力需要指数级提升。地平线披露的数据显示,L5 级自动驾驶算力需求超 2000 TOPS,是双英伟达 Orin-X 芯片算力的四倍左右。
▲图源:英伟达
事实上,早在 2022 年 9 月,英伟达就看到了自动驾驶技术对算力的强烈需求,因而推出了全新的车规级 SoC 芯片 Thor,内部拥有 770 亿个晶体管,AI 算力高达 2000 TOPS。按最初规划,Thor 将于 2025 年量产上车,由极氪首发。
然而,时间已经来到 2024 年末,Thor 依然没有量产的迹象。2024 年 11 月 5 日,接受伟健采访时,小鹏汽车 P 系列及 G 系列的产品负责人 Nick 透露,小鹏 P7+ 技术选型时考虑的是 Thor 芯片。然而,由于 Thor 难产,小鹏 P7+ 只能采用双英伟达 Orin-X 芯片。
与此同时,在论坛与网友交流时,Thor 还无奈地表示,"Thor 到现在为止还在延期,还没有确定的 SOP 时间,现在看 2026 年能见就不错了。"
更令车企感到绝望的是,不光英伟达的 Thor 芯片难产,国产车规级 SoC 芯片也进步迟缓。2024 年 4 月,地平线推出征程 6 系列芯片,其中征程 6P 作为旗舰产品,算力仅为 560 TOPS,和已经问世两年的双英伟达 Orin-X 芯片并无二致。
考虑到出色的智驾能力,已成新能源汽车销量井喷的关键推手,上游高算力芯片难产,决定了车企的智驾能力即将触及瓶颈,难以助力新能源汽车继续拓宽销量。
在此背景下,车企们自然要有所行动。
加码自研芯片,一众车企开战在即
为了突破上游算力的瓶颈,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近年来,不止小鹏,特斯拉、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也纷纷加码自研芯片。
早在 2019 年 3 月,特斯拉就量产了自研 FSD 芯片。目前,FSD 芯片累计出货量已超 1200 万颗。
2023 年 9 月举办的蔚来创新科技日上,蔚来首次向外界公开了自研激光雷达主控芯片杨戬 NX6031。一年后,蔚来董事长、CEO 李斌宣布,蔚来自研智能驾驶芯片神玑 NX9031 流片成功,其基于 5nm 车规工艺制造,拥有超 500 亿颗晶体管,预计于 2025 年 Q1 首发于蔚来旗舰轿车 ET9 之上。
▲图源:蔚来汽车
与此同时,2024 年 10 月初,《晚点 Auto》爆料称,理想汽车计划在香港建立一个芯片研发办公室。在此之前,理想在北京、上海、美国硅谷等地均设立了芯片研发办公室,合计约 200 人。预计理想智能驾驶车端推理芯片将于 2024 年 Q4 出流片结果,2026 年量产装车。
对此,2024 年第三季度业绩电话会上,理想管理层表示," 理想将持续加大在智能驾驶基建方面的投入,保持在训练算力和智能训练里程数方面的领先。"
尽管目前大部分车企的自研芯片还未大规模上车,但结合特斯拉的先例来看,自研芯片或将给车企带来诸多利好。
首先,自然是垂直整合,带来的成本大幅下探。目前,业界估算 FSD 芯片的研发及生产成本约为 240 美元 / 片,而英伟达 Orin-X 的采购成本超 300 美元 / 片。对此,李斌也表示,杨戬 NX6031 量产后,可以让蔚来单颗激光雷达成本下降数百元,一年左右就能收回研发成本。
另一方面,由于全链路自研,定制化的自研芯片还可以更高效地匹配车企别具一格的智驾方案,避免公版芯片大量通用算力被浪费的问题。这正是小鹏图灵 AI 芯片可以做到 " 一颗顶三颗 " 的核心诱因。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自研芯片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想象力,但由于技术难度极大,其也需要一掷千金的研发投入。比如,2024 年初,特斯拉 CEO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平台透露,今年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網域的累计投入将超 100 亿美元。
要知道,目前除了理想已经成功盈利,小鹏、蔚来等造车新势力都身陷亏损泥潭。每年斥巨资研发自研芯片,可能会将这些车企拖入更深的亏损泥潭,削弱投资者的信心。
事实上,手机行业的翘楚 OPPO 已经成为车企们的前车之鉴。2019 年,OPPO 成立哲库科技,加码自研芯片。芯谋爆料称,OPPO 造芯三年,无法折现的投入近 100 亿元。因投入产出比过于悬殊,2023 年中,OPPO 宣布全面终止哲库科技业务。
不过与智能手机领網域的自研芯片短期内很难给消费者带来立竿见影的使用体验提升不同,现阶段智驾已经成为说服消费者选购新能源汽车的关键要素。车企如果打造出具备竞争力的自研芯片,推动智驾能力不断精进,立即就能打通商业闭环。
因此,自研芯片或将成为接下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最为瞩目的技术潮流。不过由于开发难度很高,或许只有少数车企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