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俄羅斯的第一台全自主電車,咋還不如國内的“剁椒魚頭”呢。。。,歡迎閱讀。
最近有人發了台 dio 車給脖子哥,
笑得我滿地找頭。
這車長這樣
小小的眼睛,大大的疑惑 o _ o 。
從牌照的位置畫一條線往後,跟門板縫連在一起看簡直就是一個拼起來的積木。這個光滑的車頭弧面,就像是工人一下一下钣金出來的車殼,真的太抽象了。
側面的超高門檻,是怕積雪太深?問題是這電池包都快托底了,就不怕被雪埋一晚跟隐藏式門把手一樣凍得邦邦硬?
衝浪達人們也是速度跟進,實車圖好笑程度 100% ,沙雕網友造梗好笑程度 10000000% 。
笑歸笑,脖子哥去查了下到底是哪家天才車廠造出來的。
這車叫 Amber ,是俄羅斯車企 Avtotor 在政府指示下最新造出的一款純電汽車。
毛子造的啊,那不奇怪了。
毛子還吹,這台車是他們完完全全自研出來的,大到電池、電機、電控,小到蒙皮、機械零件,都是自己造的。而且他們還強調,這輛車主打一個緊湊且價格合理。
這車都這樣了成本還怎麼減?
廠家說主要是通過一種 " 獨特 " 的擁有方式實現的——電池可以租用而不用購買,車身的制造過程也不依賴昂貴的技術( 真手搓了 )。
好家夥,蔚來的 BasS 打不進歐美,結果毛子先抄起來了。
目前這車預計 2024 年排產,預計到 2025 年產量能夠達到 5 萬,不過稱 2024 年只能 " 搓 " 5 輛出來。
這萬倍差距,屬實是樂子一個了。
問題是,看極速拍檔的時候,拉達還算是台車,怎麼現在弄得這麼抽象。
SO ,我們順藤摸瓜看了看俄羅斯汽車工業怎麼回事。
曾經有這麼一則蘇聯笑話:
問:如何讓拉達汽車價值翻倍?答:把油箱加滿。
拉達作為俄羅斯馳名商标,一度引進過中國,現在還是其國内銷量榜單的第一,可以說是俄羅斯汽車工業的一部歷史。
上個世紀,計劃經濟下的蘇聯除了實用的卡車,基本沒有小車。直到勃列日涅夫認為應該讓每個國民都開上小汽車,于是在指示下,伏爾加汽車廠便開始與西方車廠接觸,找幾台來 " 借鑑 " 下。
首先找上的是關系還行的意大利車企菲亞特,經過一頓 " 自研 " ,針對俄羅斯的氣候和道路做了一些特化,伏爾加汽車廠研制出了 VAZ-2101 這台換殼菲亞特 124 。這車的改款 2105 和 2107 也引進過中國,是中國早期對蘇聯汽車的印象之一。
當時的拉達便宜耐造、結構簡單,不僅在蘇聯國内,甚至西歐、第三世界國家都有不少存量。随着汽車出口讓蘇聯嘗到了甜頭,拉達進一步的擴展自己的車型,世界上第一輛承載式越野車——拉達 Niva 。
Niva 繼承了拉達一貫的便宜耐造易維修,而且承載式車身泛用能力強,上能通勤,下能越野,一出場就爆火,一直到 2017 年都還在中國有售。
但是拉達賣的再好,都是在他們自己的生态中銷售,與歐洲的 BBA 、美國的通用、福特等巨頭相比,拉達的車型少、定位低。供應鏈也完全依靠國家扶持,很難獨立面對競争。
不出意外的話就要出意外了。
1991 年,蘇聯解體,拉達作為國有資產的一部分,受到 " 休克療法 " 的衝擊,整個俄羅斯汽車工業直面歐美日等優秀車企的競争,直接被衝爛了。加上 1998 年,俄羅斯經濟危機,被收購的收購,合資的合資,拉達這種缺乏技術的車企即使降價,還是止不住日益擴大的虧損。
接下來拉達和 Avtotor 這些俄羅斯車企進入了半死不活階段,掙扎求生。
Avtotor 蹦跶了一兩下,發現掙扎沒用,直接從造車轉型成代工廠,給寶馬代工。
躺平後還給他躺出名堂來了,通用、現代起亞、奇瑞都找他來代工。結果就是在福布斯公布的俄羅斯 200 強中, Avtotor 排名第 69 位。
拉達還有點骨氣,在 2001 年和通用、歐洲開發復興銀行成立了合資公司,但是這時候的拉達在寡頭的控制下,派系林立,運營仍然是一坨。
直到 2005 年,普京整頓寡頭初見成效,拉達重新回歸國有,俄羅斯給拉達找了個繼父——雷諾,而且實施相應的政策傾斜。
要知道,俄羅斯是沒有汽車報廢制度的,想開多久開多久,老拉達修車便宜又簡單,破破爛爛的也很多人照開不誤。
俄羅斯直接給拉達來一劑猛藥,定向 200 億盧布( 5.89 億美元 )的換購補貼。當時正值 08 年金融風暴,俄羅斯人哪見過這陣仗,拉達算是起死回生了。
另一邊,雷諾逐漸給拉達的整個車系進行迭代,擺脫原來用了 20 年的方盒子造型。
不過嘛, " 糙 " 毛子大家都懂的,這可是軍車都能拉斷把手的神奇國度。
現在再加個 " 浪漫 " 的法國設計,這個組合絕對是車界抽象頂流。
比如這個,拉達和雷諾造的第一輛新車 Granta ,普京高興的去了剪彩試車,
結果打火打了四次都還打不着。。。
當然,雷諾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通過各種手段,擁有了拉達母公司伏爾加 67.69% 的股權。
而且也沒有在俄羅斯建立完全的產業鏈,導致 60% 以上的零配件依賴進口。
結果就是, 2022 年爆發俄烏危機後,歐美車企紛紛撤出,技術高度依賴國外的俄羅斯車企們一時間連配件都拿不出來。
根據俄羅斯汽車保險公司聯盟的報道, 2023 年俄羅斯乘用車的汽車零件成本增加了 7% 至 17% ,且約有 30%-35% 的技術中心面臨零件短缺。
在這樣的情況下,俄羅斯政府無奈只能放寬條款,重啟以前的產線,允許銷售沒配備 ABS 和安全氣囊的汽車。。。
沒逝的,這很毛子。
現在沒有完整產業制造能力的毛子,只能跑來找汽車產業高度成熟的中國幫忙,目前銷量榜單前十不是中國車企,就是正在和中國車企合作的組裝廠。
在剛剛過去的 11 月俄羅斯汽車銷量排行中,前十只有 2 個本土品牌,其中拉達有部分銷量是組裝一汽奔騰的 T77 ,第九名的莫斯科人正在貼牌生產江淮的思皓。
不過進口車嘛,你懂的,這價格難免貴點。
我們這邊的賣 13.72-18.52 萬的吉利星越 L ,去到俄羅斯要接近 30 萬。
連在中國賣不出去的江淮思皓 X4 ,去到俄羅斯都被當成寶。
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要知道,現在中國汽車崛起後,連當年加價 4 萬的雷克薩斯 ES 現在都反過來降價 4 萬了。
這就是技術咽喉被握住的結果,任人魚肉。
搞到現在造剁椒魚頭都造不好,成了傻乎乎的薩卡班甲魚。
反觀廣州車展和日本車展中國車企展台的盛況,中國車真的走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