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出轨妈宝又抠门,这男人是非嫁不可吗?!,欢迎阅读。
飒蜜、大婆、狐狸精踪着花不动的有钱老男人——冯小刚的万能感情关系模板。
他这两年,不论网剧还是电影,都上一部扑一部。
《非诚勿扰 3》又继续扑。
爱看他那套的人,假如有的话,应该都忙着给女主播刷火箭,不会进电影院。
冯小刚与其拍戏,不如去开发游戏。
铆准他的目标用户,出个京圈酒局版《完蛋 ! 我被美女包围了》,反响一定比现在好。
跟冯小刚没对上焦,又对亲密关系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这一部——《征婚启事》。
冯小刚当年也是看了它,才依葫芦画瓢,拼凑出了《非诚勿扰 1》。
但格局差了一整个千禧年。
冯小刚把人当猴耍。
而陈国富的《征婚启事》,是通过相亲男女的精神状态,白描出了世纪末的一个真实面向——
现代都市人,在新旧观念里拉扯,个个都寂寞,人人都有病。
原版电影里,征婚的是女主。她征来的男人,一个个普通又奇怪。
但也很难说女主就是 " 正常人 "。
在男尊女卑的文化环境里,一个女人主动发出征友信息,挑拣男人,本身也有点离经叛道的意思。
1998 年的台北,刚走过经济高速发展期。
经济越繁荣,城市越发达,岗位就越多,女性的就业机会也跟着水涨船高。
现在常说性别观在倒退,其实也是经济大环境此起彼伏的必然结果。
90 年代兴起的新女性,从养活自己,不向男人伸手开始。
女人们走出家门,到社会上拼杀,也逐渐进化出一系列男性思维,比如主动出击,多线发展,利益优先,感情靠边。
刘若英跟她师父张艾嘉还专门出过一首歌,唱的就是那个年代职业妇女的心声:
" 女人若是想要活得精彩,一定要明白,这是一个需要主动,幸福自己找的年代。"
刘若英的女主,年龄 29,职业是眼科医生。
工作原地打转,生活陪着工作一起没进展。于是辞职,给生活找个新盼头。
她想到了征婚。
她找男人,不是为了找饭碗,而是找共鸣、支持和体谅,找所有孤单的反义词。
可征婚非但不能帮她点着热情,还把仅剩的零星小火苗都浇灭。
每次相亲失败,刘若英坐上回程的公车或出租里,总把腦袋探出窗外。
用眼耳口鼻、短发、大腦门一起感受大城市的冷漠和疏离。
看着窗外霓虹闪烁,有时发呆,有时哭。
徒劳无功的一天又结束了,今天还是一个人回家。
女人就是女人,再受教育,再挣钱,也长不成男人的样子——不需要爱,只需要实际好处的样子。
女人内心依然渴望关注、依恋、安慰,渴望获得超越互相利用的亲密关系。
但几乎很难实现,因为关系得两头儿一块儿使劲。
光女人进化,男人原地不动,是没法形成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亲密关系的。
现代女人都是天生的英雄主义,明知道男人的真相,依然是个异性恋。
而男人,原地不动的那种,也同样在现代文明里摇摇晃晃。嘴上骂世风日下,身体被时代甩下。
刘若英和跟她相亲的男人们,是天差地别的两个物种,本来就不该遇见。
结果当然是越相亲,越失落。
写《征婚启事》,没法像写冯小刚爱情系列那样,用一句 " 飒蜜、大婆、狐狸精踪着花不动的有钱老男人 " 就能总结完。
它有点复杂,有点散,没有中心、观点和标准答案。
跟我们的生活一样。
里面也有小三,有出轨男,有原谅出轨男的大老婆,有妈宝,有老色批。形形色色,花样百出。
但他们同时也是车间工人、推销员、配音员、小学老师 ……
不论干什么,都不会是交际高手,不然不用靠相亲找对象。
每个人物出现时,导演陈国富都会标注年龄和职业。
提醒你,虽然抠门,妈宝,憋坏,各种不招人喜欢,但他们不是什么怪胎,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甚至是我们自己。
相亲的流程都一样,两个人在小茶馆里碰头,假装亲切,实则戒备,再交换彼此的平庸和乏味。
都想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假装成功、忠诚、有见识、有意思,越装越惹人发笑。
因为一看就知道是装的。都以为自己装得像,其实骗过的只有自己而已。
这位老兄,顶着一张 50 的脸,说自己刚 30。
一会儿说自己在大阪大学读 " 工程设计研究 ";一会又在东京大学读 " 生心理学 ";
有没有这个专业还不知道,大哥又开始吹嘘自己的事业版图,涉及领網域包括但不限于国际贸易,周游列国,慈善协会。
别人是斜杠青年,他是对角斑马线中年。
听他满嘴跑的火车,刘若英的表情从惊讶、到尴尬、再到憋笑,最后憋不住笑。
后面还有画饼的,卖货的,爱好看 A 片的,拉皮条的,找免费妓女的。
有抠门的,妈宝的,生理性别是女人的。
看上去最正常的男人,要么坐过牢,要么和她都喜欢男人。
刘若英一个人代表一个时代的女性风貌。
而男性风貌,陈国富搜罗了一个男子足球队,展示不同位置,不同洋相。
但你知道陈国富不是在取笑他们,而是在取笑生活。
生活就是跟各种毛病打交的过程。
男人、女人、别人、自己,都是大毛病套二毛病,没有这个毛病,就生那个毛病。
你忍受别人,别人也在忍受你。
刘若英最后一个相的是个盲人。
她像往常一样,报了个假名字和假职业。
然后被盲人拆穿:你不姓王,你姓杜,你是医生,以前帮我医过眼睛。
原来都是刘若英戳破别人的虚伪面具,这是她第一次反被戳破。
瞬间垮下脸来,哑口无言。
场面像林忆莲的一首歌:
" 贴着每个耳朵问,到底哪里才有够好的男人 …… 刻意凝视每个眼神,却发现自己也不够诚恳。"
健全人都在装模作样,虚情假意,遮掩毛病。
残疾人却因为坦诚一切,包括缺陷,成为全片最正常的人。
女主也总结过相不成亲的原因:
" 不是他们不好,问题还是出在我身上,是我自己那个开关没打开。"
话说了一半,每个人有不同的解读和计算。
我理解的意思是——
世界上并没有所谓对的人。我们寻找理想伴侣,本质上是寻找理想的自己。
所以不必把人生指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理解、安慰、陪伴、支持什么的,假如自己都给不了自己,又怎么能期望从别人那儿得到呢?
最喜欢电影结尾这段:刘若英放弃了相亲,坐上出租车,第一次露出轻松的笑脸。
镜头终于从相亲茶馆走了出去,走到工厂、商场、电话亭。
不相亲的时候,他们在做工、逛街、等人、打电话,在过着各种实际的生活。
不在那个交换瞎话的场網域里待着,他们就又变成了平凡人、自己人。
这孤独又故作坚强的众生相。
可惜陈国富始终是直男,把刘若英想通的契机,安到了她前男友身上。
得知她放不下的已婚前男友,跟她断崖式分手,不是因为不爱她,而是翘了辫子,她终于如释重负。
不需要赶紧找个新男友,证明自己值得被爱,自然也不用征婚了。
还是更喜欢原版小说,书里书外的安排。
原著原作者陈玉慧当年是真的想结婚又没对象,才登报征婚。
没征到老公,却记录下整个过程,然后写成了这本书。
小说出版后大获成功,陈玉慧成了名作家。
事业成功,感情无果,放弃结婚念头,去了德国。
多年后,在一个下午,异国他乡的一间小电影院里,遇到了她的丈夫。
一整个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但这不是什么童话故事的结尾。
几年后,他们又离婚,陈玉慧回归单身。
结婚不仅不是人生唯一选项,也不是什么归宿、结果、终点站。
跟吃饱喝足睡大觉一样,它只是生活里的一种暂时状态。
而且时去时来,无法预料,不能追寻,不必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