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苹果不造车,雷军们比库克还着急,欢迎阅读。
苹果放弃造车的消息,相信国内许多人最先是通过雷军微博知道的。
2 月 28 日,雷军在微博上转发了这一消息,并称 " 看到这个新闻,非常震惊!"
图 / 视频截图
随后,国内的一众造车新势力掌舵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比如,理想汽车 CEO 李想表示,苹果放弃造车,选择聚焦人工智能是绝对正确的战略选择,时间点也合适;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则表示 " 没想到 "。
苹果都不做了 汽车还是个好的赛道吗?
可以理解雷军们的震惊。确实是没想到,就在国内科技厂商都认为新能源汽车毫无疑问是当下最具有确定性的赛道时,曾经的科技圈 " 带头大哥 " 苹果却不玩了。
因为按照过去中国科技企业的叙事逻辑,一般节奏是海外起风、国内跟进做应用创新,从搜索时代开始就已经如此,到由特斯拉引领的新能源汽车浪潮同样如此,正在进行的 AI 革命还是如此。
现在,小米汽车还没上市呢,苹果就突然说它不玩了,这显然首先打破的就是以往 " 大嘴们 " 讲故事的逻辑;可能接下来中国造车新势力在拉投资和冲击上市时,就会面临一个拷问——苹果都不做了,你确定这还是一个好的赛道吗?
这也就导致了看到苹果不造车的消息时,雷军们看起来比苹果掌舵者库克本人还要着急。因为这意味着,这个行业未来的航道可能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深陷其中的企业们,可能未必有如同苹果这样,投入 10 年之后依然能够毅然决然抽身的能力。
不过,当下确实是一个关键性的时刻。
即便庞然大物如同苹果公司,如今也再一次站在了生死抉择的十字路口。而如何选择,意味着公司和公司在接下来几年中差距将不断加大,二者之间的鸿沟也将进一步拉深。
苹果和库克早已不再是硅谷的带头大哥
话说回来,如今的库克才不会在乎雷军怎么想的,因为他早已经是自顾不暇——苹果被质疑缺乏创新能力已经很久了。
今年年初,苹果的全球市值之王位置就已经被微软重新超越,而这一次苹果的重磅新品 Vision Pro 发布后却很快遭遇退货潮和口碑塌房,只不过再一次说明一个事实:苹果和库克早已经不再是硅谷的带头大哥,现在那个位置上,坐着的是 OpenAI 的山姆 · 奥特曼。
苹果的造车计划自 2014 年始。这一造车项目被称为 "Titan(泰坦)计划 ",10 年时间里,苹果组建了一支拥有硅谷和汽车产业基因的核心团队。在最为鼎盛的时期,研发人员就超过 5000 名。据外媒报道,截至 2019 年末,苹果仅从特斯拉挖走的人才就超过 300 人。
此前有传闻称,苹果原计划在 2026 年推出首款电动车,自动驾驶级为 L4 级(高度自动驾驶),不过受制于各种因素影响,最后选择下调至 L2+ 级(部分自动驾驶),且发布时间也延后至 2028 年。
这个细节还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便是苹果,预计自己要到 2028 年才能达到 L4 级水平。由此我们也可见,那些叫喊着要实现 L4 级驾驶的新势力跟随者们还离着十万八千里呢。
不过后来,由于苹果在造车路线和方向上反复摇摆,也迟迟没有合作对象和形式落地,导致参与 Titan 计划的高管大量出走。万亿级美元投资最终化为泡影。
到今天,这一计划确实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充满了悲剧色彩。
百年前," 泰坦尼克号 " 豪华邮轮撞上了冰山;2023 年,那艘想要去看 " 泰坦尼克号 " 遗骸的名为 "Titan" 的观光潜艇也莫名沉没。如今,苹果的这一名为 " 泰坦 " 的计划,也最终折戟搁浅。
创业和创新九死一生,有时候确实需要冒险精神和运气使然。只是,幸运女神似乎很少站在库克这一边。
苹果的困境并非今日始
造不造车,其实对苹果来说都没有什么太大差别。因为从战略的角度审视,苹果早已经不再是创新引领者,而是被动的跟随者了。
苹果的困境并非今日始。早在乔布斯去世之后,对苹果产品的质疑就从未休止。当创新的符号过早地失去了它的精神教父,苹果走向诺基亚似乎已经是大概率事件。当 iPhone16 的模型机遭遇全网群嘲的时候,乔布斯当年的创新红利最终已经是消耗殆尽了。
李想说苹果现在进入 AI 的时机不错,我个人认为是过于乐观了。
也不过是十几年时间,手机江湖哪里还有诺基亚的身影呢?AI 的逻辑大概率也是类似的,就连做搜索出身、拥有极强技术优势的谷歌的 Gemini 在 ChatGPT 面前都要暂避锋芒,更不要提 Sora 了。世界留给老二的位置都不算多了,更何况押错技术路线、现在才重新开始的苹果呢?
当 Siri 成为苹果的边缘业务、如纳德拉(微软现任 CEO)所言 " 笨得像块石头 " 开始,苹果的衰落就已经是注定的了。
所以,也不能苛责雷军们,毕竟就连曾经的榜一大哥苹果如今都进退维谷,至于本身就还有相当距离的中国科技厂商们,除了震惊和吃瓜,能做的事情也并不算多了。
但相信身处其间的人们,内心依然会隐隐感觉到恐慌和焦虑。开年以来大洋彼岸的硅谷连续出现令人震惊的消息,世界到底正在发生什么?
特别是当震动的波纹来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多年前,林毅夫、张维迎两位国内知名学者还曾经为这一产业政策出现过观点交锋,后来的日子里市场的蓬勃发展似乎验证了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但正当我们曾经以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帮助我们实现了工业革命以来的伟大弯道超车时,我们却猛然发现,当我们砸下重金自嗨投入其中时,人家甚至都已经不在这个车道上了。
事到如今,其实雷军的态度也是对的。现在真的是时候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事情了,如果继续沉浸在遥遥领先不可复制的神话里,对于中国产业发展来说,恐怕并没有多少好处。
文章来源:冰川思享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