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社会经验:快快评丨研学游成“收割游”,说好的快乐修行呢,欢迎阅读。
暑期来临,研学游刷爆朋友圈,成为许多孩子的假期标配。从低至 100 多元的一日研学,高到近 9 万元的国外插班研学 …… 价格、品种五花八门。
不少家长发现,一些高收费换来了的仅是 " 只旅不学 "" 游而不学 " ——去了不少地方,倒是没学到什么。甚至,还有人遭遇了讲解人员良莠不齐、孩子安全无法保障等问题。这些 拉垮的体验,也让部分家长直言:" 与其报名研学,不如自己带孩子玩一圈。"
研学,顾名思义,主打一个研究和学习,强调学习感、体验感。如果 " 游而不学 ",显然与普通旅游无异,面对鱼龙混杂的研学游,家长应该来点 " 冷思考 "。
拉垮的 " 研学机构 " 有一些共同点:在产品的行程設定上,看似内容满满,实则是 " 走马观花 " 式暴走," 走过场式 " 给孩子上几堂课,在景点打几次卡,就敷衍结束了;在从业资质上,他们有的是普通旅行团 " 再包装 ",从业人员也没有相关教育资质认证;在经营模式上,他们有的将项目外包给不同旅行社,层层分包,价格設定难统一,教学质量也缺乏监督与管理。
古人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强调了在行中去悟,在实践中去学。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积极倡导 " 知行合一 ",他认为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家长送孩子参加研学游的初衷本是好的,但也要擦亮眼,避免跳入非正规研学机构的 " 坑 "。
面对朋友圈刷屏的研学游,家长们不妨调整好良好心态,不盲目跟风,不自我内卷,也不过度焦虑。根据孩子个体的特性,找到孩子暑假时间安排的 " 最优解 "。针对市场上良莠不齐的研学游,相关部门也要 " 乘风亮剑 ",加强对行业和研学机构的监管和管理,保障学员的安全和权益。
用脚步去丈量世界,用眼睛去记录风景," 行走中的课堂 " 本是一场快乐的修行。别让 " 收割 " 家长的研学游,煞了风景,坏了心情。
现代快报 + 评论员 灵灵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