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游戏经验:一觉醒来,怎么所有人都在上海外滩玩世纪大和解,欢迎阅读。
" 寻找伪人 "?
大概一个星期前,中文互联网的各个社区开始广泛流传起一张照片,照片里的两个人一个手里拿着电子烟,一个手里拿着传统纸烟,完美地将 " 锐刻五代 "" 新旧交替 " 等互联网名梗浓缩在了一个画面里,堪称精彩。
由于在这个梗文化圈里,这两位仁兄分别有着 " 传统派代表 " 与 " 维新派代表 " 的名头——因此,这张大概率是 AI 作品的 " 照片 ",也被赋予了 " 传统与维新大和解 " 的名称。
自从 AI 这个强大的工具以极低的门槛普及,它就不可避免地成了互联网各路网友的 " 整活宝具 "。" 传统与维新大和解 " 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只是由于他们在梗文化中过高的知名度而被广泛流传,更离谱的活大家都整过,过两天就会被淹没在互联网的浪潮里。
我本是这么认为的——
直到我今天在工位上坐下,与大腦就 " 上班 " 问题展开谈判,试图清醒过来时,企业微信的同事群 " 嘀嘀嘀 " 地出现了一张最新照片。
只要有足够的知名度,梗文化就会像病毒一样增殖," 世纪大和解 " 这般具备噱头的标题,难免会催生出众多 " 有趣 " 的作品。这张 " 照片 "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相较于之前的众多作品,它的构图、打光都相当稀烂," 拍摄者 " 手部的稳定性更像一坨狗屎,但它反而因此有了无与伦比的 " 真实性 " ——像是我能拍出来的照片。
很多年前《银翼杀手》成为 " 影史经典 " 后,它的剧本原作《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便声名鹊起。或许是因为书名有着过于灵活的句式框架,在中文互联网的造梗浪潮中," 仿生 XX 会梦见电子 XX 吗 " 这类句式便屡见不鲜。
而因为 " 传统派代表 " 与 " 维新派代表 " 的某种共性,与他们相关的梗中便有着那么一个——
梗文化跟脱口秀一样,是个很喜欢 "Call Back" 与呼应的东西。曾经必须在鬼畜大手子或评论区大文豪的手下才能实现的 " 名梗对撞 ",因为 AI 的出现而有了相当便利的复现手段。
在我还感慨于 " 传统与维新大和解 " 的赛博朋克式呈现时,群里的海星罐头老师又发来了一张照片,让我看到了 " 共产主义的幽灵在东方明珠前飘荡 "。
这时我就明白了一切," 传统和维新的大和解 " 只是我看见的第一只 " 蟑螂 ",当我看见它时,在隐秘的角落中,广东名物已然成为规模。如果你去抖音或小红书之类的平台搜索 " 世纪大和解 "" 名人合照 ",你大概率能捅到这个 " 蟑螂窝 "。
你能看到科比在直升机舱内面容狰狞地对着镜头肘击,不知道是不是坠机前在那喊 "what can i say"?
也能看到 C 罗和梅西结伴出行,并欣赏一番拿手机的梅西跟我差不多的自拍技术。
穿越真实和虚幻,你还能看到大批量的游戏角色在各种真实场景里上演不存在的互动。
比如,维吉尔站在尼禄旁边,与他的好儿子一起露出灿烂的微笑,那笑容清澈纯真得他仿佛忘记了 "POWER"。
次元斩警告
又比如 " 荒野大镖客 " 四人组齐聚上海滩,按照他们那马的速度,鬼知道要骑多久。
你很难想象艾比用高尔夫球棍追着乔尔时,两人脸上居然会露出开心的笑容,仿佛中了 " 特利伽奥特曼 " 的毒。
在我对 AI 作图的印象还停留在 " 美少女吃面条 " 时,这个工具已经发展到能够模拟出比 " 真 " 更真的 " 失真 " ——而这个过程,只不过是两三年。估计在不久的将来,草根创作者拍 " 伪纪录片 " 的时候,怕不是连一部手机都不用带。
这样的技术,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只会用来玩梗,单单用来实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 " 不可能 ",它便具备着强大的吸引力——你只需要输入一个人名,随便加几条限定条件,就能轻松获得触不可及之人的一张 " 照片 "。
从前几年 " 元宇宙 " 概念不讲道理的热潮中,大家能够看到,当下的人类对虚拟与现实的结合,着实抱有着相当的热情。很多年前《凉宫春日的忧郁》里,男主角阿虚有句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名言——
在虚拟的故事当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腦袋一定有问题。
现在看来,在 AI 出现后,当虚拟越来越能够穿透真实构成的壁障时,阿虚的这句话,恐怕得失效了。
相信不用我说,大家在看到那些足够拟真的 " 照片 ",乐完了之后,也能够察觉到这个趋势有多危险。
一张足够有名的脸,能够在互联网上掀起的涟漪,从来都是超出想象的。
一年多前,ROOT 老师写了篇文章,标题叫。讲的是一个叫范小勤的小孩,因为长得神似马云而卷入一系列的互联网炒作事件。文章的开头很有力道——
" 一张照片,彻底改变了范小勤一家的命运。"
如果你有一定的互联网阅历,或许会对这类事件见怪不怪,从中文互联网野蛮生长的年代开始,这类 " 名人模仿秀 " 就从未消退过。范小勤只是那个年代下,这类人的缩影——而在现在这个直播和短视频的年代,这类缩影还有无数个。
光是这两年,你就能看到模仿科比肘击喝冰红茶,模仿老陈锻炼身体,甚至模仿霍金坐轮椅,然后突然跳起来给你来了下飞脚。
这类事件有个很有意思的衍生,叫 " 听劝 "。
只要你有一张相似的脸,用这张相似的脸去做出特定的行为,仿佛就能少走几十年弯路,大啖互联网魔幻时代的食粮。
而当 AI 发展到当下这个程度时,或许这个模板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概是手工业时代到工业量产时代的变化。你或许已经在 " 短视频电影解说 " 里看到过这种变化,虽然风潮已经退去,但估计有不少读者在听到 " 注意看 "" 小美 " 时都还有应激反应。
官方玩梗
虽然还远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但粗暴一些说,这些图片的存在,已经在试图动摇我们认知的某个底层逻辑——对真实和虚幻的认知。眼见不一定为真在以前,很多时候是侦探小说里的某些叙事诡计,但在今天,这逐渐成为事实。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每天都被互联网庞大的信息量挤满大腦时,我们确实难以每次都尝试通过信源和逻辑链条,去分辨消息的真伪。
不一定
在过去,互联网信息本身就已经是个真假参半的大泥潭,传播谣言与传播真实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并不成正比,互联网巨魔们又极为享受在这当中充当搅屎棍的角色。我们很难寄希望于 " 洋葱新闻只会在愚人节这天发布 " 这类奇迹出现,反而需要时时刻刻浸泡在真假不知的消息中。
信息传播领網域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叫 " 曼德拉效应 ",指的是一群人都坚定地相信某个不存在的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这个现象在互联网时代尤为频发,比如吃自己尾巴的恐暴龙,又比如皮卡丘尾巴上的具体花纹。频率更高的原因在于,信息时代证据量以及证据的可篡改性都大幅度上升了,让验证真伪的工作更为困难。
而 AI 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难度。
很有可能,只要你想,你就真能整出 " 方济各教皇被万斯刺杀 " 这类离谱事件的具体证据,然后在一轮又一轮的证伪过程中被扫入历史的故纸堆,在不知道多久过后被互联网掘墓人挖出来,作为新一轮 " 阴谋论 " 的证据。
再进一步,对虚幻的怀疑也会波及现实世界。
昨天有个新闻报道,讲的是陕西有一位女大学生,因为长得太出色而导致其被各路网友怀疑是 "AI 仿生人 "。
去年年初,我写了篇文章,标题叫,提到了一个乌克兰网红 Olga Loiek 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脸被国内的网商用来大批量生产 " 俄罗斯商品带货视频 "。
她在自己的油管账号上发了个视频叫《有人在中国把我克隆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很多人都会认为当自己的信息有足够多保存在互联网上时,他们便能实现某种意义上的 " 数字永生 "。这是互联网技术被发明出来后,许多相关的科幻小说都致力于去创作的主题之一。
但当我们将这个主题代入纷乱而复杂的现实世界时,或许会发现:永生与否以我们的生命长度很难去确认,但我们已经相当程度地目睹了 " 数字永生 " 很可能出现的代价。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将迎来一场全新的互联网游戏——
" 寻找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