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生命的共振:從 “回應性照護” 到0-3歲托育的共同關注,歡迎閲讀。
"0330",這組鏡像對稱的數字,是心和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劉斌為 0-3 歲兒童與 30 歲父母譜寫的詩篇。它似一面鏡子,映照着親子關系的本質——雙向成長,生命共振。
2025 年 3 月 30 日,這個被賦予深意的日子,既是一份倡議的開端,也是一次温暖的邀約。南京 " 元啓樂讀 0-3 托育工作坊 ",在實踐與理論的碰撞中點燃了第一簇火苗。教育者、父母、公益人齊聚一堂,共同探尋:如何以科學之光,照亮生命最初的黃金 1000 天?
一、南京工作坊:
托育行業的 " 破冰行動 "
3 月 29 日至 30 日,由親近母語、南京含章文化傳媒主辦,心和公益基金會公益支持的 " 元啓樂讀南京 0-3 托育工作坊 ",在書香氤氲的繪本館展開。這場活動,是行業的探索,更是對現實的温柔叩問。
開場:閲讀通向生命根基
親近母語創始人徐冬梅的開場致辭,宛如一把鑰匙,開啓了 0-3 歲教育的厚重之門。她回顧親近母語從 6-12 歲閲讀推廣向早期教育延伸的歷程,堅定地強調 0-3 歲并非教育的 " 前傳 ",而是生命的根基。她呼籲從業者通過持續觀察和實踐,積累本土化智慧,從 " 嬰語 " 邁向母語,走向全人教育。
初心:公益人的 30 年征程
心和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劉斌的分享,讓會場洋溢着理想主義的熱忱。他重申基金會深耕 0-3 歲領網域的初心,并将其升華成一場 "30 年長征 ":" 我們不僅要支持兒童,更要讓父母在養育中獲得新生。回應性照護,不是技巧,而是生命的對話。"
這番話,與他此前在《我們需要一場 " 回應性照護 " 的全民科普》中的呼籲相呼應—— " 養育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雙向的生命共振。"(點擊閲讀劉斌老師倡議全文)
解構:托育的本質是 " 看見 "
三槐堂育幼院創始人王劍在主題演講《當我們説托育的時候,我們在説什麼》中,犀利地解構行業迷思:" 托育不是‘托管’,而是‘托起’。其本質是看見兒童的需求,回應生命的本能。"
他通過實證數據揭示:解決從業者或養育者的焦慮,關鍵在于真正了解孩子的發展,相信他們生命的力量,給予支持,站在他們身後,這才是真正的 " 保 "。
深度對談:科學照護的 " 破壁時刻 "
29 日上午
身心發育規律——照護的 " 底層算法 "
劉斌與王劍的對話,從兒童身心發育規律切入,直指托育行業的認知盲點。
" 嬰兒反復扔玩具,并非頑皮,而是在探索重力與空間的邊界。養育者的使命不是制止,而是蹲下來,用‘你發現了嗎’開啓對話。"
現場互動中,從業者通過模拟兒童視角遊戲,親身體驗 " 觀察 - 解讀 - 回應 " 的閉環。許多人感慨:" 原來‘懂’孩子,首先要‘成為’孩子。"
這場對談向我們揭示,身心發育規律并非冰冷的公式,而是照護的 " 底層算法 "。只有将腦科學融入日常細節,才能避免養育陷入盲目。
29 日下午
早期閲讀——語言的 " 生命胚胎 "
徐冬梅與王劍的共同解析,将閲讀從 " 教育工具 " 升華為 " 生命孕育 "。
兩位老師推薦适合 0-3 歲嬰幼兒的書籍,強調早期閲讀在陪伴中的重要性。" 共讀不是‘教’,不是認知,而是‘對話’。一本布書的觸感、父母翻頁的節奏,甚至共讀時的體温傳遞,都在塑造嬰兒對世界的信任。在這個階段,書可以是玩具,可以是工具,更可以是回應的方式。"
早期閲讀的本質,是讓語言成為照護的載體。當書頁的翻動與心跳同頻,閲讀便成為生命最初的滋養。
30 日上午
飲食運動——發育的 " 交響樂章 "
劉斌與王劍再次探讨,以飲食營養與運動能力為切入點,解構照護的 " 精細藝術 "。
王劍通過一系列數據,説明飲食的重要性以及飲食誤區之多。" 我們總在‘教’孩子運動,卻忘了運動本是生命自帶的語言。" 王劍老師闡述 " 爬 " 的意義,指出過度支持可能對孩子產生一生的影響。
喂養與運動,是照護者與嬰兒合奏的交響樂。每個吞咽動作、每次跌倒爬起,都是生命書寫自己發育的音符。
30 日下午
家園共育——照護的 " 第三宇宙 "
慧愛慧育創始人張龍老師分享 " 分離焦慮 "" 隔輩代養 " 等典型案例,揭示家園共育中隐藏的難題。
王劍提出從業者需要理解深度溝通,理解孩子、父母和祖輩。當目标一致時,各方伸出的手,不僅成就孩子和家庭,也成就我們自己。
家園共育的本質,是讓照護從 " 權力戰場 " 走向 " 共生宇宙 "。當機構不再只是教育的 " 供應商 ",而是家庭的 " 翻譯官 " 與 " 連接器 ",真正的生命同盟便誕生了。
閉幕:從觀察到倡議宣言
自由問答環節,一線工作者提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并得到解答。
徐冬梅在閉幕詞中首次透露親近母語的 0-3 歲早期閲讀研究規劃,并呼籲:" 讓我們用十年、二十年,為中國孩子書寫專屬的成長詩篇。"
劉斌總結:這兩天的研讨,不是終點,而是行業革新的起點。我們要做的不是 " 教育 " 兒童,而是與兒童共建一個更完整的世界。
二、行業對話:
托育的核心支撐
南京工作坊的落幕,與 "0330 回應性照護日 " 的誕生相互呼應。這并非偶然,而是行業關注的必然——當科學照護與全民行動相遇,0-3 歲托育的 " 黃金三角 " 逐漸顯現。
科學之基:從 " 經驗主義 " 到 " 神經教育學 "
202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印發的《3 歲以下嬰幼兒健康養育照護指南》也強調回應性照護始終是基石。劉斌老師在倡議中呼籲:"敏感觀察、精準解讀、恰當回應——這 12 個字,應成為每個養育者的必修課。" 南京工作坊的實踐表明,只有将腦科學、發展心理學融入照護細節,才能真正激發嬰幼兒的發育潛能。
行業之變:從 " 孤島 " 到 " 生态 "
王劍老師在對談中提及從業者應如何與家庭、社區形成合力,避免成為 " 孤島 " 而難以被理解和信任。本次工作坊的突破在于,它串聯起閲讀推廣、營養健康、家園共育等多個議題。正如劉斌的 30 年規劃所説:"0-3 歲議題必須融入教育、公益、醫療的大生态,讓每一次喂養、每一次共讀都成為社會支持的節點。"
全民之力:從 " 焦慮 " 到 " 共生 "
徐冬梅老師在閉幕詞中説道:" 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并非孤立,當他們傾聽時,不僅用耳朵,更用心。我們中國的孩子要用心感受中國文化的聲音。" 這句話道出了 0-3 歲托育的終極意義——它不僅是家庭的責任,更是文明的使命。當父母從焦慮的 " 施教者 " 轉變為 " 共生者 ",當社會資源向生命起點傾斜,一個 " 雙向成長 " 的時代才能真正到來。
三、結語:致未來的信
2055 年,當如今的嬰兒成長為青年,他們或許會問:" 是誰為我們奠定了生命的底色?"
答案就在此刻——在南京工作坊的研讨聲中,在劉斌 "30 年長征 " 的誓言裏,在每一位父母蹲下身回應孩子目光的瞬間。
這個三月,我們共同寫下:"0330" 是鏡像之日的誕生,是工作坊的探索,更是一個行業的温暖啓程。當 " 回應性照護 " 成為照進現實的光,我們終将回答那個古老的命題——如何以愛,抵達生命的完整。
作為一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一名行業從業者,一位母親,一位幼兒觀察者,兩天的時間,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感受到社會對早期教育的關注與期許。希望更多從業者、父母加入,讓這簇火苗燃成熊熊烈火。【END】
關于元啓樂讀
" 元啓樂讀 · 以 0-3 歲兒童早期閲讀與語言發展促進全人教育 " 項目,是由心和公益基金會支持,親近母語公益中心承接的公益項目,從當下中國 0-3 歲兒童缺乏優質的早期閲讀教育指導的現實層面出發,為家長、早教機構、圖書館館員等相關人士解決早期閲讀指導的專業度缺乏問題。
項目通過開展書目發布、實證調研、理念傳播和專業培訓,提高早教機構 / 育兒園從業者、圖書館館員、幼兒園教師、家長等對早期閲讀與語言發展的認識和閲讀實踐能力,從而更好地促進 0-6 歲兒童的語言能力發展,全面激發幼兒的語言天賦,培養其多元智能和社會适應能力,為全人發展和終身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目前,該項目已在江蘇、福建、四川、甘肅等地舉辦了多場小型論壇和研讨會。2025 我們将繼續前行,誠邀各地區教育局和幼兒園加入,共同推動早期閲讀的發展。
點亮小星标 ★ 精彩不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