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下一个PD-1药物,为什么不是CAR-T?,欢迎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医曜(ID:yiyao-jinduan006),作者:林药师,原文标题:《为什么是 ADC,而不是 CAR-T?》,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尽管如今的 PD-1 药物陷入极致内卷,但我们确实无法否认 PD-1 药物的产业价值,我国第一次创新药投资热潮正源于此。
在去年发布的《中国创新药投资地图 2022:寻找下一个 PD-1》一文中,我们曾提出CAR-T 疗法、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是当下中国创新药投资前景较为确定的三个方向,有机会接棒 PD-1 成为中国创新药投资的新方向。
仅一年之后,ADC 就凭借 MNC 的频繁引进,逐渐兑现了当初的预期。对比之下,曾被寄予厚望的 CAR-T 疗法则依然在行业中不温不火,这不禁让人遗憾。
究竟是何原因造成 CAR-T 疗法的沉沦?这一新型疗法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一、明星效应
创新药产业,需要明星效应。
新药研发存在极强的不确定性,而资本又是逐利的,在没有看到爆款药物之前,不会轻易进行大手笔研发投入。当初之所以 PD-1 会成为产业热点,其核心原因在于 O 药与 K 药的强势崛起。
就 " 明星效应 " 而言,ADC 药物几乎可以完爆 CAR-T 疗法。
" 大魔王 "DS-8201 是 ADC 药物最耀眼的明星,仅今年前三季度,它的销售额就达到 16.94 亿美元,且同比增速高达 138%,超越罗氏 T-DM1(T 药)几乎板上钉钉。
从疗效看,DS-8201 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为 25.1 个月,优于 T 药组的 7.2 个月;DS-8201 组患者总生存率同样以 94.1%,优于 T 药组的 85.9%。DS-8201 的出现,不仅重塑了整个 HER-2 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格局,而且也让 ADC 成为现阶段最火热的平台技术。
图:DS-8201 与 Yescarta 营收对比,来源:锦缎研究院
同样作为一项平台技术,CAR-T 疗法曾经的关注度是不输 ADC 的,但拳头产品近些年的表现却不尽人意。
以营收数据考量,吉利德的 Yescarta 是销售最好的 CAR-T 疗法,但今年前三季度却仅获得 11.3 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速降至 37.3%,呈现出明显的滞涨趋势;如果聚焦潜力层面,传奇生物的 Carvykti 疗法潜力最大,可却被 FDA 添加风险警告——在接受西达基奥仑赛治疗后,有患者发生了继发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和急性髓系白血病。
无论是 Yescarta 还是 Carvykti,都没有展现出如 " 大魔王 "DS-8201 一样的强势竞争力,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本对于明星疗法 CAR-T 的投资热情。
二、居高不下的成本
市场情绪因素之外,CAR-T 疗法自身也存在硬伤,那就是高达百万的售价。
截至目前,国内已经有四款 CAR-T 产品上市,分别是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注射液、驯鹿生物的伊基奥仑赛注射液和合源生物的纳基奥仑赛注射液,除驯鹿生物靶向 BCMA 外,其他三款产品均靶向 CD19。
短时间内市场中已经涌现出 4 款产品,按理说竞争应该趋于白热化,产品价格也会明显下降。但可惜的是,国内的第四款 CAR-T 疗法纳基奥仑赛注射液的售价依然高达 99.9 万元,仅比其他三款产品 120 万元级别的价格略有降低。
CAR-T 疗法售价居高不下的核心原因在于需要高度定制化。CAR-T 疗法需要从患者外周血内提取 T 细胞,然后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给 T 细胞安装一个能够追踪癌细胞的导航(CAR),再通过体外培养的方式进行扩增。在得到足够被 " 改装 " 的 T 细胞后,医生将这些 " 改装 " 后的 T 细胞重新注射回病人体内以达到消灭癌细胞的目的。
图:CAR-T 细胞疗法生产过程,来源:国盛证券
由于需要从患者体内提取 T 细胞之后才能开始体外加工,因此 CAR-T 治疗过程个体化、差异化特征显著,整个治疗周期约 1 个月左右。如此低的效率无疑增加了治疗成本,使得 CAT-R 疗法价格下降幅度有限。
在不久前的医保谈判中,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和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均进入了初审名单,但最终却并未进入医保目录,高价格依然是阻碍 CAR-T 疗法快速商业化的最大拦路虎。
CAR-T 疗法想要取得更大的市场规模,得到更多投资者认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降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固然可以小幅降低成本,但更关键的还是要研发 " 通用型 "CAR-T 新技术。
所谓 " 通用型 "CAR-T 是从健康志愿者血液中提取 T 细胞进行改装,并把主要增殖阶段转移到人体内。这样做规避了从患者体内定向提取 T 细胞的步骤,如果技术成熟,有望将 CAR-T 细胞的制备周期降至 2 天左右。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通用型 "CAR-T 会产生明显的免疫排斥,各家公司都在竭力研发,但却并未有显著进展,短期内很难有产品获批。
产业层面一片凄凉,资本整合全面开启。12 月 26 日阿斯利康宣布计划收购亘喜生物,而亘喜生物最吸睛的点正是双靶点 CAR-T 疗法和 " 通用型 "CAR-T 疗法的临床管线,这给 " 通用型 "CAR-T 研发前景注入了一道光。
百万天价,严重影响了 CAR-T 疗法的商业价值。从商业化角度考量,CAR-T 疗法想要走进大众视野,第一个需要解决的就是居高不下的成本问题。
二、适应症的广泛性
当 CAR-T 疗法还困于血液瘤时,ADC 药物已经完成 " 实体瘤 + 血液瘤 " 的通关。
目前上市的 CAR-T 疗法仅靶向 BCMA、CD19 两个靶点,全部聚焦于血液瘤适应症。尽管各家公司也在尝试将 CAR-T 疗法应用于实体瘤,进度却较为缓慢。
反观 ADC 药物,全球已经有 15 款产品上市,靶点涉及 HER2、CD30、Ncetin-4、Trop2、CD19、BCMA、CD22、TF、CD33、EGFR、FR α。这还仅是 ADC 药物研发的冰山一角,大批新兴潜力靶点,甚至双靶点 ADC 药物也开始进入临床。
图:全球上市 ADC 药物一览,来源:开源证券
血液瘤领網域竞争激烈,单抗药物、双抗药物、ADC 药物、BTK 抑制剂、CAR-T 疗法同场厮杀,而 CAR-T 疗法还并不是一线疗法,市场空间本就十分有限。
与之相比,ADC 药物不仅能够应用于血液瘤,而且在很多实体瘤领網域也有极强竞争力。作为一项平台技术,广泛性的适应症布局意味着更高的容错率,创新药企投资 ADC 的收益概率明显比投资 CAR-T 疗法更高。
伴随着国内 ADC 药物的集中 license-out,ADC 接棒 PD-1 成为下一个核心平台技术已经几成事实。针对曾被寄予厚望的 CAR-T 疗法而言,高成本、窄适应症都是限制其商业化想象空间的巨大硬伤,再加上明星药物被 FDA 添加风险警告,更是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
不过,阿斯利康对于国内 CAR-T 新贵亘喜生物的收购却显示出另一重深意。在 CAR-T 技术最黑暗的时候,阿斯利康仅用 10 亿美元就拿下了亘喜生物,这几乎仅相当于百利天恒 ADC 的首付款。
从这个角度分析,MNC 对于 CAR-T 技术还是心存执念,现阶段的 CAR-T 疗法显然价值有限,但这却并不影响它的潜力上限,如果 CAR-T 疗法可以突破成本与适应症两大屏障,那么其依然是一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平台技术。
下一代 CAR-T 疗法的赢家,或许就在于谁先攻破 " 通用型 "CAR-T 的技术难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医曜(ID:yiyao-jinduan006),作者:林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