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俄罗斯的第一台全自主电车,咋还不如国内的“剁椒鱼头”呢。。。,欢迎阅读。
最近有人发了台 dio 车给脖子哥,
笑得我满地找头。
这车长这样
小小的眼睛,大大的疑惑 o _ o 。
从牌照的位置画一条线往后,跟门板缝连在一起看简直就是一个拼起来的积木。这个光滑的车头弧面,就像是工人一下一下钣金出来的车壳,真的太抽象了。
侧面的超高门槛,是怕积雪太深?问题是这电池包都快托底了,就不怕被雪埋一晚跟隐藏式门把手一样冻得邦邦硬?
冲浪达人们也是速度跟进,实车图好笑程度 100% ,沙雕网友造梗好笑程度 10000000% 。
笑归笑,脖子哥去查了下到底是哪家天才车厂造出来的。
这车叫 Amber ,是俄罗斯车企 Avtotor 在政府指示下最新造出的一款纯电汽车。
毛子造的啊,那不奇怪了。
毛子还吹,这台车是他们完完全全自研出来的,大到电池、电机、电控,小到蒙皮、机械零件,都是自己造的。而且他们还强调,这辆车主打一个紧凑且价格合理。
这车都这样了成本还怎么减?
厂家说主要是通过一种 " 独特 " 的拥有方式实现的——电池可以租用而不用购买,车身的制造过程也不依赖昂贵的技术( 真手搓了 )。
好家伙,蔚来的 BasS 打不进欧美,结果毛子先抄起来了。
目前这车预计 2024 年排产,预计到 2025 年产量能够达到 5 万,不过称 2024 年只能 " 搓 " 5 辆出来。
这万倍差距,属实是乐子一个了。
问题是,看极速拍档的时候,拉达还算是台车,怎么现在弄得这么抽象。
SO ,我们顺藤摸瓜看了看俄罗斯汽车工业怎么回事。
曾经有这么一则苏联笑话:
问:如何让拉达汽车价值翻倍?答:把油箱加满。
拉达作为俄罗斯驰名商标,一度引进过中国,现在还是其国内销量榜单的第一,可以说是俄罗斯汽车工业的一部历史。
上个世纪,计划经济下的苏联除了实用的卡车,基本没有小车。直到勃列日涅夫认为应该让每个国民都开上小汽车,于是在指示下,伏尔加汽车厂便开始与西方车厂接触,找几台来 " 借鉴 " 下。
首先找上的是关系还行的意大利车企菲亚特,经过一顿 " 自研 " ,针对俄罗斯的气候和道路做了一些特化,伏尔加汽车厂研制出了 VAZ-2101 这台换壳菲亚特 124 。这车的改款 2105 和 2107 也引进过中国,是中国早期对苏联汽车的印象之一。
当时的拉达便宜耐造、结构简单,不仅在苏联国内,甚至西欧、第三世界国家都有不少存量。随着汽车出口让苏联尝到了甜头,拉达进一步的扩展自己的车型,世界上第一辆承载式越野车——拉达 Niva 。
Niva 继承了拉达一贯的便宜耐造易维修,而且承载式车身泛用能力强,上能通勤,下能越野,一出场就爆火,一直到 2017 年都还在中国有售。
但是拉达卖的再好,都是在他们自己的生态中销售,与欧洲的 BBA 、美国的通用、福特等巨头相比,拉达的车型少、定位低。供应链也完全依靠国家扶持,很难独立面对竞争。
不出意外的话就要出意外了。
1991 年,苏联解体,拉达作为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受到 " 休克疗法 " 的冲击,整个俄罗斯汽车工业直面欧美日等优秀车企的竞争,直接被冲烂了。加上 1998 年,俄罗斯经济危机,被收购的收购,合资的合资,拉达这种缺乏技术的车企即使降价,还是止不住日益扩大的亏损。
接下来拉达和 Avtotor 这些俄罗斯车企进入了半死不活阶段,挣扎求生。
Avtotor 蹦跶了一两下,发现挣扎没用,直接从造车转型成代工厂,给宝马代工。
躺平后还给他躺出名堂来了,通用、现代起亚、奇瑞都找他来代工。结果就是在福布斯公布的俄罗斯 200 强中, Avtotor 排名第 69 位。
拉达还有点骨气,在 2001 年和通用、欧洲开发复兴银行成立了合资公司,但是这时候的拉达在寡头的控制下,派系林立,运营仍然是一坨。
直到 2005 年,普京整顿寡头初见成效,拉达重新回归国有,俄罗斯给拉达找了个继父——雷诺,而且实施相应的政策倾斜。
要知道,俄罗斯是没有汽车报废制度的,想开多久开多久,老拉达修车便宜又简单,破破烂烂的也很多人照开不误。
俄罗斯直接给拉达来一剂猛药,定向 200 亿卢布( 5.89 亿美元 )的换购补贴。当时正值 08 年金融风暴,俄罗斯人哪见过这阵仗,拉达算是起死回生了。
另一边,雷诺逐渐给拉达的整个车系进行迭代,摆脱原来用了 20 年的方盒子造型。
不过嘛, " 糙 " 毛子大家都懂的,这可是军车都能拉断把手的神奇国度。
现在再加个 " 浪漫 " 的法国设计,这个组合绝对是车界抽象顶流。
比如这个,拉达和雷诺造的第一辆新车 Granta ,普京高兴的去了剪彩试车,
结果打火打了四次都还打不着。。。
当然,雷诺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通过各种手段,拥有了拉达母公司伏尔加 67.69% 的股权。
而且也没有在俄罗斯建立完全的产业链,导致 60% 以上的零配件依赖进口。
结果就是, 2022 年爆发俄乌危机后,欧美车企纷纷撤出,技术高度依赖国外的俄罗斯车企们一时间连配件都拿不出来。
根据俄罗斯汽车保险公司联盟的报道, 2023 年俄罗斯乘用车的汽车零件成本增加了 7% 至 17% ,且约有 30%-35% 的技术中心面临零件短缺。
在这样的情况下,俄罗斯政府无奈只能放宽条款,重启以前的产线,允许销售没配备 ABS 和安全气囊的汽车。。。
没逝的,这很毛子。
现在没有完整产业制造能力的毛子,只能跑来找汽车产业高度成熟的中国帮忙,目前销量榜单前十不是中国车企,就是正在和中国车企合作的组装厂。
在刚刚过去的 11 月俄罗斯汽车销量排行中,前十只有 2 个本土品牌,其中拉达有部分销量是组装一汽奔腾的 T77 ,第九名的莫斯科人正在贴牌生产江淮的思皓。
不过进口车嘛,你懂的,这价格难免贵点。
我们这边的卖 13.72-18.52 万的吉利星越 L ,去到俄罗斯要接近 30 万。
连在中国卖不出去的江淮思皓 X4 ,去到俄罗斯都被当成宝。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要知道,现在中国汽车崛起后,连当年加价 4 万的雷克萨斯 ES 现在都反过来降价 4 万了。
这就是技术咽喉被握住的结果,任人鱼肉。
搞到现在造剁椒鱼头都造不好,成了傻乎乎的萨卡班甲鱼。
反观广州车展和日本车展中国车企展台的盛况,中国车真的走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