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洪樸總裁陶青:基于AIGC的制造業知識管理,歡迎閲讀。
5 月 23 日,36 氪舉辦「颠覆 · AIGC」產業發展峰會。本次峰會匯聚產業力量,共同探讨企業、行業在面臨變革時的應對策略,分享思考,探索和發現產業中最具潛力的企業與最具價值的技術,在激蕩的環境中探尋前行的方向。
大會上,洪樸總裁陶青發表了題為《基于 AIGC 的制造業知識管理》的主題演講。基于洪樸利用 AI 大模型賦能制造業企業的三個具體案例,陶青分享了 AIGC 為制造業創造價值的三種途徑:一是,基于 AIGC,制造企業可以全面繼承在行業内長期積累的知識,将行業 know-how 快速轉化成企業自身能力;二是,制造企業可以對分散在各個系統、文檔、數據庫、流程制度中的、各個專業領網域的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和理解,突破人工經驗局限,形成新能力;三是,制造企業可以将有價值的數據、經驗留存在企業内部,而不是 " 随人而動 ",可以提升對知識的保護力度。
制造業場景繁多,不同行業又涉及不同細分場景。陶青指出,洪樸過去的做法是針對性解決不同場景、行業分别面臨的智能數據分析問題,但在 AI 大模型出現後,正在探索如何基于新的技術糅合多場景數據,實現制造企業的全局知識管理。
以下為陶青演講實錄(經 36 氪整理編輯):
大家好!
站在時代面前我們會有非常多的機會,接下來我分享一下我們的觀點和故事,我是陶青,來自洪樸,我們致力于讓 AI 惠及中國制造。
我不是做技術出身,我從行業起步,在半導體從業了 10 餘年,接下來我将分享三個故事,與大家一起探讨 AIGC 技術能為制造業帶來什麼價值。
第一個故事,我想稱之為 " 後發優勢 " 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關于半導體行業中的一類常見設備,其國產化的時間已經不短了。客户告訴我們這類設備國產化後故障率相對較高,控制精度也不是很好。我們是做制造業數據分析服務的,設備控制和設備診斷是我們的主要場景,我們發現這可能是中國制造業設備國產化的一個重要話題。中國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國產化設備,特别是在高端制造,譬如半導體行業中,我們已經有了很多國產化的高端設備。但可能設備是國產的,控制參數是海外引進的,我們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完全掌握這些設備。這也是我們中國在制造業發展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那這樣的情況給我們客户帶來了什麼樣的具體問題呢?我們看到客户的設備工程師在一邊研究材料學的論文,一邊研究如何調試設備參數;他們缺乏此類設備的使用經驗,所以這些控制參數到底為什麼要這樣設定?這項參數為何是 30,而不是 50?那項參數為何是 35.5,而不是 35.4?這些經驗,我們本土工程師是不具備的;但這個設備卻有多達 854 個變量,復雜程度已經遠超人的能力,客户工程師不可能篩選出最優的變量組合。
于是我們從客户手裏拿到了這類型設備的各類數據,比如參數、指标、日志信息、生產過程中操作數據等,我們還拿到一些客户手上的海外同類型設備檔案資料。經過學習、分析和模型的适配後,我們為客户提供了一套參數優化系統,圖片上隐去了一些敏感推薦參數(圖 1),系統會分析客户每次生產的變化,原材料變化、生產環境變化、設備 PM 變化,對每一次變化都進行生產參數推薦。
圖 1:參數優化系統(IDA 智能數據分析系統) 企業供圖
從第一次拿到數據,到最後形成參數推薦,大約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根據每一次參數推薦我們都會做一次實驗,直到發現這樣一個變化(圖 2):藍色柱狀圖是經過優化之後明顯提升的生產數據,這個數據已經達到國外同類型設備的品質,我們對于數據的優化情況感到非常驚喜。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學到了第一個認知:基于 AIGC,制造企業可以将行業長期積累的知識,全面的繼承和學習,快速轉化成企業自身能力。這是我們認知到第一個點。
圖 2:優化前和優化後的產出分布圖 企業供圖
第二個故事,我稱之為 " 智能拐點 ",這也是我們的真實故事,關于我們的一個半導體客户。該客户的一個生產基地有 4 個工廠,幾百道生產工序,幾千台設備,幾十類產品,這意味着在中國,這個基地可能是該行業中最先進的。這個工廠的領導在和我們交流的過程中,向他們自己的工程師進行了提問:你們分析數據的時候,大概有多少數據量?工程師計算後表示,大約有幾百道工序,一個電性能參數可能會有十幾萬個控制變量,一個產品有幾十個電性能參數,數據量龐大。而且我們有幾十類產品,如果這幾十類產品同時生產,大約有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控制變量需要交叉控制和分析。領導提出了第二個問題:人工能做到嗎?工程師表示這是不可能的。他們只能去抓取一些關鍵的指标,做一些定性的分析,遠不能做到定量,并且只能是今天抓取數據,明天做好分析,後天再來看報告。這就是國内該行業最領先企業的現狀。
我説洪樸或許可以嘗試着來解決這個問題,于是我們基于 AIGC 技術給這個企業提供了 IDA 系統(智能數據分析系統),結論非常明确:數據分析效率提升 11 倍,發現生產線問題或者故障的周期縮短了 95%。各位看到這個表現會覺得其實還行,這也是大數據時代的常規表現。這個故事名字大家還記得嗎?我稱之為 " 智能拐點 ",拐點在什麼時候出現呢?
圖 3:MH 參數對產品電性能表現的影響 企業供圖
有一次和這個領導開會,我們分享了一個發現,如圖 3 所示,不難看出有一項參數對于某款產品的最終性能有直接負面影響,這位領導問了一個負責人:這個説法準确嗎?這個負責人説:這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我們不知道有這樣一項影響因素。于是我們做了幾次實驗,證實這個影響确實存在。
這個領導又問技術負責人:你們原先的企業是這麼做的嗎?這個負責人説:不是,當時我們也不知道有這個問題存在。聽完工程師的答案後,領導表示他此時已經相信 IDA 系統的智能性了。所以我們説這一天是智能拐點的節點。
這個故事讓我們又得到了一個新的認知:基于 AIGC,制造企業可以将分散在各個系統、文檔、數據庫、流程制度等各個專業領網域的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和理解,突破人工經驗局限,形成新能力。
第三個故事更有意思。光伏是近幾年的熱詞,我們在光伏行業有很多客户和成績。光伏的某主要設備大約每三年會有一次重大更新,所以這個設備的工程師炙手可熱,對于各個大廠而言都很搶手,這也導致這個設備的工程師跳槽頻繁,薪資漲幅高達 50% 之多,因此導致光伏企業不敢深入培養工程師,企業擔心把主要知識和工藝經驗告訴工程師後,雖然設備維修的問題解決了,但萬一跳槽該如何是好?所以這是一個很矛盾的問題,我稱之為 " 熊掌和魚 " 的故事。
一方面是企業缺少成熟工程師,另一方面企業又不敢給他們培訓。我們提供一套系統,整合企業在這套設備上的各類數據:生產數據、質量影像數據、設備的日志信息、mes 數據等等,我們将這些數據綜合起來訓練,并通過洪樸的 " 設備哨兵系統 " 對設備實時管理,一段時間後我們看到:良品率、物料損耗、維護時長、人員效率等各方面指标都有明顯的提升,從而實現降本增質。當然更為顯著的益處在于客户的數據将被留存在企業内,同時幫助更多的產線員工具備專家級别的設備維護能力,這也是 AIGC 為制造業帶來的價值。
做一個總結:洪樸對于 AIGC 在制造業知識管理上面能為行業帶來什麼價值?我們能帶來以下三點價值。
第一,知識繼承,不管知識是海内外的,還是留存百年的,只要有數據或是一些能夠被閲讀的内容,技術和模型能夠将它轉化為企業的能力;
第二,經驗突破,我們能挖掘出一些人工無法發現的問題,這些問題處在經驗盲點。當所謂多模态、多交叉學科的知識匯聚時,一定會有有不一樣的發現,這是通過人工無法實現的。
第三,知識保護,我們能把數據留存在企業内部,我們稱之為數據不出廠,知識不出廠。
制造業還有很多很多場景,剛才説到設備故障診斷,工藝參數優化,還包括 APS、EHS 管理、生產流程整合、質量分析等等,不同行業中也有很多不同細分場景,比如半導體、光伏、汽車鋼鐵等。
我們在不同場景和不同行業研發、落地、完善我們的產品,但是 AIGC 的概念和技術出現之後,我們在思考,如果打通各類場景的所有數據會怎樣?AIGC 是不是可以在這樣一個十分垂直的行業中,甚至在對于數據安全很敏感的制造企業中,能很好的管理這個制造企業的全局知識,讓問題從一邊輸入的同時,好的解決辦法就能從另一邊輸出呢?我們很期待。最後,讓我借用上午韋青總的話來結束今天的分享:讓我們把一些難的、復雜的或者是不想做的事情,交給算法,讓我們人類繼續進化。
謝謝大家,我是陶青,我來自洪樸。
整理|沈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