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地平线,在聚光灯边缘舞蹈,欢迎阅读。
本文字数:3095 字
阅读时间:14分钟
"
看下那边的合资品牌,还在强调油耗与操控。再看看这边的自主品牌,正在解读插混系统拓扑图与展示城市 NOA 的开放进展。麦弗逊和空悬,2.0T 发动机与万转电机,软搪塑与大螢幕,操控与 Transformer 模型,百公里油耗与电池能量密度,标配后排气囊与近万吨的压铸机……
编辑|秦志聪
两个世代的话术交织在发布会上和销售人员的嘴里,魔幻又割裂,一个隐隐约约的感觉涌上来,自主品牌好像跟过去不太一样了。
他们不再跟在合资后头,追赶着皮实耐用、省油抗造、操控驾驶等机械素质属性。反正在燃油车发展后半程姗姗来迟,怎么也站不上那个唱了一百三十多年的大舞台,干脆自己搭了个新能源化与智能化的舞台起舞。
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聚光灯的边缘,还站着地平线。
今年 4 月,地平线将正式迎来征程系列最新代际更新产品征程 6 的发布,用最新一代车载智能计算方案,为自主品牌在智能化方向上探索做助力。
敌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
宋朝时,本就没有燕云十六州的庇护,后来又丢失关西的表里山河,宋人只能在广阔的平原上,用步兵的血肉之躯抵抗辽人、金人、西夏人、蒙古人的骑兵。很违反常识的是,当时游牧民族的军事科技与组织度很可能比肩乃至超过当时以农耕为主的宋人,夏州剑、瘊子甲、凿子箭,配合马匹的来去自如,打的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武德最不充沛的中央王朝。
当时有句无奈的戏言叫 " 敌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 ",人狼牙棒挥过来,咱只能用天灵盖去接个头破血流,玩笑中尽是悲愤和无奈。
在以地平线为代表的中国供应链企业出现之前,自主品牌在汽车行业奋战时,也就只有一个天灵盖。
燃油车时代,除了少数几款车型,几个品牌偶有亮点。综合来看,向上赶超合资企业的大事业是仍需努力的。归根结底,欧美日韩汽车品牌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不仅是整车企业的努力,更是本土汽车供应链乃至工业体系整体的成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2020 年,财富发布的全球 500 强里,没有一家中国零部件及供应链厂商入围。而传统汽车工业强国日本有 4 家,德国有 2 家,韩国、法国各有一家。
这就是燃油车时代的霸权和定义权。
我们能看到的竞争对手是奔驰、宝马、奥迪、丰田、现代,看不到的是他们手里还握着大陆、电装、博世、现代摩比斯……一百多年的燃油车技术积累化作挥舞的大棒。缺乏供应链的土壤,自主品牌的突围终究只能昙花一现。
在新的世代,汽车动力形式、互動形式乃至驾驶形式在剧烈变革,供应链不再局限于传统机械制造的零部件硬體层面,更深入至算法、数据模型的軟體层面,乃至整体解决方案的软硬體一体层面。相对应的,供应商需具备的能力也趋向复杂化。转型的过程中有大量的空白等待中国企业填补,能应对挑战,才能抓住机会。
地平线智能驾驶产品规划与市场总经理吕鹏,以高阶智能驾驶落地为例,表达了当下供应链企业所面临的困难。
高阶智能驾驶量产的核心要素需包括领先的算法、基础设施与工程能力。致力于攻坚 L4 的自动驾驶公司强于算法,却没有相应工程能力,难以适配低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在量产方面也存在短板;传统供应商 Tier-1 有足够强的工程能力,又不具备好的算法;芯片公司能设计芯片、生产芯片,却缺乏軟體开发经验,对流行的数据模型缺乏匹配度,难以完全发挥大算力的优势。
唯有适应新形势的供应商才能脱颖而出。
地平线就是其中之一,在成立之初,就秉承 " 从軟體中来,到軟體中去 " 的初心和理念,强调软硬一体。以軟體驱动芯片的设计,以创新的架构设计来支撑軟體算法的开发。
据地平线市场与品牌高级总监陈遥介绍,成立 8 年来,数代征程产品助力超过 50 款量产车型实现智驾,累计前装量产出货达到 400 万片,陪伴用户出行里程超百亿公里。
从征程 2 到今年 4 月即将正式发布的征程 6,从 L2+CNN 到 BEV+Transformer,征程系列产品排列开来,基本上就是汽车智能化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更新路程。
在中国乘用车一体机市场,地平线份额超 2 成、在 NOA 市场,地平线占比超三成,仅次于英伟达,搭载地平线计算方案的 NOA 车型数量更是全球第一。
大量的量产实践,反过来又让地平线迅速补齐了工程化落地能力。
再不是敌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的年代了。大众、丰田之后,更具威胁性的特斯拉已经出现,自主品牌向上也绝非长安、广汽、吉利、理想等单一车企的使命。而应该是敌有特斯拉,我有长安;敌有松下、三星,我有宁德时代;在整车,在电机、电控、电驱、电池,在芯片、在算法……上至品牌,下至服务,外至硬體,内至軟體,在每一个细分领網域中充分竞争。
聚光灯里 聚光灯边
在聚光灯下,汽车产业已经意识到短期内实现真正无人驾驶的困难度,行业回归理性,转向内卷 L2 级别自动驾驶功能,落在营销话术上,是比谁在后面的 + 号多,或者比谁小数点后的 9 多。落在功能点上,则是陆续落地高速 NOA,开放城区 NOA。
而在功能点背后,则是从规则主导到神经网络主导,从 2D 直视图 +CNN 小模型,到 BEV+Transformer 端到端大模型逐渐成为主流的过程。
相比于传统神经网络,Transformer 作为一种基于自注意力机制新型神经网络架构,结合 BEV 鸟瞰图的 3D 坐标系空间,可以直接进行数据输入、数据特征提取,数据融合、时序融合、多任务输出等,完成 2D 直视图到 3D BEV 空间到 4D 空间的转换。
大模型的应用,意味着算法复杂度、数据规模、传感器带宽要求、模型参数、储存中间结果所需的空间呈现指数级提升,推动自动驾驶芯片向大算力、新架构及存算一体等方向演进。
传统 AI 芯片主要针对 CNN 模型设计,常使用 INT8 量化操作(将网络中的参数和计算从高精度转换到低精度)以此来减少存储和计算的开销,但 Transformer 模型需要在较高的精度(如 FP16)下进行,要求硬體有高性能的浮点运算能力。
为此,地平线带来了征程 6。
据地平线芯片产品规划与市场总经理尹凌冰介绍,该芯片所搭载的自研 BPU 纳什架构,拥有强大的并行浮点算力、特别优化过的超越函数与全新的存储系统,达成业内最优的 Transformer 支持效率。
为满足高中低阶不同智驾方案的需求,征程 6 将成为系列中第一款采用家族化设计的芯片,实现需求的全面覆盖。
在这其中的旗舰芯片,进一步增强了 CPU 计算能力,其 CPU 算力超 350K DMIPS,影像处理能力达 5.3Gpps,是目前市场量产中可实现的最强 CPU 算力。围绕长于调度协调的 CPU,征程 6 集成了 BPU、GPU、全功能的 MCU,做到了四芯合一,总算力高达 560TOPS,相比于其他实现城市 NOA 的多芯片方案,一颗芯片即可满足要求。
此外,为了满足更多感知设备的介入,征程 6 最大支持 24 路摄像头,最高分辨率可达 18MP;支持激光雷达、4D 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多类传感器,支持车载万兆以太网等高速通信接口。为远期自动驾驶技术继续发展所需,留下了空间。
基于软硬體结合的优势,地平线凭借积累的工程能力,为车企提供了芯片 + 工具链的组合,包括统一的硬體架构、统一工具链、统一軟體栈三个层面。依托于数代征程产品的量产和积累,征程 6 还附带了四大开发包:Matrix6 授权包、軟體底座、SiP 模组、前视感知 SDK。以期减少车企与 Tier-1 的匹配时间,帮助智驾方案更快更好的落地量产。
聚光灯里,聚光灯边。中国汽车制造厂商与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不再围绕那个燃油车的舞台,等待着上场的机会。他们支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以前未曾有过的开放姿态,邀请所有人共舞。在聚光灯里,自主品牌以新能源与智能为主旋律,量价齐升,而在聚光灯边缘,还有类似地平线这般的企业,在默默起舞,共享掌声与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