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亲子经验:为什么好学校要让娃读新闻?很多人没说到点子上,欢迎阅读。
你们好!我是 biu 妈
早在前几年,不少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就开始把 " 读新闻 " 当做本校 " 语文特色教学 " 来开展。咱们平台的伙伴们也分享过怎么带孩子看新闻。
小半爸分享过
千妈分享过
到这两年,大家应该能发现," 带孩子看新闻 " 越来越受到重视了?
很多语文老师可能会主动提到,让孩子看新闻,在新闻中去积累写作素材;
国家或者所在城市有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各个学校都会在校内组织相关活动;
小记者站,广播新闻社、新闻课等等,前几年可能还勉强算是 " 特色 ",现在只能算标配。
很多人说,新闻在各类重要考试,比如中、高考中越来越常见,所以我们应该以终为始,重视新闻的积累。
这种说法乍一看,还蛮有道理的。因为事实的确如此。
比如去年以来 " 大湾区 " 的热度一直很高。我粗略统计一下,2023 年中考居然就有这么多地区的中考已经把 " 大湾区 " 的相关新闻融入了考试,各地命题部门这反应之快,不得不服啊。
biu 妈是文科生,当年高考为了应对文综的材料大题,也是认真总结过那些年的新闻热点,而且厚厚记录了一个大笔记本,回头来看,也是中学时代留下的一笔精神财富了。
但我仍然认为,不管考不考试,孩子们都应该去读新闻。
考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 " 新闻素材 ",其实是近些年教育越来越 " 进化 " 的一个结果,背后有更深层次原因。
咱们如果仅仅以考试为目的,带孩子去看新闻,其实有点狭隘了。
带着这样的出发点,很容易对 " 孩子应该读什么新闻、怎么读新闻 " 感到十分迷茫。说严重点,该积累的不积累,不该看的新闻看一堆,也是有可能的。
其实写到这里,我也可以简单推荐几个适合孩子看新闻的途径,但我觉得现在教育竞争这么激烈,还是要尝试一下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搞清为什么这样做才能有的放矢,而不是人云亦云。
01
带孩子认识现实世界 , 很重要
我们都喜欢把学校,特别是把大学叫做 " 象牙塔 "。这个名称到如今,已经略带了一些贬义,有很多人一听 " 象牙塔 " 三个字,就下意识联想到不实际、不落地。
相信咱们家长不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刚毕业那几年,发现学校学的和工作做的,不说学以致用,近乎毫不相关。
而且这些年大家在抱怨教育越来越 " 卷 " 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下意识吐槽一句 " 学这些有啥用 "。就是因为大家都能隐约感知到,我们的教育脱离现实的情况,应该改变一下了。
再来看2022 版的新课标,我觉得比起前一版的课标,2022 新课标有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无论哪一科,都对" 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看得特别重要。
咱们先不说语文,来说数学。
2022 版本数学新课标培养孩子数学的" 核心素养 "的三大要求是——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共同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相信不用我说,大家都能看出来,是" 现实世界 "。
那么语文呢,就更明显了。
首先在指导性的 " 课程理念 " 中,就有一条单独的" 增强(语文)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 "就是指出,孩子的语文学习需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要让孩子乐于实践。
纵观整个语文新课标全文——
" 实际 " 二字出现了 21 次;
" 实践 " 出现了 40 次;
" 生活 " 更是出现了 137 次之多。
甚至专门列出了一个学习任务群叫做 "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确实是十足的重视了。
至于其它学科,大家可以自己去查,无论什么学科,应用和实践都非常受到重视。
那么应用和实践的第一步是什么,还是认识真实的世界。连现实是什么都不清楚,谈什么应用于现实呢?
其实咱们现在很多家长,应该是越来越认识到了这点。所以带孩子去行万里路,去体验生活,去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的家庭,越来越多了。
但个人的行动范围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的 " 现实 " 都能亲自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
那么新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让孩子认识 " 现实世界 " 的途径。
02
很多新闻 , 并不适合孩子读
既然要看新闻,那么选什么给孩子看,就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不过一旦说到新闻,咱们就下意识想到的《新闻联播》、《人民日报》这一类官方媒体的报道,其实是不太合适孩子看的。
内容离生活遥远是一方面,新闻报道的语言不好理解才是直接原因。
很直观的,咱们来看一段新闻稿。我专门在《人民网》上选了一篇内容上相对好理解的,关于亚运会火炬传递的新闻报道。
我敢肯定,这份报道大多数孩子都会看得比较烦躁,甚至会有娃直接说,我看不懂。
这篇报道中,用了很多在新闻报道中很常见,较为专业正式的语言,比如获悉、据悉、秉承理念等等,这些语言都会增加孩子阅读的难度。
另外,新闻报道那种高度概括的表达方式,也会让孩子感觉空泛甚至 " 假 "。
啥是 " 力求简约、规模适度 "?
啥又是 " 各有亮点、精彩纷呈 "?
孩子其实很难真正理解,这些语言的背后所代表的实际意思。
另外顺便说一句,这种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并不适合小学生来学习。
大家来看下面两段话:
1、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春风和煦,杨柳抽芽,百花吐艳,鸟语花香。
2、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风变得温暖又柔和,它轻轻抚摸着柳树,柳树长出了嫩绿叶子,枝条一条条垂下来,随风飘荡;它轻轻抚摸着鲜花,花儿伸伸懒腰,也都露出了笑脸,红的、黄的、紫的、粉的;一些候鸟也从南方赶回北方,叽叽喳喳的叫声,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这俩都是从一些 " 小学生优秀作文选 " 里摘出来的。大家有没有觉得,第一段话比较空洞,也会有一些 " 虚假 " 的感觉,远不如第二段生动。
这是因为,第一段的表达比较概括,也用了高级的词语,但是第二段文字有更多的细节,所以才会感觉更加生动、真实可感。
小学生如果写学校运动会,也像上面那篇报道那样,写个 " 我们学校的运动会规模适度,精彩纷呈,各个班级表现各有亮点 "。这样不能说完全不行,总是少了点生气。
03
怎么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新闻 ?
有的人可能会说,优先选孩子感兴趣的新闻话题。
但是 " 感兴趣 " 作为标准来说就很模糊,有的孩子对科普感兴趣,有的对文化报道感兴趣。
我觉得更现实,更好操作执行的标准可能是从下面两点出发:
1
用孩子能看得懂的语言去讲新闻。
具体一点说,多一些描述性语言,多一些细节描写,多一些场景重现,让孩子直观感到新闻是真实可信的。
前不久,陕西商洛的丹凤县消防救援大队,传出阵阵叫声。
发生了什么 ?
院里有条一米多长的蛇,两名消防员正在抓蛇。
瞧他们 , 一个伸出捕蛇夹,按住蛇;另一个戴好手套,蹲下,一点点靠近蛇。
它哪肯乖乖就范,扭着身体反抗。
蹲着的消防员,手刚碰到蛇,就大叫起来。
是不是就特别生动有趣?因为有非常多的细节,报道的事情,就好像直接发生在孩子眼前一样真实!
其实这几年因为 " 新闻教育 " 的重要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在专门做 " 给孩子的新闻 ",视频、音频、纸质版都有选择。
如果大家要选择这一类的产品,我个人的建议有 2 点:
首先选择有传统媒体背书的。除了更加权威性可信以外,传统媒体的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也普遍比较强,内容质量更稳定。
学龄前可以听音频,上学后还是应该加入纸质版阅读。学龄前识字量小,听当然更加方便,上学以后,孩子如果把新闻作为素材来积累,纸质版更方便孩子复习、回味,甚至可以直接在新闻报道旁边做笔记。
当然,如果有爸爸妈妈可以边看普通报纸,边自己转化为孩子能接受的语言,在和孩子一起讨论新闻,我觉得是更好的。
当然这样也非常非常费妈,每带 biu 这样读一次新闻,我就觉得仿佛被掏空。
▲ 图源:网络
2
能和孩子学到的知识产生链接的新闻。
还记得前面说过的吗,现在的教育非常重视 " 实践应用 "。
新闻带我们了解了真实世界,反过来,和知识有关联的新闻,也能促进学习,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大家不要觉得这很 " 刻意 ",很功利。
课外积累和课内学习本来就应该有所链接,很多孩子和家长,会觉得读了很多课外书,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就是缺少了 " 链接 " 这一步。
而且这也是非常高效、已经被验证过的学习方法。
据我所知,很多重点高中,都会督促学生做 " 新闻笔记 ",不断练习从各个学科的角度,去解析新闻。这样才能在遇到各种灵活考题的时候,快速链接自己学过的知识。
Btw,除了关注重大事件以外,我知道很多博主都会推荐孩子多看 "科技类新闻 "、" 文化类新闻 ",就是因为这些新闻最容易和各个学科知识结合。
EASTWEST
本来还想讲一讲如何通过读新闻,培养孩子的思辨精神,但是篇幅有限,今天就不展开了。
咱们平台千妈之前曾经聊过这个话题,大家可以点蓝字复习一下。
总的来说有两点特别需要注意的:
在阅读新闻的时候,区分 " 事实 "VS" 观点 ";
在分析观点的时候,找到作者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观点。
但今天我更想说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把 " 新闻教育 " 作为 " 大语文学习 " 的一部分,我始终觉得太过于狭隘了。
无论是新闻给孩子带来的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力,还是阅读新闻所培养的思辨精神,都早已超出了某个学科的范畴,而是孩子能受益终生,能在未来取得竞争力的能力。
每一个能力的培养都是需要漫长积累的,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早点积累,尽早从新闻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文章配图:部分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