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腾讯,刚捐5个亿,欢迎阅读。
投向青年学生。
这是一则颇为低调的官宣。
昨日(2 月 18 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布,已与腾讯公司正式签约,腾讯公司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无偿捐赠人民币 5 亿元——
用于资助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项目),重点支持其中女性、西部、粤港澳大湾区获资助者开展基础研究。
中国科技界苦基础研究久矣。两个关键词——青年学生,基础研究,此次捐赠某种程度也被视为风向标。
腾讯出 5 亿做了一笔意外「投资」
这一次,腾讯将资金投向基础研究。
众所周知,基础研究并非易事,没有现成的方法和模式可以照搬,研究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和层层挑战。在全球范围内,众多的研究人员和团队都在从事基础研究,竞争异常激烈,很难脱颖而出。而每一个研究项目立项背后,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
成立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则是中国基础研究最主要的资助渠道之一,形成了由研究项目、人才项目和环境条件项目三大系列组成的资助格局。
2024 年 4 月,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获批名单出炉,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在内脱颖而出的博士生们。
这些入选课题涉及方方面面,例如心脏病治疗、外卖服务优化、大语言模型智能体进化等,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年轻后浪,其中不乏 "00 后 "" 准 00 后 " 博士生的身影。
让年轻人可以安静地投身到科研事业中,加速国家重大需求原创成果的产出,这是一场基于国家科技战略体系之下的选才。
于是,腾讯做了一笔特殊意义的「投资」。
其实早在 2018 年,腾讯就联手多位科学家设立 " 科学探索奖 ",鼓励青年科学家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網域勇敢探索,截至 2024 年底已资助 297 位青年科学家。科学探索奖突破了传统科研资金单一的来源,无疑也提高了基础研究整体竞争力。
此外,2022 年腾讯创立新基石科学基金会,预计 10 年内出资 100 亿人民币。该计划为中国科学家提供前所未有的资金自由,让他们能摆脱传统科研资金申请框架束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由选择研究方向,为科研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提供广阔空间。
科学研究浩瀚无垠,一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学生曾表示,他研究的项目可能几年都完不成,但如果一年做不完就两年、三年甚至更久——
" 因为这个耀眼的问题就像房间里的大象,无法被忽视。我会一直探索下去,直到漫天星斗映入眼帘。" 显然,有了资金的支持,才能让青年学生毫无后顾之忧地笃行于此。
为何是基础研究?
这几年,从创投圈到政府部门、科研界渐渐形成一个共识:中国基础科学依旧薄弱,迫在眉睫。正因如此,我们在原创性创新上依然显得落后。
这意味着什么?没有原创性的创新,那么我们在应用端的创新永远存在着受制于人的风险,也难以看到颠覆性的创新诞生。
想起过去一个月,两位年轻面孔让中国科技圈备受鼓舞。
2025 第一个现象级中国企业无疑是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带着一群中国本土 AI 人才登上世界舞台。《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一度激动评价 " 这可能是个国运级别的科技成果 "。
而在过往为数不多的露面中,梁文锋多次聊起技术创新的 " 原创性 ",中国 AI 不能永远做 " 跟随者 ",必须在核心技术领網域实现突破,"AI 竞争的本质是原创与模仿的代差,而非表面性能的追赶。" 模仿只能追赶,原创才能超越。
第二位则是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登上春晚的宇树科技,在四足机器人领網域全球市场份额已超 60%。这背后,宇树科技累计提交国内外专利申请 200 余件,其中授权专利 180 余件。
然而将视野拉回现实,我们依然需要清醒地看到:国内在某些高精尖领網域的技术常常受制于人,基础科学研究相对薄弱便是根源之一。
对此,任正非曾语重心长地建议:
" 修桥、修路、修房子只要砸钱就行了,但芯片砸钱不行的,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中国要踏踏实实做数学,物理、化学、神经学、腦科学等基础科学研究,各个方面努力去改变,我们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站得起来。"
翻滚吧,年轻人
所谓全球科技竞赛,说到底比的其实是一位位年轻创业者。
本周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央视报道当中一个画面为人津津乐道: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与 DeepSeek 创始人梁文锋并肩而坐。
在外界的遐想中,这一幕颇有传承的意味。
正如座谈会上,既有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新能源汽车巨头比亚迪、互联网巨头腾讯,也有我们熟悉的梁文锋、王兴兴等年轻面孔。从 60 后、70 后,到 80 后、90 后,既是一场接力赛,也是一缕中国产业变迁缩影。
40 多年来,中国第一代创业者经历奋斗,企业资产积累到一定规模,同时他们也是技术创新不可或缺的主体,是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和封锁的前行者。
而今,新老交替的时刻慢慢到来,尤其是 60 后与 90 后之间的 " 交棒 ",见证中国科技产业突围之路。
老同志披荆斩棘久经考验,新一辈正迎头赶上。毫无疑问,中国民营经济的舞台正迎来越来越多新面孔,而新崛起的年轻创业者,用热爱和专注投入科技研究与发展,创造一个又一个令世界惊叹的故事。
有人评价," 今天中国最了不起的民营企业家,是一群学霸、科学家、工程师,他们正在用科技和工程的力量重塑这个世界。"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世界终究属于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