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為什麼好學校要讓娃讀新聞?很多人沒説到點子上,歡迎閲讀。
你們好!我是 biu 媽
早在前幾年,不少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就開始把 " 讀新聞 " 當做本校 " 語文特色教學 " 來開展。咱們平台的夥伴們也分享過怎麼帶孩子看新聞。
小半爸分享過
千媽分享過
到這兩年,大家應該能發現," 帶孩子看新聞 " 越來越受到重視了?
很多語文老師可能會主動提到,讓孩子看新聞,在新聞中去積累寫作素材;
國家或者所在城市有重大新聞事件的時候,各個學校都會在校内組織相關活動;
小記者站,廣播新聞社、新聞課等等,前幾年可能還勉強算是 " 特色 ",現在只能算标配。
很多人説,新聞在各類重要考試,比如中、高考中越來越常見,所以我們應該以終為始,重視新聞的積累。
這種説法乍一看,還蠻有道理的。因為事實的确如此。
比如去年以來 " 大灣區 " 的熱度一直很高。我粗略統計一下,2023 年中考居然就有這麼多地區的中考已經把 " 大灣區 " 的相關新聞融入了考試,各地命題部門這反應之快,不得不服啊。
biu 媽是文科生,當年高考為了應對文綜的材料大題,也是認真總結過那些年的新聞熱點,而且厚厚記錄了一個大筆記本,回頭來看,也是中學時代留下的一筆精神财富了。
但我仍然認為,不管考不考試,孩子們都應該去讀新聞。
考試中出現越來越多的 " 新聞素材 ",其實是近些年教育越來越 " 進化 " 的一個結果,背後有更深層次原因。
咱們如果僅僅以考試為目的,帶孩子去看新聞,其實有點狹隘了。
帶着這樣的出發點,很容易對 " 孩子應該讀什麼新聞、怎麼讀新聞 " 感到十分迷茫。説嚴重點,該積累的不積累,不該看的新聞看一堆,也是有可能的。
其實寫到這裏,我也可以簡單推薦幾個适合孩子看新聞的途徑,但我覺得現在教育競争這麼激烈,還是要嘗試一下去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搞清為什麼這樣做才能有的放矢,而不是人雲亦雲。
01
帶孩子認識現實世界 , 很重要
我們都喜歡把學校,特别是把大學叫做 " 象牙塔 "。這個名稱到如今,已經略帶了一些貶義,有很多人一聽 " 象牙塔 " 三個字,就下意識聯想到不實際、不落地。
相信咱們家長不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吧,剛畢業那幾年,發現學校學的和工作做的,不説學以致用,近乎毫不相關。
而且這些年大家在抱怨教育越來越 " 卷 " 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下意識吐槽一句 " 學這些有啥用 "。就是因為大家都能隐約感知到,我們的教育脱離現實的情況,應該改變一下了。
再來看2022 版的新課标,我覺得比起前一版的課标,2022 新課标有個很大的變化,就是無論哪一科,都對" 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 "看得特别重要。
咱們先不説語文,來説數學。
2022 版本數學新課标培養孩子數學的" 核心素養 "的三大要求是——
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共同點是什麼?重點是什麼?相信不用我説,大家都能看出來,是" 現實世界 "。
那麼語文呢,就更明顯了。
首先在指導性的 " 課程理念 " 中,就有一條單獨的" 增強(語文)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 "就是指出,孩子的語文學習需要從生活實際出發,要讓孩子樂于實踐。
縱觀整個語文新課标全文——
" 實際 " 二字出現了 21 次;
" 實踐 " 出現了 40 次;
" 生活 " 更是出現了 137 次之多。
甚至專門列出了一個學習任務群叫做 " 實用性閲讀與交流 ",确實是十足的重視了。
至于其它學科,大家可以自己去查,無論什麼學科,應用和實踐都非常受到重視。
那麼應用和實踐的第一步是什麼,還是認識真實的世界。連現實是什麼都不清楚,談什麼應用于現實呢?
其實咱們現在很多家長,應該是越來越認識到了這點。所以帶孩子去行萬裏路,去體驗生活,去參加各種課外實踐活動的家庭,越來越多了。
但個人的行動範圍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的 " 現實 " 都能親自體驗,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方式,讓孩子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到底是什麼樣的。
那麼新聞,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讓孩子認識 " 現實世界 " 的途徑。
02
很多新聞 , 并不适合孩子讀
既然要看新聞,那麼選什麼給孩子看,就變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不過一旦説到新聞,咱們就下意識想到的《新聞聯播》、《人民日報》這一類官方媒體的報道,其實是不太合适孩子看的。
内容離生活遙遠是一方面,新聞報道的語言不好理解才是直接原因。
很直觀的,咱們來看一段新聞稿。我專門在《人民網》上選了一篇内容上相對好理解的,關于亞運會火炬傳遞的新聞報道。
我敢肯定,這份報道大多數孩子都會看得比較煩躁,甚至會有娃直接説,我看不懂。
這篇報道中,用了很多在新聞報道中很常見,較為專業正式的語言,比如獲悉、據悉、秉承理念等等,這些語言都會增加孩子閲讀的難度。
另外,新聞報道那種高度概括的表達方式,也會讓孩子感覺空泛甚至 " 假 "。
啥是 " 力求簡約、規模适度 "?
啥又是 " 各有亮點、精彩紛呈 "?
孩子其實很難真正理解,這些語言的背後所代表的實際意思。
另外順便説一句,這種高度概括的語言表達方式,也并不适合小學生來學習。
大家來看下面兩段話:
1、春天來了,萬物復蘇,春風和煦,楊柳抽芽,百花吐豔,鳥語花香。
2、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春風變得温暖又柔和,它輕輕撫摸着柳樹,柳樹長出了嫩綠葉子,枝條一條條垂下來,随風飄蕩;它輕輕撫摸着鮮花,花兒伸伸懶腰,也都露出了笑臉,紅的、黃的、紫的、粉的;一些候鳥也從南方趕回北方,叽叽喳喳的叫聲,為春光增添了許多生機。
這倆都是從一些 " 小學生優秀作文選 " 裏摘出來的。大家有沒有覺得,第一段話比較空洞,也會有一些 " 虛假 " 的感覺,遠不如第二段生動。
這是因為,第一段的表達比較概括,也用了高級的詞語,但是第二段文字有更多的細節,所以才會感覺更加生動、真實可感。
小學生如果寫學校運動會,也像上面那篇報道那樣,寫個 " 我們學校的運動會規模适度,精彩紛呈,各個班級表現各有亮點 "。這樣不能説完全不行,總是少了點生氣。
03
怎麼選擇适合孩子閲讀的新聞 ?
有的人可能會説,優先選孩子感興趣的新聞話題。
但是 " 感興趣 " 作為标準來説就很模糊,有的孩子對科普感興趣,有的對文化報道感興趣。
我覺得更現實,更好操作執行的标準可能是從下面兩點出發:
1
用孩子能看得懂的語言去講新聞。
具體一點説,多一些描述性語言,多一些細節描寫,多一些場景重現,讓孩子直觀感到新聞是真實可信的。
前不久,陝西商洛的丹鳳縣消防救援大隊,傳出陣陣叫聲。
發生了什麼 ?
院裏有條一米多長的蛇,兩名消防員正在抓蛇。
瞧他們 , 一個伸出捕蛇夾,按住蛇;另一個戴好手套,蹲下,一點點靠近蛇。
它哪肯乖乖就範,扭着身體反抗。
蹲着的消防員,手剛碰到蛇,就大叫起來。
是不是就特别生動有趣?因為有非常多的細節,報道的事情,就好像直接發生在孩子眼前一樣真實!
其實這幾年因為 " 新聞教育 " 的重要性,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在專門做 " 給孩子的新聞 ",視頻、音頻、紙質版都有選擇。
如果大家要選擇這一類的產品,我個人的建議有 2 點:
首先選擇有傳統媒體背書的。除了更加權威性可信以外,傳統媒體的人文素養和寫作能力也普遍比較強,内容質量更穩定。
學齡前可以聽音頻,上學後還是應該加入紙質版閲讀。學齡前識字量小,聽當然更加方便,上學以後,孩子如果把新聞作為素材來積累,紙質版更方便孩子復習、回味,甚至可以直接在新聞報道旁邊做筆記。
當然,如果有爸爸媽媽可以邊看普通報紙,邊自己轉化為孩子能接受的語言,在和孩子一起讨論新聞,我覺得是更好的。
當然這樣也非常非常費媽,每帶 biu 這樣讀一次新聞,我就覺得仿佛被掏空。
▲ 圖源:網絡
2
能和孩子學到的知識產生鏈接的新聞。
還記得前面説過的嗎,現在的教育非常重視 " 實踐應用 "。
新聞帶我們了解了真實世界,反過來,和知識有關聯的新聞,也能促進學習,加深孩子對知識的理解。
大家不要覺得這很 " 刻意 ",很功利。
課外積累和課内學習本來就應該有所鏈接,很多孩子和家長,會覺得讀了很多課外書,也不知道有什麼用,就是缺少了 " 鏈接 " 這一步。
而且這也是非常高效、已經被驗證過的學習方法。
據我所知,很多重點高中,都會督促學生做 " 新聞筆記 ",不斷練習從各個學科的角度,去解析新聞。這樣才能在遇到各種靈活考題的時候,快速鏈接自己學過的知識。
Btw,除了關注重大事件以外,我知道很多博主都會推薦孩子多看 "科技類新聞 "、" 文化類新聞 ",就是因為這些新聞最容易和各個學科知識結合。
EASTWEST
本來還想講一講如何通過讀新聞,培養孩子的思辨精神,但是篇幅有限,今天就不展開了。
咱們平台千媽之前曾經聊過這個話題,大家可以點藍字復習一下。
總的來説有兩點特别需要注意的:
在閲讀新聞的時候,區分 " 事實 "VS" 觀點 ";
在分析觀點的時候,找到作者的觀點,發表自己的觀點。
但今天我更想説的是,很多時候我們還把 " 新聞教育 " 作為 " 大語文學習 " 的一部分,我始終覺得太過于狹隘了。
無論是新聞給孩子帶來的對真實世界的感知力,還是閲讀新聞所培養的思辨精神,都早已超出了某個學科的範疇,而是孩子能受益終生,能在未來取得競争力的能力。
每一個能力的培養都是需要漫長積累的,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早點積累,盡早從新聞中獲得成長的力量。
文章配圖:部分采集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