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生命的共振:从 “回应性照护” 到0-3岁托育的共同关注,欢迎阅读。
"0330",这组镜像对称的数字,是心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刘斌为 0-3 岁儿童与 30 岁父母谱写的诗篇。它似一面镜子,映照着亲子关系的本质——双向成长,生命共振。
2025 年 3 月 30 日,这个被赋予深意的日子,既是一份倡议的开端,也是一次温暖的邀约。南京 " 元启乐读 0-3 托育工作坊 ",在实践与理论的碰撞中点燃了第一簇火苗。教育者、父母、公益人齐聚一堂,共同探寻:如何以科学之光,照亮生命最初的黄金 1000 天?
一、南京工作坊:
托育行业的 " 破冰行动 "
3 月 29 日至 30 日,由亲近母语、南京含章文化传媒主办,心和公益基金会公益支持的 " 元启乐读南京 0-3 托育工作坊 ",在书香氤氲的绘本馆展开。这场活动,是行业的探索,更是对现实的温柔叩问。
开场:阅读通向生命根基
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的开场致辞,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 0-3 岁教育的厚重之门。她回顾亲近母语从 6-12 岁阅读推广向早期教育延伸的历程,坚定地强调 0-3 岁并非教育的 " 前传 ",而是生命的根基。她呼吁从业者通过持续观察和实践,积累本土化智慧,从 " 婴语 " 迈向母语,走向全人教育。
初心:公益人的 30 年征程
心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刘斌的分享,让会场洋溢着理想主义的热忱。他重申基金会深耕 0-3 岁领網域的初心,并将其升华成一场 "30 年长征 ":" 我们不仅要支持儿童,更要让父母在养育中获得新生。回应性照护,不是技巧,而是生命的对话。"
这番话,与他此前在《我们需要一场 " 回应性照护 " 的全民科普》中的呼吁相呼应—— " 养育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的生命共振。"(点击阅读刘斌老师倡议全文)
解构:托育的本质是 " 看见 "
三槐堂育幼院创始人王剑在主题演讲《当我们说托育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中,犀利地解构行业迷思:" 托育不是‘托管’,而是‘托起’。其本质是看见儿童的需求,回应生命的本能。"
他通过实证数据揭示:解决从业者或养育者的焦虑,关键在于真正了解孩子的发展,相信他们生命的力量,给予支持,站在他们身后,这才是真正的 " 保 "。
深度对谈:科学照护的 " 破壁时刻 "
29 日上午
身心发育规律——照护的 " 底层算法 "
刘斌与王剑的对话,从儿童身心发育规律切入,直指托育行业的认知盲點。
" 婴儿反复扔玩具,并非顽皮,而是在探索重力与空间的边界。养育者的使命不是制止,而是蹲下来,用‘你发现了吗’开启对话。"
现场互动中,从业者通过模拟儿童视角游戏,亲身体验 " 观察 - 解读 - 回应 " 的闭环。许多人感慨:" 原来‘懂’孩子,首先要‘成为’孩子。"
这场对谈向我们揭示,身心发育规律并非冰冷的公式,而是照护的 " 底层算法 "。只有将腦科学融入日常细节,才能避免养育陷入盲目。
29 日下午
早期阅读——语言的 " 生命胚胎 "
徐冬梅与王剑的共同解析,将阅读从 " 教育工具 " 升华为 " 生命孕育 "。
两位老师推荐适合 0-3 岁婴幼儿的书籍,强调早期阅读在陪伴中的重要性。" 共读不是‘教’,不是认知,而是‘对话’。一本布书的触感、父母翻页的节奏,甚至共读时的体温传递,都在塑造婴儿对世界的信任。在这个阶段,书可以是玩具,可以是工具,更可以是回应的方式。"
早期阅读的本质,是让语言成为照护的载体。当书页的翻动与心跳同频,阅读便成为生命最初的滋养。
30 日上午
饮食运动——发育的 " 交响乐章 "
刘斌与王剑再次探讨,以饮食营养与运动能力为切入点,解构照护的 " 精细艺术 "。
王剑通过一系列数据,说明饮食的重要性以及饮食误区之多。" 我们总在‘教’孩子运动,却忘了运动本是生命自带的语言。" 王剑老师阐述 " 爬 " 的意义,指出过度支持可能对孩子产生一生的影响。
喂养与运动,是照护者与婴儿合奏的交响乐。每个吞咽动作、每次跌倒爬起,都是生命书写自己发育的音符。
30 日下午
家园共育——照护的 " 第三宇宙 "
慧爱慧育创始人张龙老师分享 " 分离焦虑 "" 隔辈代养 " 等典型案例,揭示家园共育中隐藏的难题。
王剑提出从业者需要理解深度沟通,理解孩子、父母和祖辈。当目标一致时,各方伸出的手,不仅成就孩子和家庭,也成就我们自己。
家园共育的本质,是让照护从 " 权力战场 " 走向 " 共生宇宙 "。当机构不再只是教育的 " 供应商 ",而是家庭的 " 翻译官 " 与 " 连接器 ",真正的生命同盟便诞生了。
闭幕:从观察到倡议宣言
自由问答环节,一线工作者提出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得到解答。
徐冬梅在闭幕词中首次透露亲近母语的 0-3 岁早期阅读研究规划,并呼吁:" 让我们用十年、二十年,为中国孩子书写专属的成长诗篇。"
刘斌总结:这两天的研讨,不是终点,而是行业革新的起点。我们要做的不是 " 教育 " 儿童,而是与儿童共建一个更完整的世界。
二、行业对话:
托育的核心支撑
南京工作坊的落幕,与 "0330 回应性照护日 " 的诞生相互呼应。这并非偶然,而是行业关注的必然——当科学照护与全民行动相遇,0-3 岁托育的 " 黄金三角 " 逐渐显现。
科学之基:从 " 经验主义 " 到 " 神经教育学 "
202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3 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也强调回应性照护始终是基石。刘斌老师在倡议中呼吁:"敏感观察、精准解读、恰当回应——这 12 个字,应成为每个养育者的必修课。" 南京工作坊的实践表明,只有将腦科学、发展心理学融入照护细节,才能真正激发婴幼儿的发育潜能。
行业之变:从 " 孤岛 " 到 " 生态 "
王剑老师在对谈中提及从业者应如何与家庭、社区形成合力,避免成为 " 孤岛 " 而难以被理解和信任。本次工作坊的突破在于,它串联起阅读推广、营养健康、家园共育等多个议题。正如刘斌的 30 年规划所说:"0-3 岁议题必须融入教育、公益、医疗的大生态,让每一次喂养、每一次共读都成为社会支持的节点。"
全民之力:从 " 焦虑 " 到 " 共生 "
徐冬梅老师在闭幕词中说道:" 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并非孤立,当他们倾听时,不仅用耳朵,更用心。我们中国的孩子要用心感受中国文化的声音。" 这句话道出了 0-3 岁托育的终极意义——它不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文明的使命。当父母从焦虑的 " 施教者 " 转变为 " 共生者 ",当社会资源向生命起点倾斜,一个 " 双向成长 " 的时代才能真正到来。
三、结语:致未来的信
2055 年,当如今的婴儿成长为青年,他们或许会问:" 是谁为我们奠定了生命的底色?"
答案就在此刻——在南京工作坊的研讨声中,在刘斌 "30 年长征 " 的誓言里,在每一位父母蹲下身回应孩子目光的瞬间。
这个三月,我们共同写下:"0330" 是镜像之日的诞生,是工作坊的探索,更是一个行业的温暖启程。当 " 回应性照护 " 成为照进现实的光,我们终将回答那个古老的命题——如何以爱,抵达生命的完整。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名行业从业者,一位母亲,一位幼儿观察者,两天的时间,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感受到社会对早期教育的关注与期许。希望更多从业者、父母加入,让这簇火苗燃成熊熊烈火。【END】
关于元启乐读
" 元启乐读 · 以 0-3 岁儿童早期阅读与语言发展促进全人教育 " 项目,是由心和公益基金会支持,亲近母语公益中心承接的公益项目,从当下中国 0-3 岁儿童缺乏优质的早期阅读教育指导的现实层面出发,为家长、早教机构、图书馆馆员等相关人士解决早期阅读指导的专业度缺乏问题。
项目通过开展书目发布、实证调研、理念传播和专业培训,提高早教机构 / 育儿园从业者、图书馆馆员、幼儿园教师、家长等对早期阅读与语言发展的认识和阅读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 0-6 岁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全面激发幼儿的语言天赋,培养其多元智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全人发展和终身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该项目已在江苏、福建、四川、甘肃等地举办了多场小型论坛和研讨会。2025 我们将继续前行,诚邀各地区教育局和幼儿园加入,共同推动早期阅读的发展。
点亮小星标 ★ 精彩不错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