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高盛、瑞银对中国看多也做多!转向超配A股和港股,有何深意?,欢迎阅读。
财联社 4 月 24 日讯(记者 闫军)接着奏乐,接着舞,港股连涨三天,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分别累计涨幅超过 6%、9%。
4 月 24 日,云计算沪港深 ETF、恒生互联网 ETF、港股互联网 ETF 等多只港股 ETF 再次当日涨幅超过 4%。
这一积极变化也被外资机构捕捉到。继瑞银上调 A 股和港股评级之后,高盛分析师也在 4 月 23 日表示继续超配 A 股。" 我们更加喜欢 A 股市场,而不是离岸市场。近期高盛增持了亚洲指数,也加重了香港的 MSCI 中国指数产品的配置。"
在业内人士看来,外资机构纷纷发表看好港股和 A 股的观点,上周五(4 月 19 日)英伟达暴跌 10%,让资金重新审视全球配置的洼地,新兴市场中,港股和 A 股估值已经极具吸引力。比如,从美股和港股科技龙头企业估值来看,英伟达市盈率高达到 69.2,3 天大涨 13% 之后的腾讯控股市盈率也仅为 25.6。
高盛最新观点:超配 A 股
在谈及对 A 股看法时,高盛分析师表示,过去一个月中,走访了美国、新加坡、东京等多地,与投资者交流后发现,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情绪、风险、偏好和兴趣正在改善。
得出上述结论的原因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第一季度的经济表现已经好于预期。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 PMI 数据有了有意义的改进,在此前 4 月 10 日的研报中,高盛也上修了对中国 2024 年全年 GDP 增速的预测,从前值 4.8% 上调至 5%。正是看到了经济宏观基本面的改善,海外投资者态度变得更加积极起来。
二是 " 国家队 " 的托举。高盛用了 " 直接赞助 " 来形容此次国家队的举动。并指出,国家队的加入改变了 A 股风险回报的方程式。在此前,投资者担心进一步的下行风险,当国家队提供支持时,意味着遏制了继续下行的风险。这是海外投资者尤为关注的重点。
三是回到企业基本面,中国企业陆续披露的 2023 年四季报的业绩整体好于预期。从估值角度来看,A 股和港股均处于低位。
四是当前全球共同基金对中国股票敞口占总资产管理规模配置并不算高。
与此同时,高盛分析师也注意到新 " 国九条 " 中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分红、退市等相关规定。高盛认为,A 股股息率依然不高,上市公司在分红上仍有很大的空间。在退市方面,剔除质量差的公司,保留好公司才能要提高股东和投资者的回报。此外,高盛认为,借鉴美国经验,国内在金融犯罪领網域的处罚也可适当提高。
因此,高盛预计,即便是不考虑基本面情况,随着 A 股资本市场制度的完善与规范,股市仍有较多的价值可以释放,估值提升潜力约 20,更乐观的预计或高达 40% 的潜在上涨空间。
瑞银上调 A 股和港股股票评级
就在近日,瑞银全球新兴市场股票首席策略师 Sunil Tirumalai 上调 A 股和港股股票评级的研发也引发关注。
瑞银分析师认为,MSCI 中国指数 EPS(每股收益)未受房地产趋势的影响。在 MSCI 中国指数的成份股中,消费和互联网行业比重居高,随着消费出现初步回暖迹象,业绩料有更佳表现。
因此,瑞银认为,对股票市场盈利更加乐观,消费回升的早期信号显现,从年初至今强劲的节假日消费数据、上市消费企业的表现好于中国整体消费中可以看出。对我们而言,消费者信心的任何反弹都意味着家庭储蓄可能流向消费和股票市场。
瑞银指出中国市场估值计算方式需要作出改变,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传统角度看,2 月资金的短暂现身可能并未构成强大的基本面催化剂。但这确实有助于为大跌 / 震荡的市场筑底,扭转了下行风险格局。二是中国企业股息、回购超预期的趋势日益增强。若全球市场更加担心地缘政治以及在更高利率维持更长时间的情景下,股东回报的可见度提高可以大有裨益,将密切关注市场改革的下一阶段。
港股先于 A 股表现走出独立行情
随着国内经济数据超预期、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完善,以及内地对港股市场的政策利好,不少观点认为,海外资金正回流港股。
港股互联网 ETF 基金经理丰晨成认为,从代表港股 beta 的港股互联网板块的领涨来看,更应关注港股外资资金流的动向,以及以港股互联网板块为代表的中国资产目前对于海外投资者的配置和交易价值。
日前,证监会发布五项与香港资本市场合作措施,旨在进一步拓展两地市场互联互通,促进两地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更多具有长远发展和回报潜力的企业在港上市,吸引更多国际资金赴港,加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此次港股快速上涨呈现出独立于 A 股走势的行情。南向资金自春节以来连续 11 周净流入,最近 30 天内有 29 天呈现净流入状态,年初至今累计净流入 2000 亿港币以上。
目前港股市场先于 A 股市场走入上涨区间,丰晨成认为,向高质量业务切换的进程中,宏观面的预期仍然是分子端扰动投资者情绪的因素,五一期间的服务业零售业的情况或成为外资观察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