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分手”本田后启动独立扭亏计划 日产汽车将全球裁员和减产,欢迎阅读。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晓林 2 月 14 日,日产汽车宣布,正在全力实施多项扭亏举措,目标是到 2026 年削减约 4000 亿日元(约合 190 亿元人民币)的成本。日产汽车方面称,在 2 月 13 日与本田签署终止业务整合意向的谅解备忘录的同时,已经公布了此项扭亏计划的具体细节,并明确了 2026 财年的目标和关键举措。
2 月 13 日,日产汽车公布 2024 财年第三季度(2024 年 9 月至 12 月)业绩,并宣布下调 2024 财年(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3 月)全年展望,预计将录得 800 亿日元净亏损。
终止与本田的合并后,日产决定启动独立扭亏计划,该计划涉及产能削减、全球工厂整合、优化设计研发流程、提升供应链效率、推出新能源车型、精简组织架构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日产旨在通过内部效率提升和外部合作应对电动化转型的挑战。
根据日产的计划,将在未来两年内实现四项目标:2026 年通过多项措施实现降本约 4000 亿日元;调整公司成本结构,满足年销 350 万辆的要求;到 2026 财年,将汽车业务收支平衡点降至 250 万辆;重新审视战略,积极探索新合作伙伴关系。
不同于丰田开展技术合作和本田坚持技术自研的路径,作为日本第二大车企,日产正在探索转型的 " 第三条路线 "。这是一场高风险的转型,转型效果将直接决定日产能否继续在中国等关键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两年降本 4000 亿日元
日产汽车急于找到避免企业破产的对策。在 2024 年第二财季亏损 93 亿日元的基础上,日产 2024 年第三财季的净亏损达到了 141 亿日元。日产汽车上一次年度亏损是 2020 财年,因疫情冲击,当年净亏 4486 亿日元。
日本冈山证券(Okasan Securities)分析认为,如果日产与本田推进合并计划,将有助于日产在 2025 财年盈利,但如果独立重组则将很难扭亏。
不过,日产汽车仍执意进行独立转型。日产汽车 2 月 13 日披露的转型计划聚焦成本结构优化,以扭亏为首要目标。这一计划将从降低成本、增加营收、精简组织、资产重组、寻求新合作等六个方面展开。其中 4000 亿日元的成本缩减,将通过固定成本削减 3000 亿日元和变动成本削减 1000 亿日元两方面的举措来实现。
在固定成本消减方面,日产汽车将在全球范围进行大规模的裁员和减产。根据计划,日产将在全球削减 2500 名营销岗位的间接员工和 6500 名整车和动力总成工厂员工,同时将重组制造工厂,计划到 2026 财年将全球产能削减 20%。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减产举措影响日产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以产能为例,日产汽车的产能削减目标是:到 2026 财年将全球产能从目前的 500 万辆削减至 400 万辆,工厂利用率将从 2024 财年的 70% 提高至 2026 财年的 85%。这一计划已经率先在中国实施,实现了将中国产能从 150 万辆减至 100 万辆,正在采取举措将中国以外工厂产能从 350 万辆削减至 300 万辆。
此外,日产汽车计划通过提升研发效率来削减约 300 亿日元的成本。凭借 " 家族式车型研发 " 理念,将缩短产品上市周期并降低研发成本。按计划,采用该流程的首款车型预计将于 2026 财年上市。
在变动成本削减方面,日产汽车将主要通过降低设计成本来实现。具体而言,将简化设计、降低零件复杂度、供应链效率提升。" 简化 " 理念将涵盖其六大全球主要产品。
通过优化成本结构,日产希望 2026 财年的汽车业务收支平衡点将从 310 万辆降至 250 万辆,从而使营业利润率稳定在 4%。
除了 " 节流 ",日产汽车还将 " 开源 "。日产宣布将实施新车型发布、市场扩张以及多项战略举措的 " 组合拳 "。产品方面,将提供一系列搭载差异化技术的产品。未来两年,日产将推出全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并对微型车和大尺寸厢式车型进行改进;同时还将扩大旗下零排放电动汽车阵容,推出新款日产聆风(LEAF)、全新紧凑型电动车型以及一款针对中国市场的全新新能源汽车。
" 日产汽车未来的盈利能力还将取决于技术创新,研发重点将更多地放到智能汽车上。拟于 2026 财年推出的车型将采用独特的智能座舱和驾驶辅助功能 "。日产汽车在扭亏计划中表示,未来几年,日产汽车的目标是普及 " 门到门 " 自动驾驶,在日本提供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计划于 2027 财年实现商业化。
为了加快决策速度,日产汽车的高级管理层将采用单层、不设立执行官的新架构,高层管理职位将减少 20%,并在精简、没有限制的企业内为下一代高管创造晋升机会。同时,将打造一个更精益的全球总部,赋能各区網域市场以提升运营效率。新架构意味着日产汽车希望从内部革新,通过打破日系车企长期以来森严的等级结构来提升管理效率。
此外,日产汽车将重视 " 业务、投资重组与资产优化 ",其表示,将确定主要目标市场,同时还将优化旗下核心产品、平台以及动力系统,确定优先次序并优化投资。
同时," 探索新的合作伙伴关系 " 是日产实现 2026 年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日产汽车将加快推进与日产 - 雷诺 - 日产联盟内部伙伴以及 Honda 等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项目。据悉,日产与本田的合作将仅限于局部领網域(如电池采购、自动驾驶),避免全面整合的风险。在与本田的合作计划终止后,日产表示仍将继续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和合作机会。
日产汽车表示,已经开始实施上述举措,并计划在一个月内公布进一步的进展。
日产的 " 生死时速 "
日产汽车的经营已走到决定生死的关键时刻。日产与本田曾于 2024 年 12 月 23 日签署谅解备忘录,探讨业务整合的可能性。仅仅过去了不足两个月,日产和本田的这场整合便宣告 " 流产 "。而在与本田的合并计划中止后,日产即同步启动一揽子独立扭亏重整计划。
在 2 月 13 日的声明中,日产称与本田对多种业务整合架构方案进行了评估。本田提议改变架构,从计划成立的联合控股公司,即由 Honda 任命多数董事及首席执行官,改为以 Honda 为母公司、日产汽车通过股份交换成为子公司的架构。最终双方未能达成统一,决定 " 在市场环境日益变化的电驱化时代,为了优先考虑决策速度和管理措施的执行,停止讨论并终止谅解备忘录。"
显然,日产与本田无法调和横亘在双方之间的诸多障碍,包括战略分歧、控制权矛盾及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本田相比,日产更需要这场整合,但作为日产 - 雷诺 - 三菱联盟的一员,日产须平衡联盟内部利益,而本田提出的母子公司架构,并不符合日产 - 雷诺 - 三菱联盟的利益。
虽然独立转型计划快速启动,但日产的时间是否够用仍很难说。从产品和市场层面来看,日产目前的产品仍过度依赖燃油车,电动车占比不足 5%。2024 年,日产在美国和中国两大市场的业绩都不乐观,尤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连年下降,2024 年其在华销量为 69.66 万辆,同比下滑 12.23%。
在技术上,日产依赖雷诺 - 日产 - 三菱联盟技术(如雷诺 CMF-EV 平台)和自主研发,但联盟内的技术共享缓慢,未形成电动化合力。在雷诺计划分拆电动车业务的情况下,日产需强化自身竞争力以平衡在联盟内的话语权。此次扭亏计划中提及的第三代 e-POWER 的改进,就是日产凸显其技术自主路线的表现。
日产的转型需要按照远高于日系既往效率的节奏去落地执行。从全球汽车电动化发展的視窗期来看,2026 年前能否推出新车型将决定日产能否在欧美市场收复失地。在中国市场,日产面临的挑战更大,在产能削减至 100 万辆后,若未能推出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其份额或将进一步流失。
与其他合资品牌一样,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面临着品牌溢价能力下滑、在电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上缺乏竞争力的风险。2025 年日产将推出专为中国设计的纯电车型,并更新第三代 e-POWER 混动技术适配中国市场消费趋势。
有分析认为,日产的纯电车型可能依托在华合资伙伴东风汽车的平台,同时,在渠道和政策资源上也有望加强与东风汽车的合作。同时,与本田在氢能、智能化领網域的合作,以及与雷诺共享固态电池技术,将为日产提供转型的捷径,但还需要考虑如何满足中国供应链本土化的要求。
从当下来看,日产汽车的独立扭亏计划能否成功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包括能否在成本削减中维持技术创新的持续性、能否在联盟框架下争取更多资源,以及能否在中国等关键市场推出差异化产品等。此外,裁员与产能削减所可能引发的劳资矛盾和供应链动荡,都将是日产需要在全球市场上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