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他们这爹言爹语,丑态百出,欢迎阅读。
这几天,北大一场《坠落的审判》映后谈贡献了不少既幽默又讽刺的笑话。
只能说看文字所带来的冲击简直不如看视频的十分之一。
这次是导演茹斯汀 · 特里耶首次来到中国,估计她本人也没想到会经历这场" 最 LOW 的审判 "。
图源:符际 DrSign
当天和导演对谈的除了主持人陈铭、北大法语系主任董强之外,还有研究女性文学的戴锦华。
但两位男性的言行举止仿佛是在给导演提供下一部电影的素材。
戴锦华认为这是自己眼中的女性主义电影;董强则说 " 导演比我想象中年轻 "、" 不愿意看电影上来就进入性别讨论 ";而陈铭作为主持人则是忘了自己工作本分喧宾夺主,最后引起观众狂嘘:" 让导演说!"
本来是一场很珍贵的、应该聚焦电影的映后谈,最后却因为董强和陈铭的爹味爹言变成一场争议,丑态百出。
也难怪有网友评论:
" 实在发了请男嘉宾的瘾建议开直播 + 弹幕,这种大型动物表演没看上太令人惋惜。"
这芭比小剧场,丑态百出
《坠落的审判》作为一部获得了戛纳金棕榈大奖和第 96 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作品,能在内地上映观众也愿意走进影院。
虽然画面没有进行删减,但其中涉及女双性恋和性爱的翻译,却通通被爆改了。
如果想更好地去理解电影,还是建议大家看原版。
北大这次的映后谈确实像是芭比小剧场,丑态百出。
首先是陈铭问戴锦华和董强看完电影之后有什么最直白的感受可以跟大家分享。
戴锦华说电影很迷人,董强认为是真实和深刻,随后开始以一种有点自以为是的姿态说:
" 我觉得她比我想象的要年轻许多。"
看这部电影很难脱离性别议题的讨论,可以说这次映后谈的主题就是女性主义。
戴锦华对电影最强烈最直接的观感是一她认为本片是她眼中的女性主义电影,二是通过本片证实了电影的公共性依然存在,现实主义依然是有可能的。
陈铭提问片中的男女性角色的設定,会有点像倒置的初衷,营造了一个女强男弱的家庭组合,董强则是开始用法国文学和哲学领網域的角度开始解析坠落,说了一大堆,还不如戴锦华简单的一句:" 在我看起来这就叫跳楼嘛。"
在我们的社会中,女性长期都是属于做家务的角色,而事业上还要承认不如伴侣,所以戴锦华回应陈铭时也提到,她并不认为电影里男性女性的角色有完全倒置,只是当男性被放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会做出什么选择,这是让大家可以特别去思考的。
最经典的场面,就是董强说:
" 我真的不愿意看电影,上来就进入这种男女的讨论,不是这么看的,I'm sorry to say。"
" 你们说的,是不是忍辱负重什么,上来太沉重了。"
这番话给人感觉就是,劝大家看电影时要多种角度去看去讨论,但谈性别就是狭隘沉重。
作为一个在社会结构上享受了性别特权的人,既然觉得性别议题沉重,那闭嘴也是可以的,大家似乎也不是很在乎你到底怎么看电影。
反倒是看到了董强作为嘉宾,在台上对话时拿出手机偷拍导演发朋友圈,甚至还配文二次强调 " 导演比我想象的年轻许多 ",这种行为百思不得其解。
最直白的解释就是,董强没有任何尊重,也没有把这次当成是公平对谈,以自我为中心发表观点,因此才如此随意审视女导演,甚至还把这种审视当作是一种对女性的赞美,最后秀一波自己会法语,显摆自己的学识。
两位男性如此出现在一场关于女性主义的映后谈,确实滑稽丢人。
既然董强不想讨论性别议题,那戴锦华后来就直接问导演:
" 女主的性别、身份和影片之间的关系到底重要吗?"
特里耶毫无疑问地回答女性身份很重要,而女性主义对这部电影是有深刻意义的。
" 如果创作者是男性,可能就很难去很好地书写这个人物。在现存的电影表达当中,非常女性主义的议题现在并没有很多,所以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女性创作者,她的身份在这部电影的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中间陈铭洋洋洒洒长篇大论说的东西也不想再提及了。
毕竟最后还要扯到佛教的角度,因此底下的观众才忍无可忍狂嘘他:让导演说!
当然陈铭最后的道歉是最阴阳怪气的,甚至和董强一开始说的 " 不愿意一上来就进入这种男女的讨论 " 形成一个幽默的闭环。
" 我们可能台上有些嘉宾,或者说包括主持人在内的发言,可能让你不悦,在此深表歉意,但如果这个不悦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性别而让你感到不悦的话,我们也要深表歉意,因为这个确实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当女性谈及女性主义时,想要淹没她们的声音,怎么,当自己被质疑被攻击的时候,就开始呼吁 peace and love 了?
如此一看,到底谁才是对性别议题最敏感的人呢?
" 不必进入性别议题 ",这是最大的笑话
如今我们大部分围绕社会、家庭所延伸的问题讨论都已经离不开性别。
例如:社会中的女性困境、生育问题、家庭中的角色分配、夫妻之间的权力关系和如何实现平等…
看过电影的人可能都有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妻子到底有没有杀害丈夫,她是否无辜?
女主的扮演者认为《坠落的审判》是一部非常女性主义的电影。
但电影的重点其实不是妻子到底有没有谋杀丈夫,而是妻子作为女性,她从观众、法庭上的人和她的家人那里得到的心理投射。
而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对待和她同样处境的人,包括如何对待那些不是对每个人都特别亲切、不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轻松的女性。
导演希望年轻人不要全盘接受社会的规训,而是可以思考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所以一开始她就想把女主塑造成一个理性且有魅力的女性角色,而女主并不会围绕家庭中的家务育儿去生活,因此在故事的家庭结构中,是传统上不常见的 " 男主内女主外 ",女人比男人占据了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
一个女人一旦不再围绕男人、家庭为中心,就会被认为不真实的现实,所以有观众看完会觉得这个故事是区别于传统的性别翻转设定,但恰好相反,蝉主认为导演就是在破除这种传统的刻板印象。
正如戴锦华所说的,也有男性在家庭中是做家务的角色,而我们看到的是,故事中的男主一旦围绕家庭事务生活,而不是事业时,他内心就崩溃自卑,面对自己失败的人生,只能选择一跃而下。
"Sandra 作为妻子的罪过,仅仅是在她丈夫失败的时候她成功了。"
厨房吵架的那段戏,男主是声嘶力竭地在控诉女主剥夺了自己的时间,导致自己无法教书无法写作。
而女主非常稳定且理性地回应他:" 不是我占了你的时间,是你自己浪费掉的。"
如果你看完全片还能爱上女主,那导演就算是成功了;但如果你认为女主是冷漠的,那在导演看来,她就是失败了。
整部电影所呈现的家庭关系、亲密关系非常复杂,但也是当下很多夫妻所面对的难题。
在法庭上的最终是为了寻求真相,因而大家去审判女主的生活方式、和丈夫爱情、相处之道等等,所有人都在怀疑她,包括螢幕前的观众,这场审判是一开始就被带入,或许连自己也无意识。
女主是一个很有力量的人,不断出版自己的作品,独立且理直气壮,因为她强势所以遭到了攻击,因为语言、肤色或其他原因,她成为了那个在法庭上不被相信的人,这是一场不平等的审判。
说通俗点,就是大家不习惯看到如此强大的女性出现。
女主在电影里被窥视和审判,现实中,女导演一样难以逃脱。
陈铭作为主持人,却尝试窥探导演的私人生活,因为导演想在电影里探讨婚姻的隐痛,就认为这是导演真实生活的投射。
这段和电影中检察官拿着女主的小说控诉她的情节,简直是一模一样。
因为检察官在小说里看到了角色想要谋杀自己的丈夫,甚至想好了如何处理尸体,就认为女主现实一定有这样的想法,把她的作品当成审判的一部分。
更幽默的是,当翻译开始记录导演说话时,陈铭对着翻译说了一句:" 加油!"
这真的是史上最简短的笑话了,听了想抓狂,其中的意味感觉是懂得都懂。
在此献上缴蕊老师的履历:
面对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两位在他人看来是高学识的男性,也如此不可避免地显露出自己的爹味,或许他们在各自的领網域上很有成就或是有自己专属的语言体系让人信服,但很显然,并不全然适合性别议题。
假如让特里耶和戴锦华单独对话,相信会比现在更有意义。
在北大映后谈的第二天,有举行另一场讨论,是导演特里耶与杨荔钠、齐溪的对谈,探讨 " 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多的女性主义电影 ",全程看下来非常令人舒服,但与此同时,这场讨论的热度并没有太高。
其中她们有提到一点是,怎么看待当下的女性浪潮,怎么看待被贴上的女性主义标签,特里耶说自己会接受这样的标签,但更重要的是,大家应该超越这个标签。
在性别议题上,主流的传统的认知很难被彻底颠覆,尽管女性就自身的困境不断在发声,但事实上她们声音还是不可避免地被淹没,甚至是被消解。
就像杨荔钠提到的,即便摄影机掌握在女性手中,也未必拥有真正的话语权。
" 我觉得昨天晚上那个男教授,他肯定有拿麦克风的话语权,所以出现了那样的争议场面。我这样说没事吧?如果摄影机真的掌握在我们手里,我们就真的有话语权了吗?也不一定。"
这次的争议也让大家更深刻的意识到,Ken 代表的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尤其是那些懂得巧言令色的 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