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一線城市廣州:電動自行車滿地跑,汽車產業顯頹勢,歡迎閲讀。
據相關數據顯示,2024 年上半年,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為 14297.66 億元,同比增長 2.5%,其中第二產業微增 1.8%,與廣東省整體 5.7% 和全國 5.8% 的增速相差較大,其中緣由不免讓人猜想不斷。
1991 年起,廣州開始限制禁摩托車牌照發放,2007 年,廣州進入全面禁摩時代,至 2024 年,廣州禁摩 33 年,決心,如此堅定,只是與此同時,摩托車的另一替代工具——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突飛猛進。
據《2023 年廣州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指出,至 2023 年底,廣州已登記上牌電動車 442 萬輛,而來到今年 7 月份,這一數據上升至 500 萬輛,據悉,這一數據還在以每天約 4000 輛的上牌數、每月約 10 萬輛的上牌數快速增長。
報告同時指出,2023 年廣州電動自行車日均出行量 685 萬人次,同比增長 14%,相比 2019 年增長 72%;此外,中心城區電動自行車日均出行量達 339 萬人次,相比 2019 年增長 149%。如此龐大的出行體量給廣州的城市交通無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2021 年,廣州交警共查處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行為 98.5 萬宗,而 2022 年,這個數據上升至超 160 萬宗,漲幅超 62%,2023 雖然沒有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行為的公開數據,但官方數據顯示,2023 年的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同比上升 63%,這表明,問題同樣嚴重與突出。
雖然電動自行車數量龐大,且影響到廣州的交通,但對廣州的 GDP 卻似乎并沒有積極作用。
根據廣州公開的 GDP 數據指出,今年上半年第二產業增加值為 3640.80 億元,同比增長 1.8%,雖然有增長,但與廣東省的 5.7% 和全國 5.8% 的增速相比。都有明顯差距,看來,每月 10 萬輛的電雞上牌數并沒有讓廣州的第二產業得到上升。
而與此同時," 電雞 " 不行,廣州的汽車產業似乎也在走下破路,與 " 電雞 " 一樣撐不起場面。
數據顯示,廣州 2024 年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 0.8%。三大支柱產業中,汽車制造業生產增加值下降 16.4%,而值得注意的是,電子產品制造業、石油化工制造業分别增長 8.1% 和 4.0%。
廣州汽車制造業產值的下滑,影響了廣州整個汽車工業,而之所以下滑,是因為從生產到銷售都出現了問題。今年前 5 個月,廣州累計汽車產量 94.73 萬輛,總產量同比下降 19.9%,被重慶以 99.71 萬輛反超,痛失霸榜了五年的中國汽車第一城稱号。究其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傳統燃油車後勁不足,而新能源汽車卻不能強勢崛起,相反,重慶的新能源卻如日中天。
曾經,廣州以合資汽車品牌強大的市場号召力從上海手中搶來了 " 第一汽車城 " 的榮譽,但随着新能源的崛起,合資品牌江河日下。合資萎靡,新能源也孱弱,小鵬半年只有 63173 台,這與 AITO 品牌的 222679 輛相比有不少差距。
廣州的汽車產業,應該説正面臨着巨大的挑戰,合資新能源可以説聊勝于無,埃安剛從陣痛中調整過來,正努力爬升。
還值得關注的是,電動自行車的飛速增長,對廣州機動車保有量的增長應該也有一定影響,特别是新能源汽車。
《2023 年廣州市交通發展年度報告》報告明确指出,電動自行車的平均出行距離 4.4 公裏、平均出行時間 21.4 分鍾。如果沒有電動自行車的 " 攪局 ",經常有 5-7 公裏出行需求的人無疑會考慮購車。而在廣州這樣限行的一線城市,多數沒有牌照的人應該會考慮新能源汽車。因此一定程度上,電動自行車搶占了新能源車的市場分額。畢竟有更便宜的替代品時,總不會有人願意花更多錢,而沒得選時,總要用。
據官方數據顯示,2023 年廣州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 65 萬輛、增長 1.08 倍,銷量為 23.5 萬輛,同比增長 36.7%。盡管都有不錯增長,但放眼全國,廣州的新能源產能排名不高,在常州之後,排名第 7 位。若 " 内銷 " 動力夠足,相信產能與銷量都會有更好的表現。
廣州的整體經濟發展仍在向上,但可以説面臨着挑戰,雖然電動自行車體量龐大,但對于第二產業的產值提升效果似乎并不明顯,汽車產業一失速,電動自行車難以撐起局面,如何提高汽車產值,應該是廣州正在研究的重要課題。
曾經,廣州汽車產業的優勢在合資,而如今卻恰好相反,擺在面前的問題,就是如何推進合資品牌新能源的向上,同時加強自主新能源的向上和氛圍擴張,無論哪一步,都任重道遠。
視頻号回顧: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