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杭州六小龙席卷中国背后:深圳已赚得盆满钵满,欢迎阅读。
文 | 湾流经济评论
新年刚开工,几乎所有大城市都陷入了极度焦虑——为什么 DeepSeek 诞生在杭州,而不是这里?
培养出 "AI 三杰 " 的广东,更是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淹没在全国人民的唾沫星子里。
但在《湾流经济评论》看来,这多少带点 " 敢为天下先 " 的成见。实际上,广东在诞生了华为、比亚迪、OPPO、vivo、腾讯等大企业经过烈火淬炼的战略理念,恰恰是" 敢为天下后,在后中争先 "。
AI 产业方兴未艾,之后的重难点是技术商业化。行业状元多如牛毛,但商业模式好的凤毛麟角。而后者,恰恰是深圳等大湾区企业的杀手锏。
况且,杭州有科技企业 " 六小龙 " ——宇树、DeepSeek、游戏科学、群核科技、BrainCo、云深处科技,深圳也能拉出科技企业 " 七匹狼 " 来溜溜——影石、韶音、徕芬、速腾聚创、云鲸智能、奥比中光、安克创新。
几年前,中兴、华为被制裁,深圳整座城市笼罩在阴霾里。自上而下的集体沉默,改变了城市的气质,同时也激发了企业上上下下的补链豪情。眼下,深圳的芯片国产替代潮滚滚而来,曾经低头拓荒的孺子牛,现已豪气冲天。
AI 大战,好戏还在后头!
既生杭何生吾
真是风水轮流转。遥想当年,武汉因为留不住大批的优秀毕业生而委屈。如今,虹吸武汉大学生的广东,又因为留不住 AI 人才而捶手顿足。"AI 三杰 " —— DeepSeek 创始人梁文锋、kimi 创始人杨植麟、人工智能领網域顶尖科学家何恺明,可都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却在异地大放光彩。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还会补一刀:为什么北京、杭州能出 Kimi 和 DeepSeek,广东出不了一个?
甚至有人说,深圳错过 DeepSeek,广州痛失经济第四城,广深双子星有了大隐忧。
从部分数据上看,这些担忧也有道理:
首先是基础研究。2024 年,北京基础研究投入占比 16%,上海紧随其后为 11%,深圳只公布了 2021 年的数据 7.3%。
其次是大学数量。北京 92 所,上海 69 所,深圳只有 16 所。北京的清华、北大、中科院,上海的交大、复旦,杭州的浙大等,在人工智能及基础研究领網域的实力也远远高于中大和华工。
上面两个因素决定了当地人工智能产业的深度。
第三是人才数量,决定了 AI 产业能走多远。北上深杭 4 地 AI 人才数量占比分别为 24%、9.78%、6.18% 和 16.53%。也就是说,杭州一个城市的 AI 人才数量,相当于上海和深圳两地的总和。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数据是,2022 年深圳 42.85 万研发人员中,华为和腾讯就占了 45% 左右。都说大厂卷,都往大厂跑。人才都去大厂打螺丝,硬生生错过一个个 DeepSeek 的诞生。
如此这般," 深圳终将沦为平庸城市 " 的言论才大有市场。
击破 " 卡脖子 "
但实际上,一个地方能否诞生 DeepSeek,硬性条件实在太多了,远不是上面几条所能概括的。况且,诞生 DeepSeek= 当地 AI 产业发达,多少有些想当然。
南 · 方 + 的数据,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北京数量最多,近 32 万家,占全国 20% 以上;深圳 22.6 万家,排名全国第 2,占比 14% 以上;广州 21.2 万家,排名第 3,占比 13.5%;上海 20.9 万家,排名第 4,占比 13.4%;杭州 11.6 万家,排名第 5,占比 7.4%。
从区網域分布来看,广东省拥有 AI 相关企业超过 60.6 万家,位列全国第 1。
数据来源:天眼查
此外,2023 年深圳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为 387 亿元,占全国的 1/5;AI 发明专利申请量达 6080 件,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 2。
有人还拿杭州科技 " 六小龙 " 说事。要我说,杭州有宇树、DeepSeek、游戏科学、群核科技、BrainCo、云深处科技,深圳也有科技 " 七匹狼 ":
影石、韶音、徕芬、速腾聚创、云鲸智能、奥比中光、安克创新。
而且实际上:
早在宇树机器人在春晚扭秧歌前,深圳现存机器人相关企业就有 5 万多家,稳居全国第 1。同时,全国近一半工业机器人是 " 广东造 ";
当人们还在讨论 DeepSeek 囤积了多少张英伟达芯片时,华为专为 AI 训练和推理设计的高性能芯片——华为昇腾 910 系列,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替英伟达;
打造《黑神话:悟空》的,是游戏科学后来成立的杭州工作室。这家公司总部就在深圳,且深圳团队为杭州工作室游戏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
那么,声名显赫的深圳为何如此低调?
老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就提到,研究历史,要把它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前两年的时代背景恰恰就是中美芯片战。美国制裁华为,华为手机业务差点陷入绝境,其上下游产业链也深受影响,产能、利润一落千丈。
华为不稳,深圳不可能稳。
因此,深圳这些年做的主要事情,是在韬光养晦中疯狂补链。资源向大企业倾斜,围绕华为、比亚迪、大疆等大链主企业做完整的核心软硬體配套。唯有此,才不会继续被别人卡脖子。前年 HUAWEI Mate 60 荣耀回归,就是这种补链的结果。
当达摩克利斯之剑还悬在半空,深圳上上下下的企业都选择沉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气质,也为强链补链求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凭着深圳效率,也许要不了多久,深圳造的顶尖芯片就能狂揽全球市场份额。
有些时候,沉默是 " 金 "。
敢为天下后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套用段永平的话:
这个世界可能有几十几百个甚至更多的行业和行业状元,但商业模式好的凤毛麟角……那些状元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辉煌而已。
也就是说,AI 应用爆火可能仅仅是第一步,算是开了个好头;技术商业化是最重要的一步,直接决定公司的生死。
而技术商业化,恰恰是深圳企业最能拿捏的。
段永平还有一个观点——敢为天下后,也能很好地解释技术商业化之路。主要有 3 层意思:
一、前期培育市场、教育消费者的过程极其缓慢,代价十分昂贵。多数企业折腾不起;
二、在市场相对成型、明确后,就可以做清晰的 SWOT 分析,并从需求出发寻找产品创新点;
三、一定要后中取胜。取胜的关键是打出差异化(客户需要但别人未能满足的东西)、综合素质强、要做就做最好,等等。
近期比亚迪发布的 " 全民智驾 " 战略,就是很好的说明:
前两年,新能源车企为智能驾驶路线吵得不可开交,收获了一大批流量。但龙头比亚迪却声量很小。其实,比亚迪一边稳扎稳打,一边等待破局,在高端产品中对不同技术路线、不同供应商、不同硬體规格进行了充分摸索。这部抽成果,最终转化为 " 天神之眼 " 体系中更高端的 A、B 方案。
智能驾驶,肯定要像安全带一样成为汽车的标配,即全民所有。基于这样的需求,2023 年下半年,端到端技术成熟,对硬體需求减少,且不再刚性需要激光雷达和较高算力的芯片。比亚迪就利用全栈自研的独特优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拿出来颠覆整个行业的 " 天神之眼 C"。目前," 天神之眼 C" 提供的 " 高速 NOA+ 智能泊车 " 智驾能力,已经非常成熟,更容易为普通消费者所用。
在深圳,比亚迪这样的企业真的非常多。
很多人认为深圳的企业只知道 " 搞钱 ",所以没时间去想创新。实际上,拿技术去搞钱才是最难的,拿技术搞到钱才是牛的。
当然,除了科技六小龙的杭州,确实有独到之处:
首先是在经济规律面前保持谦卑,真诚地相信市场的力量。杭州不问 " 姓实姓虚 ",不会 " 画地为牢 " 说只要实体经济,不要虚拟经济。唯有此,才有创新的萌芽。
其次是用高端的气质和文化吸引高端人才留下来。购房补贴、一次不用跑已是古早。让人才有活力、有获得感才是杭州的厉害之处。据说,全国各地的美女都往杭州跑。这未尝不是一种 " 政通人和 " 的表现。
第三是营销功夫着实了得。浙江的宣传工作者妙笔生花,加之此前的南方系,如今的电商直播也虹吸了全国最顶级的营销人才。因此,杭州科技六小龙做的每件事,都能在他们的笔下成为爆款。
这也正是浓眉大眼的广东需要学习的地方。
天道好轮回!几十年前,段永平就是在浙江大学毕业,来了广东创业。所以广东 AI 三杰跑到外地创业也说明不了其他问题,只能说明 1 点:
AI 产业的城市战争,胜负远没有定局。
参考资料:
雨前产经观察:深圳最大的隐忧,不在错过 DeepSeek
砺石商业评论:段永平:该说的都说过了
虎嗅 APP:昨晚,比亚迪 " 炸 " 了整个中国汽车行业
冰川思享号:全国的大城市,都在为错过 DeepSeek 彻夜难眠
元淦恭说:杭州怎么又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