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农民无法想象永恒的幸福,欢迎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图书馆 (ID:aranya_library),作者:Pangli,图片:邹壁宇,题图来源:邹壁宇
农业生产对于气候变化高度敏感,这些影响不仅作用于农产品,也作用于农户的收入、健康和家庭规划。
本文作者跟随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节气的时差:多元农户经营主体气候变化认知与适应策略案例研究》报告撰写团队,进入案例地进行创作,并结合自身多年对农业与气候变化的观察成文。
文中人名和县及县以下地名,皆为化名。
1
整个冬天过去了,一直延续到初春,山谷里一直没下雨。
没雨没雪的冬天,当是早上时,人们会因为温暖而充满感激,中午同样如此,但到了下午,那持续不变的蓝色天空会让人稍感无聊。如果走出去,在这片山谷里的山上,土壤因为缺水正在分裂。这里的柿子树、核桃树和苹果树,它们都比人类更渴望一场雨,也许,人们的感知总会滞后于植物。
一个农户的杂物间的桌面,放了农药、财神、观音与喷壶。
" 连一场雪都没有。" 很暖和,也许是因为冬天里的温暖,当杨丽清脱口而出这句话时,她没意识很多人已经忽略了气候的异常,这能让人理解,毕竟冬天的雨没有人喜欢,雪,也只有小孩会爱。太阳照在这片地上,人们几乎是用了欢欣的态度来接受阳光赐予的温暖。对于千山县八沟村而言,没有集中供暖就意味着室内温暖都要依靠柴和煤,每烧的一截柴和每烧的一块煤都是从售卖作物的所得中扣除的。
温暖的天气让他们在阳光最充足的时候,选择关上炉子,走到院子里。但这样的时刻并不悠闲,仍然要在一月份捡完剩下的花生," 去年的花生收成很好,所以现在,我们要一个个挑,白天晚上挑,再去集市上卖。"
不止花生,核桃也需要不少精力。人们凿完了核桃的外壳又要再次挑选拿去榨油,再把榨好的油拿去集市卖。这时,雨和雪也最好不要出现。整个春节,人们都享受这样的天气,直到正月十五过后,天空还是没有任何一丝降雨的迹象,人们才开始担心——当然这是农民才担心的事——这对于急需一场春雨的作物而言,会不会又是一场灾难。
农户在院落中卸下刚刚收获的作物。
早上六点,杨丽清起床了。她的卧室就在厨房边上的那间屋。搬进这个新家四年了,之前的屋子因为频繁的洪水几乎快要倒塌。破旧和泥泞不堪的老房子虽能让人忍受——这仅仅是她所忍受的事情里最小的那类——但在变化无端的气候面前,这变成了最危险的那个因素。那栋老房子,也许再也经不起一次洪水的冲刷了。她和丈夫花了积蓄加上政府的一些补贴,建立了这套新房子。
无论如何,如今她不再害怕暴雨和洪涝,只要待在这个屋子里,她就是最安全的。她烙饼煮面后,收拾了工具去了山上。她要给山上柿子树和核桃树剪枝。对于这样一个做了几十年农民的人,她心里十分清楚,新建的房子可以为她抵挡天气带来的灾害,但山上这些作物却不会。
树,脆弱。尤其是长在这植被并不茂盛的山上时,它们经常会被困于天气的冷和热,雨多和雨少。正常的环境似乎在逐渐变少,就拿少雨的现在来说,尽管这里种植的都是耐旱的植物,但谁也说不准,它们能否抵抗长时间的不下雨。不过杨丽清似乎并不担心,她觉得春天最早的开花的山桃树都还没开花,离需要雨的日子还有一截,或许那时,她更不希望下雨。
" 你知道吗?那时,我要给柿子树和核桃树嫁接,要是有雨就完了。"特别是核桃树,它讨厌雨,嫁接时最好是晴日,阴天都不能有,一旦下雨,它直接面临的境地就是死亡。现在还在剪枝,倒是来点雨也许更好,但眼下,除了突然变低的气温,雨,没有任何来临的迹象。
农户屋外正在发酵的堆肥。
杨丽清家门口的苹果树,是赵先念剪枝的,他是村里有名的种苹果大户,肯定比她剪得好。杨丽清家离赵先念家不远,赵先念家在河道的边上,以前发大水时更容易受到冲击,不过现在,那个河道被整修了,威胁已经降低。现在,他最大的敌人就是威胁他苹果的天气。还有鸟。
秋天的末尾,天气总是晴朗,苹果即将丰收,壮硕的果树上方却有一张巨大的白色大网。网笼罩着这片苹果树," 是为了鸟,防止在这个时候鸟飞进来吃,要是吃了,那就白费了。" 鸟也无奈,眼下,它们,这些可怜的鸟儿不再有麦子吃啦。在千山县,农民们很早就不再种植麦子了,缺水是一大原因,再就是病虫害也多。所以仔细深究背后的原因,气候的变化总是那个深层的但又容易被忽略的那个。
他全指靠这些苹果,苹果是他目前看得最金贵的东西。他会给它们上最好的生态肥料,那些肥料全是他自己做的,按照他的说法," 用苹果、白糖兑好一定的比例,自然发酵,就是最好的肥料。" 那都是他从别处学来的,他像一个精力充沛的少年,在网上四处寻找着能让苹果树生长得更好的技术和生态肥料的做法,并且,他亲自去了附近一个学习点专门学习,而且,他好像觉得苹果真的变得更好吃。
不管是不是真的,他清楚这都会成为那些苹果的卖点。现在他种植的苹果都剪枝了。最近,天气突然冷,他害怕春寒。春寒会给苹果树带去致命的伤害,前几年,这样的事情不是没出现过,尤其在花期,那更令人绝望,对于他这样的普通农民而言,大棚高昂的造价令人望而生畏。
赵先念站在自己的苹果园中,他担心明年是否还有体力为苹果套袋,孩子在外地工作,没时间回来帮忙,他和老伴都老了。
所以,天气这个词,它有着令人类臣服的魔力,它难以让人掌控的部分,会在最关键的时刻引发一场或大或小的灾难。别无他法,无计可施,在一段时间内,人们总用这样的说法面对它。农人们会说看天吃饭,看它的脸色,给什么就吃什么。即便,千山县那些种植大户,那些有了暖棚的专业合作社,也不能说自己不害怕任何天气灾害。
我们去樱桃园的时候是初冬,天气阴沉,樱桃树上光秃秃。每棵樱桃树边都有一道深深的沟壑,那是排水专用,如果樱桃运气好,躲过了倒春寒,也仍会让人担忧好运是否能持续到它结果丰收的那一天。
死掉的樱桃树。
来看看一颗樱桃从发芽到结果要经历多少磨难:早春,它也许会遇上冻害,对于一棵尚未发芽的樱桃来说,想象婴儿降临在一片冰天雪地之中,那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当它开花时,它也有可能遇上冰雹或者大雪,这会直接影响挂果。
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前两年,这里的樱桃树经受了一轮冰雹的侵袭。后来,在本应该丰收的时节,树上却很少有樱桃的身影。夏天,也许它最害怕的是突如其来的涝灾,它会在土里慢慢腐烂,最后死掉。冬天,樱桃害怕寒冷的侵袭,也害怕一个过于温暖的冬天。尽管现在,在那些寒冷的冬天里,有些樱桃能享受温棚的待遇,但高昂的成本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的。因此,在这个村,选择种植樱桃的农户并不多。
大多数农户和杨丽清一样,仍然选择那些在多变的天气下不那么脆弱的作物,但难题也在此,那便是,那些作物并不值钱。玉米、红薯、花生,仍然是这些维持人类基本生存的作物被种植着,尽管它们也会因为气候的变化减产,但那不至于带来致命性的打击。对于这个人均收入不高刚刚脱贫的村来说,这里的村民早已无力承担太多。所以对杨丽清这样的农民而言,他们常常说的那句是:唉,顺其自然吧。
远处山坡上正待修建完工的专业大棚,更远处是樱桃树的电动雨棚,平均每三棵树上有一个雨棚。
2
生活在南方的农民,同样知晓现在多变的天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相比起北方的这个少雨的春天,南方的雨水很少会在三月缺席。虽然前几年,重庆的梨农李学峰总是感到田里没有像往年那般积蓄了水,这让他无法耕田下秧。但现在他管不了那么多了,眼下最紧张的是他的梨树马上要开花了。这个时间段,最好不要下雨和倒春寒,那会直接关系到梨的产量。
上一年的一颗翠冠梨一直放在冰箱里,从夏天到冬天,青中带黄,身体的表面有了一些黑色的小斑点。它被留在了过去的时间里。那颗冰箱里的梨应该知道,从开花到结果,和千山县的樱桃一样,它也要经历诸多天气的考验。
不过,相较其他作物,它算是 " 皮糙肉厚 " 的那个。就拿它丰收之时的炎热来说,热和干旱往往同时出现,这是大部分作物都害怕的事物,对于这里的植物而言,热几乎是无法躲避的一种怪兽。梨的采摘时节是阳历的 7 月。2024 年的重庆市再次经历了一轮漫长的高温天气,这样说是因为早在 2022 年,重庆就被极端的高温和干旱笼罩了整个夏天直到初秋。新闻上报道得永远不够多。农民因此损失巨大,橘子、蔬菜、稻谷和玉米都成片死去,极度炎热的夏天只有到了秋天的下旬才变得凉快一点。路边的山黄一块青一块,黄颜色的都是死掉的树。
农民无法想象永恒的幸福,他们必须及早预料到将会出现的危险和破灭。所以未雨绸缪这个词,是他们一年所做的事的概括。那些日子里,80% 由担忧构成,剩下的 20% 是打算。翠冠梨的由来就是这里的人 " 打算 " 和 " 未雨绸缪 " 有关——梨耐高温和干旱。
2001 年,翠冠梨被引进到了重庆市雾江区双林镇新田村,雾江区的土壤以及温度环境适合种梨。翠冠梨属于早熟梨,生长期在 3 中旬~7 月中旬,3 月下旬~4 月中旬开花,4 月下旬~6 月果实膨大,7 月中旬成熟。它很少担心炎热的侵袭,它耐寒抗旱,当到了盛夏之时,它已经被摘掉进了人类的居所了。
不过虽然它耐旱,但干旱天还是会让李学峰感到担忧,因为会影响到果实的好坏。但他也没有办法,虽然村里给梨地里接通了水管,但 3.5 元一吨的水很少会有人使用。不过好在一般干旱对梨的收成影响不是特别大。
现在它最让人担忧的是秋季的二次开花,所以李学峰一家在春天后最常做的事就是 " 夹花 " ——把那些次的、不好的花都掐掉。有些梨花在冬天就开花了,那是因为梨采摘后的 9 月~10 月平均气温比往年高,而且升幅明显,这意味着,这些梨的生长期变长了,收获后,气温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下降到果树停止生长。所以当我们站在初冬的梨树地里时,看到了一些梨树上已经开了些许白色的花瓣时,村民的脸上略有遗憾。" 二次开花后,梨就会减产。"
农户正在摘除梨树上的花瓣。
一开始,2001 年时,村民们并不相信种梨能带来不错的收入,去领取梨树苗的人寥寥无几,直到梨丰收后变成了金钱,梨才具有了吸引力。李学峰就是在 2003 年和他的妻子开始种梨的。在此之前,80 年代到 90 年代,他一直种水稻,但水稻让他失望," 不值钱,30 斤梨当 100 斤水稻。" 他最初额外的收入来自帮别人收水稻,三元一天。1985 年他去城里打工,三元一天。除去开销后还剩两元。他的妻子在家里养了四头猪,最后卖了 400 块,又买了 2000 斤稻谷,收入 720 元。他的妻子说:" 你回来,你在外面挣的钱和我在家挣的差不多。"
梨的出现让他家开始变得稍微富裕一些。他记得他的老房子滑坡的时候,他不得不去山上找一块地重新建房,建房时他自己身上有一万元,又找别人借了一万元,一共用了两万元在山顶建起了一座小房子。后来正是卖梨才有了钱还账。现在这座房子扩大很多了,房子被粉刷成粉色,这里被称作 " 粉房 "。
几年前因为春天来观赏梨花的人众多,李学峰用这房子开了一个农家乐,安装了空调。对于气候变化,他最大的感受就源自这空调。明明他小时候,只需要用蒲扇扇两下就能过暑,但现在,就算是居住在重庆山上,不开空调的盛夏也很难度过。
刚刚被补栽的小梨树。
3
节气指引着农民的时间。立春、春分、谷雨、立夏,每个时刻,土里作物都被晴雨暖热影响着,农民的一年和作物们的一年如此一致,共同生长共同承受着。
一月,大雪节气后,杨丽清在房间和院子里挑拣花生和核桃。白天挑,晚上也挑,挑好再去集市上卖。核桃可以拿去榨油,油也可以卖。李学峰在挖土为来年种玉米做准备。给梨树剪枝。
二月,立了春。农民全年稍微轻松的月份。正月十五之前不干活。十五后给柿子剪枝,板栗也要剪。杨丽清以后想栽一点红薯,先把地弄干净,拔草培养肥沃的土。李学峰依旧松玉米土,同时开始给梨子打药消毒。
李学峰刚刚配置好的有机肥,还待发酵一阵子才能使用。
三月,最怕倒春寒。清明开始嫁接树。杨丽清的嫁接技术不错,嫁接对天气要求很好,不能下雨不能刮风,阴天也不好。但这几年的气候不是很好,很多的嫁接成活率不好。三月对李学峰来说非常重要,三月中旬梨树会开花,他要密切观测着梨花开花的情况,祈祷不会有倒春寒和雨雪的降临。
四月,种地的最好季节。到了谷雨,杨丽清就开始种菜雨。豆角,黄瓜,韭菜,再把蒜栽上。玉米也要种。李学峰感到气候变化太大了,往年,秧田这个时节已经涨满了水,但现在,田里还干巴巴的,无法下脚。
五月,杨丽清说她必须谨防旱灾。栽红薯。种花生。这个月什么都可以种。迟玉米也可以。但没有人种麦子了,它太需要水了,一旦干旱,就完了。李学峰的五月继续栽红薯,也给秧苗打药。
农户在山坡上摘花生。
六月,锄地,拔草,让土变肥沃。六月份不下雨就会干,六月连雨吃饱饭。这是杨丽清对这个月的感受。" 但这个月,也很容易暴雨发大水。" 六月对李学峰来说是关键的时候。如果梨树管不好,梨容易出现麻点。所以这个月要给药," 要消毒。" 晴天最好。温度不要太低。但往往事与愿违,高温很早就出现了。" 经常会出现三十多度的高温。打光脚板走在地上会烫脚。"
七月,杨丽清给她的作物打药。也许是气候变化的缘故,现在的虫害比往年严重了很多。以前核桃树五月到六月打药,但这几年病虫害更重了,得打两回,同时给柿子树打药。李学峰的七月最忙碌,全家人都会来摘梨子。七月,村里的年轻人最多的时候。这时,所有人的祈祷是——不要下雨。
用完后遗留在果园里的农药瓶。
八月,杨丽清那边的天气十分炎热,快到秋天的时候,便种白菜,地里的活永远没个完。李学峰开始收割稻谷掰玉米。
九月,杨丽清最忙的季节开始了。所有的作物都等着收割,刨第一波早熟的花生之后再收玉米。板栗也熟了,板栗要尽快摘,掉地上了就不好卖了。李学峰会稍微闲下来一些,他开始给梨地除草。
正在收玉米的村民。
十月。天气凉爽了不少,杨丽清还在收第二波花生,仍然在收玉米和红薯。十月很忙,柿子也挂在了树上等待着她去摘。十月的重庆,并不会特别凉爽,李学峰在挖红薯。打红薯粉。给梨地上肥料。
十一月,杨丽清做柿饼。核桃没摘完的继续摘,等刮风了再去山上捡核桃。重庆的李学峰开始给梨树剪枝和上肥料。由于气候变暖,很多梨树已经开始开花了,开花的梨树要夹。
金桂树上掉落的桂花。
十二月,杨丽清和李学峰的一年收尾了。他们都会去山上弄柴火,让屋子暖和起来,准备迎接新的一年。
4
现在,三月。我坐在窗前,外面的雨没有停歇。前一夜下了暴雨,午夜雷震大地,闪电从窗户一闪而过。山坡桃花被浇落,树上的蜂巢被浸湿了。天还阴沉,空气中氤氲着疏离、透彻和若有若无的微凉。上山摘茶叶的人大清早起来,只要不下雨,茶叶便能卖掉。
三四月冒芽的毛尖茶,凑近了看,上面覆满微绿绒毛。茶树上布满了昨夜的雨水,早晨的露水,以及大风刮来的复苏的信号。进茶园里转一圈,就会湿身归来,能揪出湿答答的水花。生活经验富足的茶农们,会准备好一块宽大的塑料布,称 " 胶纸 ",图省事的,直接拿上装肥料、猪饲料的袋子对半一剪,再用尼龙绳子系上,往腰间一捆,踏上山坡步入茶园就会听到 " 稀稀哗哗 " 的动静。
春雨和路上泥巴干起架来令人难受,踩在一坨稀泥巴和满的路上,行走笨重,如埂上老牛吃稻草,缓慢、一板一眼的,看得人焦虑不已。过了一段时间,茶叶树里就会出现鸟窝了,里面有好看的鸟蛋,我见过几次,蓝蓝的,好看极了,像是画眉鸟的蛋。
男人大多数都去外面打工了,村里就剩下女人老人和小孩了。我是这个村里少有的仍在村里生活的年轻人。每个村的情况都是如此,杨丽清所在的村,李学峰生活的村都是这样,年轻人的身影如此少见,我们几乎不认识一些作物,庄稼对我们而言已经陌生,而天气,对我们的影响仅仅是穿衣多少的事。有时窗外的暴雨或者暴雪,甚至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美。我们会忘掉它的残酷。
当我住在村里时,我就会离自然更近一些,我就能感受到天气究竟是怎样影响了我所生活的世界。
我无法忽略,我七十多岁的奶奶在山脚种了一亩半的茶叶,她的时间都给了茶园。春天与夏天摘茶叶,秋天捡拾茶叶的果子去卖,冬天给茶叶剪枝。但现在她和我一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茶叶发芽老去。她的双腿几乎无法行走了。现在,她无聊时会翻翻她的记账本,每天的收入都有记录。3 月茶叶刚出来时,赚的钱最多,到 7 月份,上百的寥寥无几。现在她也不会再有任何收入来源。即便她仍然能去摘茶叶,但如今的茶叶行业也大不如从前,春茶的价格已经低廉不少,加上气候多变,不是干旱就是下暴雨,那些茶叶的收成也差了很多。
除了种茶叶,我的母亲种了一些油菜。也许过不了多久,我就能看到油菜花开了。但是,母亲提醒我,油菜的收成未必会很好。要么在开花时会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灭花朵,要么在收获前被鸟儿先抢一空。不过,她给家里的油菜买了保险,是从村里的调解员那儿花了两块钱购买的。
有年夏初的时候她打电话给保险公司理赔。
" 喂!我的油菜遭受了损失!" 她直白而大声地问道。接线员是普通话很标准又温柔的女声。
" 您好,请问具体什么时间发生的灾情?" 女声问。
" 就是现在!"
"8 点 30 分是吗?女士。" 母亲愣了一下继续说," 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最近。"
接线员有点无奈,就说 " 那我随便写个具体时间吧。"
" 请问您的油菜是怎么了?发生了什么自然灾害导致的?"
" 被鸟,被鸟吃了!"
一辆车停在家门正前方,那是保险公司的车,母亲带领他们去了油菜地,他们登记后说理赔金会发到银行卡里,后来母亲说应该赔了一百多元。她很高兴,对于本就不指望用来赚钱的油菜,如果真有这么多,倒算是一件好事了。
但那些真正用来挣钱的作物,却买不到保险。母亲知道,每年的茶叶旺季村里总是会降落连绵不断大颗大颗的雨,有时候是中雨,有时候是小雨,有时候是大雨,但不管多大的雨,她依然会去山上摘茶,只是,却卖不到什么钱。
我也记得前几年的那场不间断的暴雨,那段时间,时间消失了,尽管担心茶叶的长势,但我们没有力量让雨停下。从 7 月起,堂屋里就多了很多的盆,塑料盆,钢筋盆,桶。两个钢筋盆被放在堂屋接水,这种盆在农村很实用,抗摔,还大。雨落在它的身上会很响,不是嗒嗒而是当当。一些农人乘雨从山上回来了。他们都在山上采茶,身上会围一张塑料布,一顶帽子和一把烂伞以及一个笆篓。小雨中雨只会让他们采得更起劲,只有大雨暴雨才会让他们返回家中。
雨水踩在伞上。世界远离农人。
接着是发大水了,一场不可避免的洪灾。有人在路边喊 " 去看洪水中流淌的木头吧 "。有人说还看见了一头可怜的猪在湍急的洪水中挣扎,所有人都对此无能为力。河水很黄,水面上有一层雾气。人们站在桥上看着水走,有时候水里会出现一个茶杯,有时候出现一根巨大的木头。" 今年是妖年。" 一个女人说。天上的云又多又乱,看样子又要雨又要落大,人们撑着伞,慢慢走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