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AITO问界第10万辆量产车下线,华为继续“合作造车”模式,欢迎阅读。
钛媒体 App5 月 27 日消息,AITO 问界第 10 万台量产车正式下线,成为最快达成这一里程碑的新能源品牌。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余承东在活动中表示:" 华为不会单独造车,但是会与其他伙伴合作造车,目前,AITO 问界车型在智慧座舱、智能驾驶和智能网联方面持续发力,随着问界 M5 智驾版于 6 月中旬开始交付,业界将会看到华为在智能驾驶方面的能力。"
谈及目前 AITO 问界品牌的发展,余承东认为,该品牌正在从 " 看不起 " 走向 " 看不懂 ",在业界并不看好的情况下,AITO 问界已经达成了 10 万台汽车下线的成就,发展速度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而在不久的将来,AITO 问界将实现从让人 " 看不懂 " 到其他品牌 " 追不上 " 的跨越。
而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则提出:"10 万辆 AITO 问界车型的下线,是赛力斯与华为跨界合作的重要里程碑,过去车企与车企的合作,更多的是一种物理反应,而车企与科技企业的跨界合作,则是化学反应,未来,赛力斯的发展目标是 10 年交付 500 万辆汽车。"
据悉,华为在汽车相关技术的研发也早在 2009 年就已开始,每年研发投入约 100 亿元,直接研发人员超 7000 人。从车的产品定义、设计、制造,再到用户用车的全生命链条角度来看,华为提供电动化、智能化零部件等核心软硬體技术,并以严格的品控标准把控供应链管理、整车制造、测试环节。
作为 " 合作造车 " 的伙伴,赛力斯则负责新车的研发、智能制造、服务以及创造全生命周期的良好用车体验。
赛力斯在智能制造方面,按德国工业 4.0 及中国制造 2025 要求打造的两江智慧工厂中,有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及电池 PACK 车间,超 1000 台机器人协同运作实现高度自动化,关键工序更实现了 100% 自动化,24 小时全时在线检测,有效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让制造精度、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
在赛力斯整车测试中心,AITO 问界汽车要通过整车研发过程中多种仓体台架的测试验证,如整车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 噪音、振动和声振粗糙度)、高低温环境仓等。
此外还有道路试验如加速、制动、操稳、三高一湿(高温、高湿、高腐蚀、多雨)、Beta 测试、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测试、HIL(Hardware-in-the-Loop 硬體在环)测试、充分使用自动化与大数据,在研发及量产的每个环节,把控产品质量。
而华为的 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 和 IPMS(Integrated Product Marketing, Sales & Service,集成产品营销服)体系,又在流程管理和产品端到端全生命周期管理上,进一步赋能了赛力斯业界领先的智能制造能力。
与此同时,AITO 问界也在新车上市前进行了大规模用户 Beta 测试,针对每款车型,都组织历时数月的 Beta 用户体验测试,测试样车数量多达 1000 台,测试里程长达数百万公里,在用户实际使用场景中真实模拟用户验收,提前拦截问题,不断打磨产品。
第十万台下线的 AITO 问界 M5 智驾版,是首个搭载 "HUAWEI ADS 2.0 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和鸿蒙智能座舱 3.0 的车型。智能驾驶方面,问界 M5 智驾版采用激光雷达 + 视觉的融合感知技术,在融合 BEV 网络(Bird Eye View 鸟瞰图)的基础上,业界首创 GOD(General Obstacle Detection 通用障碍物检测)网络,能识别通用障碍物白名单外的异形物体。
结合道路拓扑推理网络,率先实现不依赖于高精地图的高速、城区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带来无限接近于 L3 的高阶智能驾驶体验。据华为智能驾驶负责人介绍,与特斯拉的 FSD 系统采用的纯视觉方案相比,融合方案具备更高的发展潜力,尤其是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可以对视觉识别方案进行优势互补,从而提升很多特殊场景下的识别能力。(本文首发钛媒体 App)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