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周处除三害》的低成本和高票房,打了台湾电影自己的脸!,欢迎阅读。
《周处除三害》票房突破 4 亿,预测最终报收 5.6 亿左右。
这个成绩放在内地市场大数据中考量,实在并无太多亮眼之处。
但因为是被某些影迷膜拜的创作自由之地台湾省出品,再加上只有 1000 万人民币的拍摄成本,而被狂热的捧上神坛成为吊打本土电影的九节神鞭。
以此对标春节档大片动辄三到四亿的投资,得出内地电影都是 " 洗钱 " 全靠营销的负面结论。
台湾电影审查在某些层面相对宽松,《周处除三害》自身品质确实不俗,这一点七叔并无异议。
只是片面强调制作成本,而无视市场工业大环境就显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首先,《周处除三害》实际投资额度是 6000 万台币,折合人民币 1200 万左右。
在内地是板上钉钉的要划归到小成本电影行列,但是在台湾它却实在不能算作小成本小制作。
因为 2023 年台湾电影市场总体量只有 76 亿台币,合人民币 17 亿。
打个直观的比方,台湾地区一年上映的所有影片加到一起的票房,还没有我们春节档一部卡通片《熊出没:逆转时空》(19 亿人民币 ) 的收入高。
换言之,一部《熊出没》干翻台湾一年电影票房。
而且,总量 17 亿人民币的票房里,好莱坞和日本电影又占据了绝对的大头。
数据说话,2023 台湾最卖座电影前 10 名里,只有一部本土制作的《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再往下看,前 20 名里还是只有这一部台湾本土制作。
1/20 的悬殊比例。
就是这部最卖座华语电影的票房也才 3.6 亿台币,折合人民币 8100 万。
而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周处除三害》只排名华语片第四,票房 4700 万台币,折合人民币 1000 万左右。
还有,这 1000 万人民币的票房并不是片方全能拿到的收入,还要经过跟院线发行的分账,就按 45% 甚至 50% 的收入分账比例,也只有最多 500 万元的收入。
远不足以覆盖电影 1200 万的制作成本。
即使那部票房冠军电影,扣除院线分账后也只是 4000 万人民币落袋。
在一个 4000 万人民币就是收益天花板的市场,用 1200 万人民币成本来拍摄的电影,你能说它是小成本小制作?
当然,有人会说还有海外市场呢?
不同于审查严格的内地,《周处除三害》这种题材和尺度比起好莱坞那些 B 级邪典电影完全是小巫见大巫,甚至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巅峰时代警匪罪案片对照也毫无优势可言。
事实也正如此,《周处除三害》香港地区未分帐票房只有 160 万人民币,卖给奈飞的版权收益是 50 万美金。
如果没有内地市场的放映,勉强回本就是这部电影的最终结局。
是内地市场和内地观众,给了它一次重生腾飞的耀眼传奇。
说回制作成本,台湾地区电影市场就那么大点,本土作品又被好莱坞挤到墙角,收益定义成本,它倒是想多投也得有这个资本和条件啊?
内地去年的票房总量是 540 亿人民币,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而且本土电影全面占据了票房榜前 10 位置。
反观本地观众都不爱看本地电影的台湾市场,又能奢望它给本地作品多少投入与支持呢?
内地电影能够出现众多数亿资金大制作,归根结底还是有市场的支撑与工业的进步。
在一个单片票房能够达到 50 亿 + 的市场环境里,才有可能允许 3 亿或者 5 亿制作费的电影生产拍摄,才有可能建立和发展相应成熟的工业生态。
当然不是说内地高成本电影都不存在控制和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一切都会有市场和法规来调节。
但要知道真的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完整的电影产业和独立的电影工业,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制作和销售电影,能通过本土市场发行放映收回成本并且盈利。
有一份资料显示,全球 200 个国家中具备这个能力的也不超过十分之一。而能够拍制作成本 1 亿美金商业大片的电影市场,只有美国和中国。
所以,《周处除三害》的低成本只是市场主导的被动之举,台湾电影的真正繁荣发展还是要融入祖国内地的无限蓬勃生机之中。
《周处除三害》在内地上映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其实就是可以提醒岛上的人们:
" 当归,勿迟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