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小米汽车:尊重“米粉”还是尊重市场?,欢迎阅读。
从现有的信息看,在技术发布会后的两个多月里,小米汽车主要在做三件事:制定成本定价体系、铺建销售渠道和服务体系,以及产能爬坡。第一件事困难重重,第二件事相对轻车熟路,第三件事则是全新考验。
没有哪款新车的定价像小米 SU7 一样受到如此多的关注。这是因为,技术发布会上的信息已经让小米 SU7 成为 " 矛盾综合体 ":极致性价比的传统优势和高端梦想车的定位、" 米粉 " 的消费能力和小米汽车的愿景,将如何统一?
" 米粉 " 经济是小米发展的基石," 和用户交朋友,做用户心中最酷的公司 " 是小米的愿景。但小米 SU7 的亮相,改变了这一逻辑。
小米汽车可能注定要让现有的 " 米粉 " 失望了。今年 1 月 10 日,小米汽车在官微上发布了雷军对网友 " 小米汽车 100 问 " 的回答,彼时雷军明确表示,小米汽车还没有最终定价,但 " 不会是 9.9 万,不会是 14.9 万,不会是 19.9 万 ",并再次强调贵有贵的有理由,有信心 " 在 50 万以内没有对手 "。
不过,宣称 " 小米从小卷到大,从来没怕过 " 的雷军可能想不到,仅一个多月后,汽车业就迎来了疯狂的价格战,一天之内九个品牌宣布降价,比亚迪甚至打出了 " 电比油低(电动车价格比燃油车价格低)" 的口号。这样的市场局面,让等待上市小米 SU7 不断 " 躺枪 ",并成为国内汽车史上首个还没发布就一直被其他玩家 " 围堵 " 的产品。
不可否认,在小米汽车的定价考量中,车市价格战的影响难以忽略。不过,作为一款正常的商品,小米 SU7 的定价,最终取决于它要站在哪里,取决于小米为其設定的商品投资收益周期。
可以看到,雷军选择的是难度最大的 " 高举高打 " 的定价策略。小米 SU7 定位 "C 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 "。在技术发布会上,雷军公开将 SU7 对标保时捷 Taycan Turbo、特斯拉 Model S,业界也对 SU7 冠以 " 米时捷 " 的别称。
根据工信部的公示信息,小米 SU7 有三个版本,分别是标准版、MAX 版、Pro 版。雷军透露,小米 SU7 起步就是标准版,不会为了降低起售价而推出 " 乞丐版 " 车型,并且 " 标配厚道完善,选配丰俭由人 "。此外,在未来数年里,小米汽车也没有增程车型。
在研发成本上,小米汽车宣布已投入超过 100 亿研发费用,其中大部分花在了智能驾驶上。雷军在 "100 问 " 中透露,小米从一开始就决定智能驾驶全栈自研,第一期总投资 33 亿,目前已追加到 47 亿。此外,在大压铸、电机等技术上的硬體投入同样巨大。
无论从成本投入、产品定位,还是创业初衷来看,小米 SU7 与价格战最激烈的 10 万元左右以及 10 万— 15 万元的车型不在一个区间。而之所以外界对小米汽车有价格预期的偏差,源于对现有 " 米粉 " 群体的固有认知,认为小米汽车的目标閱聽人必然要围绕着现有小米手机的用户展开。
雷军曾表态,小米汽车是 " 押上人生全部声誉 " 而为之奋斗的目标,其初衷不是仅成为现有 " 米粉 " 的下一个消费品,而是想要开拓更多的新群体。据悉,过去两个多月中,各地的小米汽车车友会已经在快速组队。小米汽车首批用户画像的含金量,将决定这款车的定位是否立得住。
不能回避的是,当前市场上 20 万元以上的主力新能源车型,都已经深度参与价格战,被外界定位为小米汽车主要竞争品牌的小鹏、特斯拉,以及华为智界,都在下切至更低的价格段。这些竞品品牌新车型的定价,成为市场对小米 SU7 价格评估的直接参照。
千亿现金够支撑多久
在汽车行业,造车初期企业普遍面临亏损,小米也不例外。目前只有比亚迪、理想汽车实现了年度盈利,其他车企就算单车有毛利,整体利润仍然为负。
小米汽车势必绕不开投入初期资金压力巨大的行业规律。日前,国资委宣布对三家汽车央企(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长安汽车)的新能源绩效进行单独考核,即考虑到了现阶段央企新能源业务难以盈利的现实。
车企破解盈利的首选是品牌走高端,但这并非坦途。发展高端电动车,在汽车行业中有很多前车之鉴。春节后,成立六年的高合宣布停产,成为高端电动车品牌在当下市场竞争中艰难发展的一个写照。
新入市的小米汽车,靠初始的百亿元投资,能支撑多久?对此,雷军曾宣称,公司现金储备超过千亿,小米亏得起。不过,按照雷军对外传递的信息,投资最大的用途是托举小米 SU7" 高举高打 " 策略的顺利达成。另外,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小米主打的是 " 人 - 车 - 家 " 生态链视角下的模式,这意味着小米汽车的定价和盈利模式可能较为复杂。
造车,是重资产投入的产业," 烧钱 " 速率将决定企业的发展健康程度。当前,华为已经将扭亏放在了汽车业务的第一要务,苹果也在确定无法获得预期的投资回报率后,毅然放弃了电动车计划。以蔚来两年前新标定的 400 亿造车门槛来看,小米的千亿现金并不足以让其 " 高枕无忧 "。
以小米手机养小米汽车,这将是小米汽车在投入初期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小米集团 2023 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在经历六个季度后,单季收入首次实现同比增长,经调整后的净利润达人民币 60 亿元,同比增长 182.9%。集团毛利率再创历史新高,达 22.7%。不过,距离 2021 年 193 亿元的净利润水平,仍有相当大的恢复难度。
更重要的是,小米智能手机业务的收入连续 7 个季度出现同比下滑。与此同时,小米自研芯片和造车的支出巨大,仅 2023 年第三季度的研发支出就达到 50 亿,相当于小米 2023 年上半年的净利润总和。
对于长期走在 " 轻资产 " 道路上的小米来说,汽车制造业的重资产投入模式,将左右整个小米集团未来的运营状态。正因如此,小米 SU7 的高端定能否立得住、能否打入高净值人群,对小米汽车的开局成败至关重要。
危机还是生机
从汽车行业最新动态来看,苹果宣布停止电动车计划,奔驰宣布延后其电动车发展目标,这些现象似乎说明,小米汽车已错过了电动车发展最好的时机。
细究企业层面的原因,奔驰在电动化发展方面的犹豫,是因为其在高端电动车市场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速度。苹果不造电动车,则有更多的原因,其认为人工智能才是未来。
不过,其他玩家的退出,也许正是小米的机会。按照雷军所说,小米 SU7 最大的卖点是 " 具备科技大厂智能座舱的生态壁垒 "。雷军透露,去年的技术发布会只是介绍了最核心的五项技术,还有大量技术产品内容没有展开,将会在 SU7 发布会上详细披露。此外,小米没有计划和第三方车企合作推出类似的 " 智选车 "。
关于智能驾驶,小米汽车的目标是在 2024 年年底进入行业第一梯队。在 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数量上追齐行业第一梯队。目前车企在 NOA 领網域的竞争愈演愈烈,而上市当年就进入第一梯队的目标,显然是雷军在笃定小米 SU7 必将是爆款的前提下设定的。
产品智能化的水准,决定小米 SU7 能否走稳第一步。同样起决定作用的还有交付效率。雷军在技术发布会后表示,小米汽车的首要任务,是把小米 SU7 的产销链做好。春节后,大批媒体前往小米汽车北京基地进行打探,皆拍到其厂区停满 SU7 的照片。
雷军在 3 月 15 日的微博中再度强调,要求团队做到 " 发布即交付,交付即上量 "。雷军希望以 " 无交付等待期 " 这一 " 比较优势 " 来快速扩大用户覆盖度。
目前,小米汽车并未公布其产能情况。业界曾有消息称,小米汽车工厂分两期建设,2025 年完工,总年产能为 15 万辆。一期已在 2023 年竣工。今年 2 月底,一份相关部门对小米汽车的调研檔案在网上流传,据檔案披露,小米汽车 4 月交付,预计上市后一季度整车产量约 2000 辆,产值 4 亿元。对此消息,小米官方快速进行了辟谣。
销售服务和营销将是决定小米汽车能否走稳的第二步。业界观点认为,营销是小米的长项,也是小米汽车给汽车同行传递的压力之一。据悉,小米汽车已经与 14 家销服合作商签约,新零售模式从规划阶段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最近还列出了 59 家门店的名单。
从门店名单可以看出,小米汽车的渠道主要分为旗舰中心、销售服务中心、体验店和交付中心三类。在首批 29 个城市中,有 17 个城市目前只开设了交付中心。雷军表示,已经在筹备第二批开设服务网点的城市。
不难看出,小米汽车的一切准备都是以小米 SU7 上市即爆款为前提做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小米汽车不仅押上了雷军个人的全部声誉,还押上了小米集团的未来。不过,成功和失败的机率是对等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准备 SU7 的上市工作,小米汽车还在电动车产业链上不断投资,以打造电动车产业链。3 月 8 日,北汽蓝谷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拟与关联方共同出资设立平台公司,该平台公司将作为管理与投资主体,与宁德时代、京能科技及小米汽车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 " 北京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合资公司成立后,将在北京投资建设电芯智能制造工厂。
小米汽车官方信息显示,过去十年,小米已经在智能汽车产业链上投资超过了 100 家相关的公司。SU7 上市在即,小米汽车已经没有退路。当下汽车业 " 最坏的年代 " 和 " 最好的年代 " 的特质,将等待着小米去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