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买新能源商用车,还是绕不开一辆五菱?,欢迎阅读。
燃油车时代提到买微车创业致富,五菱一定是绕不开的选项。那么到了新能源时代,是否还依旧如此呢?五菱扬光的诞生,就是五菱给出的答案。面对和父辈需求完全不同的新一代创富者,五菱扬光又将以怎样的进化,去满足他们呢?今天我们就借这辆五菱扬光,和大家聊聊商用车市场的新能源化。
20 年前买一辆微车,需求很简单,就是可靠、能装。所以,那个年代相继用五菱之光、五菱荣光、五菱宏光开创了纯平地板微微车、大微车、宜家宜商微车时代的五菱,是绝对的霸主。
但 20 年后,新生代的创富者们都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算账省钱的精明程度丝毫不比父辈们逊色,他们同样需要安全可靠、多拉快跑,但是他们不会去忍受一辆只能干苦力的货车,而是要干活享受两不误。
所以,商用车的新能源化,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要用三电核心技术的突破,进一步提升商用车的创富特性;第二层是要用乘用化的体验,赋能商用车的发展,让商用车也具备乘用车级别的设计、安全和配置。
而这也正是五菱扬光的产品出发点。
提到五菱扬光在三电技术上的突破,就必须要提五菱扬光搭载的专为新能源商用车开发的 " 五菱红 1 号电池 "。这块电池,针对的就是新能源商用车 " 多快好省 " 的核心诉求。
首先是 " 多 "。
" 五菱红 1 号电池 " 的 MUST 结构在大幅提升强度的同时,电池厚度只有乘用车级别的 148mm,比同级商用车薄了近三成,从而有效提升了五菱扬光的货厢空间利用率。五菱扬光 6.5 立方米的货厢容积,一次可以装超过 300 箱标准箱啤酒。而且尾门离地高度只有不到 60 公分,配合能 270 度打开的大尾门,甚至可以直接叉车装卸货。
其次是 " 快 "。
商用车最讲求干活的效率,而在新能源商用车上,充电速度无疑是对效率影响最大的,为此五菱扬光提供了快速且完整的充电解决方案。" 五菱红 1 号电池 " 配备了 1.2C 充电倍率电芯,配合同级首个液冷温控系统,只需要 30 分钟就能从 30% 电量充到 80% 电量,充分解决了续航焦虑的难题。
而如果是日常随充,五菱扬光也有 6.6kW 的乘用车级别充电功率,配合单趟两三百公里的续航,足以满足夜晚充电、白天创富的需求。
然后是 " 好 "。
" 五菱红 1 号电池 " 经过了完整且严苛的安全测试,在挤压变形、针刺、高温、短路等测试中,都能做到不爆炸、不起火、不泄漏。安全可靠放心用,对于一辆创造价值的生产工具而言,就是最好的价值。
最后是 " 省 "。
新能源车比燃油车能省下油费成本,这个自然不必多说。但 " 五菱红 1 号电池 " 更能节省的,是后期维护的成本。能做到电芯可拆卸的模块化结构,可以让 " 五菱红 1 号电池 " 在出现问题时,直接定位到有问题的电芯进行更换,维保成本节约 90% 以上。
而且," 五菱红 1 号电池 " 在超过 4000 次充放电循环后,还能维持 80% 以上寿命。如果按照一次满电跑 200km 估算," 五菱红 1 号电池 " 可以确保至少 80 万公里保持电池健康,彻底打消新能源商用车用车耐久度的顾虑。
而在 " 多快好省 " 之外,五菱扬光更加发挥了五菱 " 商乘并举 " 的强项,用乘用车思维去打造一辆商用车,从而对同级别商用车形成了降维竞争的优势。因为一辆商用车能卖好的关键,就是千万别让人觉得他是在开一辆商用车。
第一眼看到五菱扬光,就能发现它的设计,没有传统商用车的廉价感。富有层次感的前脸,加上 " 点睛 " 的 LED 头灯,配合两种高质感颜色,整辆车电感十足。而且内饰不仅拥有可调座椅、8 英寸娱乐屏这些提升享受的配置,而且全系标配电动助力转向、ABS+EBD 这样的主动安全配置,让一辆商用车也能像乘用车一样好开、安全、省心省力。
从五菱扬光上,我们可以看到商用车新能源化的路径。短期来看,要用先让车用起来的模式与场景;中期则要用洞察需求的产品定义,吸引目标客群;长期则是一定要靠核心技术的突破,确保在商用车市场的竞争优势。
而五菱在燃油车时代,就已经建立起了商用车的用车场景生态,对用户的洞察也一直走在车企的前列。如今," 五菱红 1 号电池 " 这样的核心技术,让五菱在新能源商用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所以,如果在过去 20 年里,有买一辆微车拉货的需求,五菱一定是会被列入备选清单,那么在新能源时代买车拉货,也许五菱依然还是那个绕不开的选项。
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对汽车行业的变革式发展满怀憧憬,欢迎大家到 B 站关注《童济仁汽车情报所》,我们会在每周五与探讨一个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话题。大家有任何意见与建议,也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
入驻媒体平台
商务联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