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秦朗”背后,警惕微博式信息茧房,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螺旋实验室,作者 | 牧歌,编辑 | 坚果
如果能重来,博主 "Thurman 猫一杯 " 可能不会再选择发布那条关于 " 秦朗作业 " 的视频。
猫一杯是谁?在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之前,她已经全网拥有了数千万粉丝。按照粉丝数量,以及这两年自媒体的市场行情来说,这位博主应该早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只要账号一直在,人设不翻车,她就能一直安心的闷声发大财。
但是随着 2 月 16 号发布的一条视频,猫一杯的自媒体生涯开始发生改变,在视频中,猫一杯声称在巴黎捡到 " 秦朗 " 的寒假作业,引发无数网友的围观,也接连登上了各大网络平台的热搜。
但很快,因为事件真实性存疑,猫一杯又迅速被流量反噬,成为了媒体和网友反复追问的靶心。
" 秦朗 " 到底存不存在,事件到底是真是假,越来越多的关注重点开始从事件本身偏移,进而上升到对于新闻严肃性的讨论之上。
2 月 21 日,广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外回复称,已关注到该事件,对于该事件是否属于虚假信息,有关部门正在介入调查。
而纵观这起事件不断发酵的经过,也不难看到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在背后的推波助澜,在娱乐与严肃之间,热搜反复横跳,究竟是为了还原事件真相,还是在持续挑逗网民,以获得更多的 " 泼天流量 "?
丢个作业,九条热搜
2 月 16 日,猫一杯在网络上发布视频称,她在巴黎一餐厅内,服务员递给她两本遗失在厕所的小学一年级寒假作业,上面写着 "XX 小学一年级八班秦朗 ",在视频中,猫一杯还称要将这两本寒假作业带回国内。
" 小学生弄丢寒假作业 " 本就是互联网老梗,尤其在快开学的节点极易挑动网友的敏感神经,加之千万粉丝博主的光环围绕,以及在巴黎丢作业的夸张性和戏剧性," 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 " 的相关词条迅速登上各平台热搜。
在微博平台上," 小学生寒假作业落巴黎被热心人带回 " 的话题更是由新浪新闻官方账号发布并助推,并在热搜榜上持续发酵。
而在随后几日内,竟有多达九条与 " 秦朗 " 相关的词条登上了微博热搜,其中多个话题还冲上了热搜榜的第一名。
但当无数吃瓜网友涌向热搜围观的同时,事件的真实性却开始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多个小学均声称 " 秦朗 " 查无此人,自称秦朗老师、秦朗舅舅的网友也被证实为摆拍和蹭流量。
而一些被冲上微博热搜的词条,往往也呈现出先传谣、再辟谣的传播路径,简直是公开地把公众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比如 2 月 18 号的热搜词 # 舅舅给寒假作业落在法国的小学生送试卷 #,其实所谓的 " 秦朗舅舅 " 来自于一名好事网友的冒名顶替,但是在真假不明的情况下,相关词条仍然被送上了热搜。
而更为吊诡的是,仅仅一天之后,# 秦朗舅舅 # 这一话题又直接冲上了热搜榜第一位,以辟谣的姿态人工营造了一波反转剧情,覆手之间便让平台收获了两波流量。
在 " 秦朗舅舅 " 的谣言被粉碎之后,# 丢寒假作业的秦朗家人回应 # 这一词条又迅速接棒,再次霸榜热搜,但后经证实,所谓的 " 秦朗家人 " 其实也是子虚乌有。
反复将未经证实的传言推上热搜,在引发大量关注之后又推出其他词条辟谣,不得不说微博的这种流量运营方式,着实是展现出了老牌社媒平台的精明与老练,但是从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的角度而言,这种以流量为中心的平台做派又格外让人不安。
公众为何从围观到愤怒
其实回顾近两个月来的一些网络热门事件,先传谣,再辟谣,放大谣言,然后再辟谣的流量套路,在微博热搜上并不鲜见。
这也是很多围观群众,从一开始的吃瓜心理,到最后越来越感到愤怒的原因。
比如在去年今年 12 月," 一家 8 口长住酒店 " 的话题引发网络热议,事件起因来自于快手上的一对网红夫妇,宣称将不再买房,并且带全家住日价千元的酒店已一年之久。
此事经由 @新浪热点官方账号发布后,便迅速在全社会引发关注,# 一家 8 口住酒店称很划算准备住一辈子 # 的话题也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名,并引发了众多官方媒体账号的转载和报道。
但和这次的 " 秦朗巴黎丢作业 " 事件类似,由于事件主角身份是自媒体博主,且一家人长期住酒店的选择也明显违背常理,因此也被不少网友质疑为摆拍。
但即便如此,微博热搜的编辑们似乎并不以为然,毕竟越违反常理的事件越容易吸引眼球,也正是达成流量 KPI 的绝佳机会,甚至不惜由官方亲自下场,发起 # 你愿意不买房住酒店一辈子吗 # 的话题讨论,为该事件出圈再添了一把猛火。
这起闹剧最后的结局,还是靠传统媒体坚持着求真的底线,刨出了事件的真相,潇湘晨报的记者几经周折联系上事件主角,得到的答复是 "(住酒店)从来都没有想到会省钱,就只是觉得方便。"
当事人同时还承认,拍视频就是为了涨粉。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谣言的真相被揭开之后,微博又通过官方账号发布相关内容,将 # 一家 8 口长住酒店被质疑炒作 # 和 # 全家住酒店当事人称拍视频都是为涨粉 # 两个话题送上热搜。可以说是从事中到事后,一点没把这事的热度浪费。
除了社会新闻,更容易引发恐慌的健康类谣言也经常在微博热搜上露面,比如去年 12 月 18 日,新浪系微博账号 " 头条新闻 " 主持话题 # 湿发睡觉 致癌 #,最高登热搜榜第二。
到了 12 月 31 日,热搜上又出现新话题 # 经常湿头发睡觉致癌是假的 #,内容中又提到 " 最近社交平台上出现湿发致癌的谣言 "。
如此反复的传谣再辟谣,倒是为微博热搜博取了更多的眼球,但是对于广大微博用户和网友来说,舆论场中却总是充斥着被这样人造的 " 新闻热搜 ",那些真正有公众价值的东西势必就会被压缩生存空间。
央媒则把这类热搜事件称之为" 新黄色新闻 ",指责其纯粹是对大众趣味的无底线迎合。并表示 " 只有对严肃新闻的追求成为舆论主流,才能少一些‘秦朗巴黎丢作业’类事件占领热榜,才能让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与读者相向而行。"
警惕 " 微博式信息茧房 "
类似于 " 秦朗巴黎丢作业 " 这样的网络热门事件被反复炮制,并能够长期盘踞在微博热搜上,甚至引来一些网友蹭热度刷流量,既让人觉得无奈,又让人感到失望。
澎湃新闻对此评论道:这就是我们当前舆论生态的某种常态。随着短视频、自媒体的兴起," 新闻 " 的门槛被降低," 新闻生产 " 的定义也开始模糊。仔细想想,如今我们有多少所谓的热点,其实就是鸡零狗碎、真假难辨的 " 片段 " ——连新闻三要素都凑不全,所以只能称之为 " 片段 "。
公众的认知水平有高低之分,显然无法要求每个人都知道新闻三要素为何物,因此作为公众传播平台,自然就有理由担负起去伪存真的义务,而非为了流量,让更多真相不明的事物成为热搜上的常客。
1 月底,由于股市连续几日低迷不振,网上便风传有人给上交所快递去大便,上交所办公场地所属的物业工业也发通告要求严格检查外卖,以防止有人投毒。
这条谣言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威信源,纯属捕风捉影,但词条 " 上交所 外卖 " 依然登上微博热搜,并很快冲到了榜 4 的位置。
同样是在 1 月下旬,一条讲述了用 5 斤车厘子做 6 寸蛋糕的视频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一度都能突破 3 亿,但信源仅仅是 " 网友发帖 "。
如果你是个微博重度用户,对于这种让人极度挑逗用户情绪的热搜话题一定不会陌生,乍一看以为是正儿八经的新闻报道,但仔细琢磨下来,又缺乏时间、具体地点和当事人的描述,细节更是语焉不详,实则就是一条 " 三无新闻 "。
更让人惶恐的是,在这些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的同时,仍不难看出有人工助推的痕迹,比如官方账号的内容发布,同一媒体矩阵的集体转发冲榜等。
如果大众每天看到的所谓热搜 " 新闻 ",都是通过这样的手段被统一制造出来,那么实则就是在建立一个巨大的微博式信息茧房,用户所获取到的内容,不仅毫无营养和信息增量,甚至连最基本的真实性都难以保证 .
作为一个在中国舆论场拥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当然知道公众乐于看到什么,流量会涌向何处,但是回归到社会责任层面,如果一切只追求流量效应,那么这种行为导向下所带来的罪过,可就真的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