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车市价格战,还要打多久?,欢迎阅读。
2023 年的车市价格战,从年头打到了年尾,几乎所有车企无一置身事外。一时间,降价促销取代需求增长,成为推动汽车消费的主要动力。那么,这场价格战因何而起、落于何处?背后的原因的是什么,终局又在哪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价格战。
2023 年初,当很多车企还在盘算国家补贴彻底退出后该涨多少钱,特斯拉和比亚迪两家仅有能挣钱的新能源车企,毫无征兆地发起了价格战。当这种粗暴的价格战引发众多车企价格踩踏时,消费观望情绪也因此空前加重,第一季度的车市出现了整体低迷。
但很快,各种地方消费刺激政策接踵而来,汽车厂商也随即开启限时优惠,各种服务权益打包赠送,加上这一时期上市的新车普遍采用激进的定价策略,第二季度的市场开始回暖,销量也被逐步拉动。
到了下半年,降价优惠早已成为更多品牌的常态,车市也出现了鲜有的 " 淡季不淡、旺季不旺 ",没有厂商再会刻意挑日子,抓住当下的销量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整个 2023 年下半年,车市销量保持了高度的平稳。
但是,到了年末,经销商的库存压力依然很大。
2023 年前 11 个月,排名前五的合资品牌,除了大众之外,厂家批售与经销商终端上险的差值占比,全部大幅高于 2022 年水平。此时,多地政府又推出了购车补贴政策,厂商也加大优惠进行销量冲刺。
一轮年末降价冲量后,中国汽车经销商的库存预警系数,虽然还在荣枯线以上,但已经降到了全年的最低值。完成销量任务,拿到年终厂家返利,是很多经销商保住盈利的唯一方式。而整个汽车制造业,2023 年 1-11 月利润总额仅同比增长 2.9%,利润率为 4.95%,低于 2022 年的 5.73%。
之所以价格战迟迟没有任何熄火的迹象,背后有五大原因。
第一,头部车企开始盈利后,对市场占有率有更大的野心。降价,不一定能提升自己的销量,但大概率会让对手很难卖。
第二,目前汽车行业产能过剩而需求不足,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价格战不可避免。
第三,新车高度同质化,功能、配置、产品力拉不开差距,那就只能进入价格拼杀中。
第四,原材料价格开始回落,为价格战提供了成本空间。
第五,新能源汽车逐步电子产品化,产品周期缩短、迭代速度加快,意味着价格也难再稳定。
而到了 2024 年,新车销量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增长,即便是此前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消费 " 三驾马车 " 出租网约车、部門采购、私人购买,也都存在客观的增长压力。
首先,出租网约车市场规模接近饱和。纯电动新车销量中注册为营业车辆的占比,从 2023 年三季度开始,就已经从 20% 的高位下滑,到 11 月跌至只剩 11%。
其次,部門采购新能源的需求,在上一轮采购高峰期过去后,下一轮需求也在逐步放缓。
最后,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中,中低线级城市销量占比逐步提升,销量规模更大的限购城市,新能源增速已经明显放缓。
如果说 2023 年的价格战,主要是新能源通过油电同价和燃油车抢份额。那么到了 2024 年,当新能源汽车自身也开始步入存量时代后,新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战争也会开始。
所以,2024 年,燃油车一定还会利用自身的产能优势和固定资产摊薄效应殊死一搏,而新能源汽车尽管盈利情况不乐观,但为了活下去也会积极应战,整个市场会陷入无差别的大混战。
这样的背景下,价格战一定会成为今后一两年的常态。只要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此消彼长还没有走向平稳,只要新兴企业还在吞噬传统企业的份额,价格战就不会停,价格战就是一场持久战。
而当价格战达到这样的程度,传统的营销手段其实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成本效率的高低、现金流的充裕程度,已经成为决定车企生死的关键要素。
因为价格战的本质,就是中国汽车市场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淘汰赛。
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对汽车行业的变革式发展满怀憧憬,欢迎大家到 B 站关注《童济仁汽车情报所》,我们会在每周五与探讨一个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话题。大家有任何意见与建议,也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
入驻媒体平台
商务联系人:Maggie
Tel:135-6413-6455
E-Mail:[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