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华为智选车总裁汪严旻:汽车要重构架构 华为不做垂直整合,欢迎阅读。
撰文 / 刘宝华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赵昊然
1 月 11 日,造车新势力里销量最好的理想宣布官降,最高降幅超过 4 万元,入门车型门槛拉到了 30 万元以内。官方给出的理由是为新款上市做准备。
舆论场还有另一种说法,问界新 M7 的热卖、M9 的发布让理想压力山大。李想自己曾公开发微博称 "2022 年三季度,问界 M7 的发布和操盘,直接把理想 ONE 打残了,我们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强的对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毫无还手之力。" 并直接加速了从理想 ONE 更新到 L8。此次问界新 M7 大定超过 12 万,M9 发布 7 天大定超 3 万后,就有舆论判断又会倒逼理想更新车型。
手握 12 万订单的问界新 M7 是车市一条鲶鱼,3 个月后,华为又投下另一条鲶鱼问界 M9。问界之外,华为智选车与奇瑞合作的智界开启了首款车型的销售,与北汽新能源的合作也在进行之中。
2024 年,华为给汽车行业带来的变量显然会更大。
1 月 11 日,汽车商业评论在上海前滩太古里华为旗舰店专访华为终端 BG 智选车业务部总裁汪严旻,话题从问界 M9 搭载的新技术到华为在研中的重大技术课题如大模型、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做不做垂直整合,再到华为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涉猎甚广,也是华为智选车高管少有的对外密集释放信息。
其中谈到盈利问题。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 BG CEO、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董事长余承东曾在 2022 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说过汽车是华为业务板块中唯一亏损的。问界 M7、M9 的强势表现显然会扭转这一局势,汪严旻透露智选车业务目标是今年盈利。
采访谈到的其他信息与观点筛选归纳如下。
要做伟大公司,必须重构汽车架构
" 如果你要做一个伟大的公司,你必须要重构汽车的架构。" 是采访中最袒露华为雄心的一句话。
它来自技术探讨的自然延伸,汪严旻说颠覆一个行业的往往来自行业外部,这几乎是众所周知、人人认同的定理,具体到华为,他认为 " 华为从 ICT 领網域、消费电子领網域、智能领網域进入汽车领網域,我们发现有很多很多的机会。"
再精确一下,汪严旻认为人工智能是华为最有可能带给汽车行业的颠覆性技术," 过去汽车的产业已经变成了被分配好的利益蛋糕,你只能吃这一块,整车厂通过品牌溢价能够控制最核心的器件,比如发动机、车身设计等,能够控制这个东西,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如果你要做一个伟大的公司,你必须要重构汽车的架构。"
" 我们看到前面有特斯拉已经慢慢重构这个架构了,所以我们不能站在过去一百多年传统汽车的角度看这个事情,背后的逻辑就是要智能化,如果不涉足底盘机械的话,很难智能化。所以边界未来都会打破,我觉得未来是充满想象的时代,充满着很多挑战和机遇。"
要实现自动驾驶,必须掌控底盘
问界 M9 搭载了 11 月 28 日随智界 S7 首发的途灵智能底盘,结合华为 ADS 2.0 智驾系统,拥有全场景智慧道路预瞄系统,配合自适应主动悬架,可平稳应对不同路况。ADS 路面信息感知扫描每秒进行 20 次,支持悬架 100 次 / 秒悬架调节频率,提前预瞄道路信息后,实时调节悬架阻尼状态,走烂路也能如履平地。
底盘,似乎不是 ICT 企业造车的天然强项。汪严旻说,华为有专门团队研发底盘技术,过去汽车底盘技术被少数巨头垄断了,几个厂商在这个领網域取得了非常核心、强势的地位,比如制动、转向、驱动、摆臂、转向节等,汽车行业经过多年淘汰赛竞争,形成了相对固定封闭的体系。
这是传统汽车时代的运行规则,如果站在智能汽车的角度看,这种生态对智能化是很大的挑战。
" 比如底盘控制,大腦下达的这些指令,你的执行器,你的手和脚,必须要统一的听从指挥。但是如果说你的零部件厂家有单独的 ECU 控制,另外一家厂家也有单独的有 ECU 控制,就需要不同的供应商配合你,那我的控制就受制约。" 汪严旻举例。
" 很多新的特性,过去执行的话,比如说发现了某个方面的变化,还是通过 ECU 发回 CAN 总线,然后这里来下达指令,整个路径是很长的,但实际上根本不需要这样。我们可以在很短的路径上,就可以把路况、扭矩的变化及时输出到动态驾驶去,这种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缩短。"
他的结论是,如果要实现真正的、未来的自动驾驶,真正要实现对车的全網域控制,必须要在底盘上投入很多人力研究它,把多轮桎梏打通,实现统一控制,这是从传统汽车走向未来智能汽车的必由之路。
但同时,华为在这个阶段没有做转向、没有做制动、没有做具体的执行部件,而是和很多厂家做了非常多的技术,对执行器的控制逻辑、算法做了很多的验证,对传感器的接口标准做了统一要求。
华为不做垂直整合
问界 M9 上市 7 天就有了 3 万订单,2024 年 2 月 26 日开启交付,汪严旻称目前因为一些供应上的限制,产能爬坡需要时间,华为在加速解决,预计到 3 月交付会提速,4 月交付量会爬升到相当高的水平。
核心原因是问界 M9 用了很多新技术,这些技术需要每个供应商在一个时间节点上同时达到相应水平,难度不小。初期有供应商在良率等方面达不到要求很正常,新产品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包括智界 S7 也遇到了同样挑战,供应链、产能、交付都需要时间爬坡。
垂直整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应链短缺,做得好的话还有可能降低成本,近年来在汽车业备受推崇。华为在正式进入汽车业之前就有多年的零部件供应商身份,是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垂直整合的。
但汪严旻明确回答,华为不做垂直整合," 不管是跟赛力斯也好、跟奇瑞也好,华为主要投入到对产品的把握、智能化技术、产品定义,以及在品牌、零售渠道的优势。我们通过这个跟传统的车厂进行互补。中国的产能比较大,我们不会重新再去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做我们擅长的事情,优势互补,做到多赢,华为跟主机厂、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在新的生态模式上,都会找到各自最擅长的点去做。"
华为认为供应链整合有利有弊,在手机时代,公司就不做螢幕、摄像头、电池等硬體,而是发挥自己最核心的优势。如果没有优势,垂直整合成本并不比专业供应商低,某些时候弊大于利,垂直整合并不代表高利润。
华为对一项技术、一款产品做与不做的标准是看壁垒,如果壁垒高,技术很容易被别人控制,或者这个技术点能带来更多创新空间和能力,这种技术和零部件一定要想办法去投入。反之,难度比较低、外部供应环境比较卷的技术没有必要投入过多。
大模型上车,成为助手、师傅
问界 M9 是首搭鸿蒙 4.0 的车型,鸿蒙 4.0 引入了华为盘古大模型 3.0。
汪严旻称,华为大模型是完全的自主研发,算法和模型都完全自主,不依赖其他企业,原因显而易见,有任何技术依赖就有可能被卡脖子," 如果哪一天雷达不卖给你了,那你怎么训练?你要不断迭代,所以我们希望华为的大模型有别于其他公司的大模型,我们是完全能够具备自主的更新、迭代、演进能力的大模型,从端到端的到模型本身。"
华为希望从根技术上掌握大模型,而不是在应用层做一些开发,或者是调用某一些模型的接口。后者的方式也能回答问题,但依赖于根技术的提供方。同时,华为在大模型上也保持对外合作,比如为科大讯飞提供算力训练。
具体技术落地在车上," 问界 M9 上会率先把 LLM 基于语言对话的形式,在原来的小艺上做的更加流畅、更加人性化,内部已经测试一轮了,最近下一个版本就要推出。第二个,我们会基于车本身的场景会做深度的优化,让消费者在用车、保养车、使用车上面能够做得更加便利。"
汪严旻认为大模型上车后不仅有客服的功能," 你甚至可以叫它助手,甚至是你的师傅,它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有时候是客服,有时候是专家,有时候是顾问。我更愿意说的是,未来如果进一步发展,它可以进一步了解你、学习你的驾驶习惯,能够针对你的习惯学习,这是我们在大模型方面的一些思考。"
单靠供应商,15 万元的车城区智驾绝无可能
华为智能驾驶已经跻身第一梯队,从去年开始,整个行业的智能驾驶技术路线开始做减法、降低门槛,去激光雷达、去高精地图方案盛行,有企业宣称要在 15 万元的车上实现城区智驾。
汪严旻对这种路线不乐观," 不一定能够做到,因为他们不太清楚,传统的供应商和主机厂的模式对于自动驾驶有多么的不靠谱,如果一个主机厂不构建自己的一个系统,单靠供应商做城市的 NCA,15 万的车里面能够包含我觉得绝无可能。要实现这个东西,你需要大量的工程师、大量的平台算力,因为自动驾驶需要大量的数据互動、学习,不断的迭代,还有你的数据中心的投入,你的版本,你人的投资,说这个话的人我觉得完全是不太了解这个行业的复杂和难度。"
华为自动驾驶在行业内技术领先,成本也较高,汪严旻认为成本的降低取决于对城市 NCA 的投入,因为要解决很多场景。自动驾驶属于体验优先的技术,需要先把体验做好,这样消费者才有可能喜欢用。对自动泊车、高速与封闭道路的智驾更是高频产品,必须把质量和可靠性做得非常高。
2024 年是许多厂家城区智能驾驶的开城大年,对华为来说也非常挑战,尤其是华为也选择了不依赖高精地图的路线,完全依赖感知能力、算法能力以及背后的学习、迭代能力。" 而且每个城市的特点都不一样,包括交通的标识、路口的标识,是大量需要学习和积累的东西,希望自动驾驶团队会重点服务于这方面,也会在 2024 年加快我们学习这方面的技术。" 汪严旻说。
M9 的场景思维
华为从 3 年前启动智选车业务,在赛力斯原有车型基础上参与改造了问界 M5、M7,问界 M9 则是华为真正全新打造的首款车型,使用全新平台,在产品定义的最初阶段就完全融入了华为对汽车的理解和理念,也搭载了所有华为在汽车领網域的先进技术。
比如智能化方面,华为最先进的智驾系统、鸿蒙座舱 4.0、盘古大模型 3.0、途灵智能底盘、192 线激光雷达、HUAWEI ARHUD 临境抬头显示系统都搭载于 M9。
还有一些不容易发现的贴心设计,比如三排之前座椅下面地板全平,SUV 能达到这样效果的很少。M9 的电池包被称作业界最薄,只有 110 多毫米,再加上空悬可以上下调节各 40 厘米,标准离地间隙 195 毫米,最低可以降到 135 毫米,和轿车不相上下,这样一来上下车非常方便,空间舒适性和进出便利性都得到保证。
汪严旻举例说雪佛兰的全尺寸 SUV,优点是空间大,缺点是悬挂太软,像开船,停车难,上下车费劲,得抓着扶手,完全不适合国内使用环境。M9 从设计上尽力融入 SUV 的优点、规避缺点。
即使第三排座椅都有座椅调节、充电口和杯架。全车有线充电功率 66 瓦、无线充电功率 50 瓦,这些配置能明显提升用户体验,但在传统车企的产品上很难看到。
过去汽车是按尺寸、级别、商用 / 家用来分类的,汪严旻说 M9 不能用这些标准去衡量,而是场景造车的产物。
" 我们有五个核心场景,第一个就是办公通勤的场景,有 PC、华为的平板,强调生产力的东西;我们有个人场景就是手机、耳机这些传统的手机终端领網域的产品融入车;我们还有家庭场景,有鸿蒙家庭的大屏设备等;我们有出行场景,包括智选车、人车互联等。我们把一个人定义成个人、家庭、办公、出行以及运动健康,所以 M9 其实不论在哪个场景里面都是适合的。"
点击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