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杂谈20240501,成飞公园之科普区:干货满满,专业味浓,欢迎阅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水来 Author 大水来
今天刮风降温 15 度,凉快死了,晚上整个鸡肉火锅,很好,那就继续。
成飞公园的核心,巨物歼 -20,航展视频看起来没感觉,这个展示给领导的模型,就特别震撼了,太太太太长了,建议大家还是去体会一下,巨型的压迫,不是图片能体会的。
21 米长的大家伙,这个力度是很凶悍的,去成都的朋友,打个卡还是很合适,个人对自拍比较过敏,就免了合影。
这是介绍,无怪美帝觉得这是一架大型战斗轰炸机,不像美国传统战斗机印象的短小精悍。
机身真的非常非常的长,装 10 吨 12 吨油是没啥问题,所以,网络上传说的 2000km 作战半径,并非空穴来风,实在太大了。
今天的内容大体分 2 部分,科普区和战机室外展区,先说科普区。
# 科普区
进去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模拟机,看这个座舱,很像歼 10A 战斗机最早的模样,而且还是研制早期的样子,不是定型时候的一平三下模式,这个样子也类似歼 8II 的水平,但是排面清爽很多,还有这个比较老旧的平显,和歼 7M 是一条腿,英国引进的。
无数机电仪表,夹杂一个液晶显示屏,外加平显,这是中国上世纪 90 年代的水平,极度类似美国的 F-16AB,2000 年后,国家在航电的投资开始结果,几乎都三个液晶显示屏一字排列的模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和欧美最先进战斗机的显示屏水平完全一致。
这是全套外景,上面架设了 3 块显示屏,凑合玩玩,不带可动功能,感觉差了许多,去看的时候,关门,后来到彭州,那个航空博览园的模拟机,很烂的游戏画面,还是歼 15 的马甲,手感超级差劲,很烂,不值得玩,操纵过度灵敏,角度风向根本控制不了,不得不被 AI 对手轻松爆菊。
单管 30mm 机炮实物,好像是歼 7 上面拆下来的,可以看出,非常紧凑,几乎都是钢铁大家伙,具体型号没有记得了,大家去翻书。
这是炮弹实物,尺寸很大,挨上一发,必须挂好几个 ICU 专家号。
歼 -7 战斗机的头盔,抗荷服,手套,皮鞋等等,这是上世纪 80-90 年代中国航空工业为战斗机飞行员的标准装备,大体还是俄罗斯米格 -21 的水平,变化不大。
一台贵州黎阳发动机公司出产的涡喷 -13 发动机实物,居然还有宽弦风扇,感觉有点神奇,歼 -7 战斗机从 80 年代后的标配发动机,看看实物也不错。
歼 -7 战斗机的座舱面板基本图示,还有驾驶杆,就是俄罗斯米格 -21 的样子,比较简陋,功能也比较少,战斗机座舱为啥高度保密,主要来源机电仪表时代,所有功能在座舱都能看到标注和提示。
但是,到了三代机时代,座舱显示开始走入数字化综合化,所有这些一字排开的信息,都被融合进了显示屏,需要开机一个一个页面的点开(这些东西综合起来,就是那么 10 多 20 本的飞机操纵使用手册,不仅包括本地的雷达,光电,电子战,内油,航程,推力,转速,温度,压力,高度,速度等等,也包括很多数据的上限下限等),就这个时候而言,欧美发现,关机座舱的显示器,控制器画面变得无关紧要,随便拍,不会泄露关键信息,只要显示器不通电,不随便点开,关键信息就不会泄露。
这也是欧美战斗机厂家,对战斗机座舱布局,高调公开的原因,99% 的关键信息几乎都在显示屏页面上,而且大家也可以看到,不管是 F-22 还是 F-35,真机工作状态的带显示的座舱几乎都没有泄露,这也是欧美更灵活的保密体制,能让你看的东西随便看,不能让你看的,绝对看不到。
过去分离机电仪表时代,飞机的绝密参数包括范围,包括起飞速度,最大速度,失速速度等等性能,一目了然,所以必须严格禁止拍照,现代战斗机,则完全变了,全部隐藏在螢幕之内,所以,正常战斗机展览,大多有专人看护,不让乱动乱点,大多数都是螢幕不开,不带信息的黑箱状态。
飞机系统很复杂,算是一种信息超级密集型产品,比目前任何普通人能遇到的机电产品都复杂,举个例子,某年某飞行员降落时候发现螢幕有个黄灯闪烁,下来就向机务报告飞机故障,最后一翻书,后台看起降信息,最后发现是飞行员的问题。
正常飞机设计,从主起落架轮子接地,到前起落架轮解体,需要在 XX 秒之内完成,假如超过了,就开始闪烁黄灯,提醒飞行员速度过快,最终在机务提出的手册内容面前,飞行员不得不承认是操作失误,进场速度偏快,这还是比较老的飞机,新时代的飞机,信息通联更加便捷,地面指挥随时能看到飞机所有参数,讲评考核更加方便快捷。
过去飞机有多先进,主要数仪表数量,越先进的飞机仪表越多,后来嘛,这些仪表信息都隐藏进了大型螢幕之内,普通人就很难体会到了,除了民航飞行员或者地勤,疯狂的翻页是常态。
这是战斗机的各种管路,也算是中国 2 马赫战斗机的教员,二代机三代机四代机同类产品的话,也类似,外观变化不大,变化最大的就是,更加精细的加工,更高的精度,更强悍的材料,更高的压力和更大的流量和更好的可靠性,这些东西,从外观很难看得出来,需要专门从事设计或者制造的人才容易体会。
这是飞控计算机和敌我识别应答机,这些产品应该是歼 10A 的时代的产品,到目前基本都过时了,这也是不折不扣的高价产品,飞控计算机看着不大,动辄几百万,主要要求不是速度,而是可靠性,重量,尺寸等,而且一架战斗机上面还不是一台,最少 3 台起,非常的挣钱,返厂维修一次,代价也非常大。
大家可以看到很多插针,高质量的航空插接件,价格非常昂贵,一个就好几百美元,做这些机载设备的公司,利润率非常高,所以,就就业而言,在这些公司上班,日子会比较棒。
大家看看这些接口,很复杂,上面还有个提手,适合拎着走,总体来看,几乎都是美国 F-15/F-16 类似产品的山寨版本,歼 -10A 研制的时代,大量引进了西方的航空电子设备技术,这是必经之路,经过 30 年的努力,几乎都可以完全自己折腾了,完全不需要引进了。
一架战斗机上,最值钱的不是飞机机体,壳子不值钱,这些设备价格才贵呢,动不动就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这些设备不大,为啥那么贵,主要原因是条件苛刻,而且数量稀少,正常需要满足飞机所有包线和所有外界环境工作条件,高空低空高速低速,振动高温盐雾高过载等等破事。
即使对简单的机体材料来说,就一正常款材料而言,要求也有那么好几页,十几条或者几十条要求,要全部满足难度很大,当年看这些资料,真是看吐了,在外面的人各种神秘,内部的人直接无视。
歼 10 战斗机的大圈圈,从这个形状来看,更像是飞机的中机身或者后机身,这个大框,好像是中国在 90 年代造的最大尺寸的钛合金机身大框,苏 -27 的进气道框,就这么大一个,需要 3 个分块焊接起来,水平差不少,过了 20 多年,现在估计可以做成整体了。
这个大圈圈,大家提别注意,尺寸很大,抽成很多复杂的网格,高低不同,而且可以看到很多小的孔洞,这些孔洞,基本都是各种管路的开口,比如燃油,电子,电气等等,飞机的复杂在这些地方也能看得出来。
这么一个大家伙,其实不重,但是加工费非常昂贵,和材料本身价格几乎一样,之前就有个段子,进料加工 1 吨多,最后加工完毕,部門的称整不了,得找个胖子抱着才能有数,大约切掉 95% 的重量。
这些细节的展示,做的比较到位,假如要做点无聊的批评,估计就是没有飞机结构的简单科普,飞机的框,梁蒙皮一类 的介绍没有,这些东西,找西工大的来做讲稿更好,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增加这种结构的常识介绍。
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偏重制造,对设计讲解较少,并不能让观众加深理解,我自己来讲的话,或许是另外的路子。
稿子感觉是设计写的,一个个分开了,但是缺乏总体合在一起的受力图,让观众看着懵逼,飞机设计专业的,倒是无所谓,简单常识。
这个蒙皮是歼 10 战斗机中机身的,有个复杂 S 形状,成型比较费劲,折腾了很久才合格,材料好像是铝锂合金,重量轻,但是加工制造不太方便,容易开裂,需要特别小心。
这个科普区,其实应该科普二代机和三代机的加工设备不同,三代机的曲面复杂,精度要求高,必须大量使用数控机床,没有高精度数控机床,那是基本没有办法的,这些部分,技术人员觉得是白菜,但是普通人很难体会这些。
这些技术细节做的很到位,值得点赞,但是也缺乏一些介绍,为啥用这些,不用这些,比如常见的焊接为啥不用。
就飞机机身结构而言,大体就是这样子,外面加个蒙皮就成大家日常看见的飞机样子,蒙皮盖起来,设备和发动机塞进去就是可以飞的真机。
飞机的外形复杂性在这里也能看出来,从前到后,每个截面都不同,大小曲率,宽度高度都不同,还包括了各种开孔和通道,就这个角度而言,飞机的结构零件通用性很差,一架飞机里面,只有很少比例的零件通用,比如某些飞机设计的左右零件通用,比如襟副翼平尾等,某些要求比较精细的型号,则根本找不到这种场景。
这是飞机制造过程最常见的打铆钉,噪音很大,强度很大,铆工的耳朵大部分都不好。
另外一种最多的就是数控机床加工零件,吱吱吱的噪音也不小,总体而言,飞机制造的危险性并不高,主要 是噪音,还有些胶水油漆化学处理药剂的毒性污染。
最近些年,复合材料大行其道,使用几十种化学液体,毒性也不小,这些工厂的好多人,都要求早点结婚,害怕影响生育,这些是基本常识,类似搞化学试验,搞电缆制造的则舒服很多,类似绣花纺织,基本没啥噪音和污染。
还有一个小巧玲珑的 SW1 天翅无人机,大家一看就知道,就是一款小型的侦察无人机。
就这个角度而言,成飞的嗅觉是非常敏锐,对于无人机的发展非常上心,2004 年就搞出来这种飞机,下面突破则是车载试飞场景,借用汽车的速度起飞,也叫车载无人机,但是这个无人机,一直没有看到外销的报道,尺寸很小。
主起落架用了板簧设计,类似美国 C-172 起落架的设计,很轻巧便宜。
这个空速管很拉风,更像刺刀,实际上,还应该加上 2 对风标,用于测量迎角和侧滑角,头顶的通讯天线很拉风,就是一根圆柱,对于低速飞机,这点阻力真的不算啥。
双垂尾双尾撑结构,类似的设计,在别的无人机上也很常见,尾部是推进螺旋桨。
这就有点意思了,或许也是未来成飞无人机的发展宣言,无人预警机,无人战斗机,空天无人机,这些飞机的造型很值得大家细品,稀奇古怪都有。
这些造型,就第一个正规点,别的都有点无厘头,不再多说了,大家尽量 YY 吧。
这应该比较早的歼 -7 战斗机座椅和中央操纵杆,弹射器和附属的伞包等,都没有了,这个驾驶杆其实很值得说道,正常而言,一根的价格几乎等同一台百万豪车,现在的杆子更贵了。
PS:木有仔细看图库,发现室内科普区就很多,写不完,挑点出来说说,战斗机区之后再说,累了,就这么歇歇去了,大家 51 节日快乐,本地无数游客过来,窝在家里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