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威马汽车借壳上市失败:20亿美元收购叫停,年内多次高喊“复工复产”,欢迎阅读。
封面图片来源:威马汽车官方微博
9 月 10 日,威马汽车在其官方微博发文称,经过深思熟虑,其自愿终止与 Apollo 出行在港交所的 RTO(反向收购上市)进程。目前威马汽车仍是 Apollo 出行的重要股东,未来将继续支持 Apollo 出行的发展。
图片来源:威马汽车微博截图
根据 Apollo 出行(00860.HK)于 9 月 8 日发布的公告,终止收购事项的原因主要涵盖全球市况动荡、金融市场氛围持续不确定以及疫情后短期经济复苏等。两份公告共同宣告了威马汽车借壳上市失败。
借壳上市,威马 " 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
今年 1 月 12 日,Apollo 出行宣布将以近 20.2 亿美元(约合 158.5 亿港元)的价格收购威马汽车子公司,并以每股 0.55 港元、配发 288 亿股的方式进行结算。在完成此次收购后,威马汽车将持有 311 亿股 Apollo 出行股份,持股比例达到 68.26%。此举被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是威马汽车借壳 Apollo 出行赴港上市的 " 搏命 " 之举。同日,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沈晖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则视频,其中一句台词为, "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
而据财联社本日(9 月 10 日)报道,有接近威马汽车的业内人士表示,沈晖本人已不在国内。
很难想象,三年前风头无两的造车企业会陷入挣扎着 " 活下去 " 的困境。
回溯时光至 2018 年,异军突起的威马汽车一度成为 " 资本宠儿 ",自成立以来累计完成 12 轮融资,已公布额度的融资规模累计达到 350 亿元,上海国资投资平台、上汽集团、腾讯投资、百度、红杉中国、红塔集团等数十家企业及机构参投。
与 " 蔚小理 " 一开始的代工模式不同,威马汽车选择了自建工厂的道路,在浙江温州和湖北黄冈先后建立两座生产基地,总产能达到 25 万辆。2018 年 3 月,首批威马 EX5 量产车在温州试装下线,威马汽车位于温州瓯江口的生产基地也成为国内造车新势力中首个自主建成投产的智能化整车工厂。
2019 年,威马汽车以 16876 辆的交付量位居造车新势力第二,仅次于蔚来的 20565 辆;首款车型 EX5 共交付 16810 辆(上险数),居于当年造车新势力单车交付量之首。
面对巨额亏损、销量掉队,仍喊 " 复工复查 "
然而自 2019 年 9 月起,多次发生的自燃事件将威马汽车拖入舆论漩涡之中。9 月 23 日,一辆威马 EX5 于温州某公路旁发生起火,导致整车燃烧;一年后的 2020 年 10 月,在福建及北京两地发生了三起威马电动车着火事件,再度引发广泛关注。
在紧急召回 1282 辆威马 EX5 后,威马又因为随之而来的 " 锁电 " 传闻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登上 315 晚会。
2020 年开始,威马汽车交付量渐显掉队之势,当年累计交付 22495 辆,在造车新势力中位居第四;2021 年,威马汽车以 44157 辆的交付量位列第五,较排名第四的哪吒汽车少 2.5 万辆。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 年,威马汽车仅交付 29450 辆,同比下降 33.3%,与 " 蔚小理 " 彻底脱节。
与此同时,高额的研发、生产成本源源不断地消耗着威马汽车的资金。根据威马汽车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其在 2019-2021 年,分别实现营收 17.62 亿元、26.71 亿元、47.42 亿元,同期亏损金额分别达到 41.45 亿元、50.84 亿元、82.06 亿元,三年累计实现经调整净亏损约 136.32 亿元。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威马汽车账面剩余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 36.78 亿元,较 2021 年末进一步减少。
2022 年下半年,威马汽车频频传出工厂停产、降薪裁员、拖欠供应商账款等消息。
11 月下旬,一封疑似威马内部信在网络流传。该檔案表示,为了应对资金压力,公司管理层带头主动降薪一半,同时对公司整体运营费用进行精简,将通过一系列财务措施降低运营成本。
具体措施为,"M4 及以上级别管理者主动降薪,发放 50% 的基本工资;其他员工发放 70% 的基本工资;调整公司发薪日,从次月 8 日发放上月工资调整为次月 25 日发放上月工资;本年度不再发放额外奖金(第 13 薪)、留任奖金(第 14 薪)及年终奖,暂停发放购车补贴。"
2023 年以来,威马汽车曾多次通过公开渠道发声,在经历疫情导致的重大影响后,其正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全力开展复工复产。
然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威马汽车的投诉越来越多,门店关停导致的维保承诺不兑现、售后不解决问题、APP 无法使用、维修找不到配件 ...... 多次高喊 " 复工复产 " 的威马汽车,还能走出泥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