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買新能源商用車,還是繞不開一輛五菱?,歡迎閱讀。
燃油車時代提到買微車創業致富,五菱一定是繞不開的選項。那麼到了新能源時代,是否還依舊如此呢?五菱揚光的誕生,就是五菱給出的答案。面對和父輩需求完全不同的新一代創富者,五菱揚光又将以怎樣的進化,去滿足他們呢?今天我們就借這輛五菱揚光,和大家聊聊商用車市場的新能源化。
20 年前買一輛微車,需求很簡單,就是可靠、能裝。所以,那個年代相繼用五菱之光、五菱榮光、五菱宏光開創了純平地板微微車、大微車、宜家宜商微車時代的五菱,是絕對的霸主。
但 20 年後,新生代的創富者們都是互聯網原住民,他們算賬省錢的精明程度絲毫不比父輩們遜色,他們同樣需要安全可靠、多拉快跑,但是他們不會去忍受一輛只能幹苦力的貨車,而是要幹活享受兩不誤。
所以,商用車的新能源化,包含了兩層含義:第一層是要用三電核心技術的突破,進一步提升商用車的創富特性;第二層是要用乘用化的體驗,賦能商用車的發展,讓商用車也具備乘用車級别的設計、安全和配置。
而這也正是五菱揚光的產品出發點。
提到五菱揚光在三電技術上的突破,就必須要提五菱揚光搭載的專為新能源商用車開發的 " 五菱紅 1 号電池 "。這塊電池,針對的就是新能源商用車 " 多快好省 " 的核心訴求。
首先是 " 多 "。
" 五菱紅 1 号電池 " 的 MUST 結構在大幅提升強度的同時,電池厚度只有乘用車級别的 148mm,比同級商用車薄了近三成,從而有效提升了五菱揚光的貨廂空間利用率。五菱揚光 6.5 立方米的貨廂容積,一次可以裝超過 300 箱标準箱啤酒。而且尾門離地高度只有不到 60 公分,配合能 270 度打開的大尾門,甚至可以直接叉車裝卸貨。
其次是 " 快 "。
商用車最講求幹活的效率,而在新能源商用車上,充電速度無疑是對效率影響最大的,為此五菱揚光提供了快速且完整的充電解決方案。" 五菱紅 1 号電池 " 配備了 1.2C 充電倍率電芯,配合同級首個液冷溫控系統,只需要 30 分鍾就能從 30% 電量充到 80% 電量,充分解決了續航焦慮的難題。
而如果是日常随充,五菱揚光也有 6.6kW 的乘用車級别充電功率,配合單趟兩三百公裡的續航,足以滿足夜晚充電、白天創富的需求。
然後是 " 好 "。
" 五菱紅 1 号電池 " 經過了完整且嚴苛的安全測試,在擠壓變形、針刺、高溫、短路等測試中,都能做到不爆炸、不起火、不洩漏。安全可靠放心用,對于一輛創造價值的生產工具而言,就是最好的價值。
最後是 " 省 "。
新能源車比燃油車能省下油費成本,這個自然不必多說。但 " 五菱紅 1 号電池 " 更能節省的,是後期維護的成本。能做到電芯可拆卸的模塊化結構,可以讓 " 五菱紅 1 号電池 " 在出現問題時,直接定位到有問題的電芯進行更換,維保成本節約 90% 以上。
而且," 五菱紅 1 号電池 " 在超過 4000 次充放電循環後,還能維持 80% 以上壽命。如果按照一次滿電跑 200km 估算," 五菱紅 1 号電池 " 可以确保至少 80 萬公裡保持電池健康,徹底打消新能源商用車用車耐久度的顧慮。
而在 " 多快好省 " 之外,五菱揚光更加發揮了五菱 " 商乘并舉 " 的強項,用乘用車思維去打造一輛商用車,從而對同級别商用車形成了降維競争的優勢。因為一輛商用車能賣好的關鍵,就是千萬别讓人覺得他是在開一輛商用車。
第一眼看到五菱揚光,就能發現它的設計,沒有傳統商用車的廉價感。富有層次感的前臉,加上 " 點睛 " 的 LED 頭燈,配合兩種高質感顏色,整輛車電感十足。而且内飾不僅擁有可調座椅、8 英寸娛樂屏這些提升享受的配置,而且全系标配電動助力轉向、ABS+EBD 這樣的主動安全配置,讓一輛商用車也能像乘用車一樣好開、安全、省心省力。
從五菱揚光上,我們可以看到商用車新能源化的路徑。短期來看,要用先讓車用起來的模式與場景;中期則要用洞察需求的產品定義,吸引目标客群;長期則是一定要靠核心技術的突破,确保在商用車市場的競争優勢。
而五菱在燃油車時代,就已經建立起了商用車的用車場景生态,對用戶的洞察也一直走在車企的前列。如今," 五菱紅 1 号電池 " 這樣的核心技術,讓五菱在新能源商用車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所以,如果在過去 20 年裡,有買一輛微車拉貨的需求,五菱一定是會被列入備選清單,那麼在新能源時代買車拉貨,也許五菱依然還是那個繞不開的選項。
如果你也和我們一樣,對汽車行業的變革式發展滿懷憧憬,歡迎大家到 B 站關注《童濟仁汽車情報所》,我們會在每周五與探讨一個你可能感興趣的新話題。大家有任何意見與建議,也歡迎留言與我們交流。
入駐媒體平台
商務聯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為《童濟仁汽車評論》獨家稿件。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須注明出處為《童濟仁汽車評論》和撰寫作者。如有任何侵權行為,侵權者将承擔相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