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國家外匯管理局:外需波動加大對我國貨物貿易順差造成擾動,歡迎閲讀。
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穩健發展,2024 年國際收支口徑的貨物貿易順差 7680 億美元,經常賬户順差 4239 億美元,均處于較高水平,體現了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制造業保持競争優勢以及外需回升的共同影響。我國經常賬户順差持續處于合理均衡區間,經濟内外部均衡态勢穩固,我國外貿發展對全球貿易失衡的溢出影響較低。
一、我國貨物貿易順差增長是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外需周期性波動的結果
我國貨物貿易長期保持順差是全球產業鏈變遷的結果。近年來全球產業分工格局調整過程中,跨境外包和供應鏈重組快速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人口充裕、生產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發達國家轉向生產更高級次的產品或提供服務。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分工,跨國公司在華投資設廠增多,利用我國勞動力和資源禀賦進行生產制造,滿足其在全球的商品供應,這自然會帶動我國出口增多。同時,外資深耕我國市場,在華生產的商品直接銷售給國内消費者,替代了我國進口,推升貨物貿易順差。根據海關統計,2024 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在我國總出口中占比 27%,與之相關的加工貿易順差占我國進出口總順差的 21%。在深度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國制造業不斷轉型更新,完善技術和基礎設施,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逐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這有助于增強制造業實力和出口競争力,進一步夯實貨物貿易順差。
外需波動加大對我國貨物貿易順差造成擾動。外部需求和國内需求變化受到全球經濟發展、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等影響,導致進出口規模出現周期性調整。近年來外需呈現先升後降再升态勢,波動明顯加大。2020-2022 年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量化寬松貨币政策,商品消費需求增加,帶動我國出口年均增長 12%,較 2017-2019 年年均增速高 6 個百分點。2023 年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币政策緊縮限制貿易增長,再加上歐美商品去庫存壓力增加,外需放緩促使我國出口下降 5%。2024 年,全球制造業復蘇反彈,半導體消費進入上升周期,外需回升推動我國出口增長 7%。從内需看,我國進口中原油、礦產品、集成電路等產品占比超過 6 成,受國際商品價格波動影響較大,2022 年以來進口價格指數下降一定程度上拉低我國進口增速。
我國出口跟随全球外需波動調整
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海關總署。
二、我國經常賬户持續處于合理均衡區間,經濟内外部平衡态勢穩固
經常賬户是衡量一國内外部經濟平衡狀況更全面的指标。評價一國經濟對外失衡狀況,只看貨物貿易并不全面,要綜合考慮服務貿易、投資收益等因素,國際比較中通常用經常賬户作為衡量指标。從服務貿易看,發達國家将中低端產能向外轉移後,更多資源投向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業和旅行等消費性服務業,推動服務貿易順差增加。如美國、英國、日本等長期為服務貿易順差國,其中美國年度順差規模最高達到 3000 億美元。我國服務貿易逆差處于全球高位,主要是我國人口基數大,近年來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推動境外旅行需求增多。随着制造業發展,我國生產性服務貿易出口逐步增長,由逆差轉為順差,競争力有所提升。從投資收益看,我國長期呈現逆差,這與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經營密切相關。近年來外商直接投資存量穩步增加,在我國總負債中的占比超過五成,外商直接投資收益率在世界範圍内處于較高水平,外資在華投資獲得穩定和較高的回報,相應地投資收益項目呈現逆差,而美國、日本、德國等均為投資收益順差國。綜合考慮服務貿易和投資收益,2024 年我國經常賬户順差較單純的貨物貿易順差收窄 45%。
我國經常賬户順差在全球範圍内處于正常水平,經濟内外部平衡狀況良好。國際上通常用經常賬户差額與國内生產總值(GDP)的比值衡量内外部經濟失衡情況。我國經常賬户順差與 GDP 比值在 2007 年達到 9.9% 高峰後逐步下降,2016 年以來持續運行在 2% 左右,處于國際 4% 左右的合理區間内。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内需對經濟增長貢獻度提升,儲蓄投資缺口逐步收窄。橫向比較看,目前全球有 30 多個經濟體經常賬户順差與 GDP 比值超過 4%,2024 年我國經常賬户順差與 GDP 之比為 2.2%,明顯低于日本(4.8%)、德國(5.9%)等,我國經濟呈現内外部較好均衡。
中、德、日經常賬户順差與 GDP 比值
數據來源: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貨币基金組織。
總的來看,我國貿易順差發展演變與國内經濟結構調整、全球產業鏈布局、内外需變化高度相關,我國經濟内外部平衡狀況保持穩固。未來随着穩外貿、穩内需政策措施持續發力,我國出口和進口有望保持平穩發展,貨物貿易和經常賬户順差将在合理區間保持基本穩定。(國家外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