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問界「掉隊」,沉默的華為在憋什麼「大招」?,歡迎閲讀。
問界,掉隊了。
華為加持的 AITO 問界,曾經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黑馬」,2022 年銷量達到了 7.5 萬輛。
但在 2023 年,問界銷量斷崖式開始下滑。
今年前 5 個月,問界累計銷量 1.97 萬輛,月均不足 4000 輛。随後兩個月,問界品牌都沒有單獨披露銷量。
賽力斯最新發布的產銷快報顯示,7 月賽力斯新能源銷量為 6934 輛,其中賽力斯品牌(包括 AITO 問界系列及其他賽力斯車型)僅賣出 4240 輛,同比下降 46%。
曾經把理想「打殘」的華為問界,為什麼在 2023 年「啞火了」?是「華為神功」不再好用了,還是團隊在憋一個「大活兒」?
問界,產品力不行了?
如果説 2022 年汽車市場的競争是白熱化,那麼 2023 年就是刺刀見紅的「白刃戰」。而造成問界在競争中掉隊的原因,有三個:
1 降價 + 競争
華為加持的問界汽車在市場上銷售不佳的原因之一是行業競争加劇。
特斯拉的降價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今年初,特斯拉進行了一次史上最大規模的降價,将 Model 3 基礎款的價格降至 22.99 萬元,将 Model Y 基礎款的價格降至 25.99 萬元。
随後,問界也跟進宣布降價約 3 萬元,但卻并未提振銷量。
全國汽車消費服務平台「車 fans」創始人孫少軍發布微博稱,AITO 問界官宣降價 72 小時後,進店量沒有明顯提升。這表明,消費者對于華為問界的產品性能和價格并不滿意,而更多地傾向于競争對手的產品。
華為問界的競争對手不僅包括特斯拉,還包括理想汽車的 L7、L8 等新產品。
從硬體配置上,理想 L8 明顯強于問界 M7。理想 L8 配備了近 35 英寸中控副駕雙聯屏以及後排 15.7 英寸吸頂屏,以及 6 個 800 萬鏡頭 +128 線激光雷達;相比之下,問界 M7 則選擇了單顆 260 萬前置鏡頭和 3 個毫米波雷達。這些競争對手的產品性能和價格都比華為問界更具吸引力,給華為問界造成了競争壓力。
2023 上海車展,問界 M5 轎車 | 視覺中國
2 產品力不足
除了外部競争加劇,華為問界也面臨着產品力不足的問題,這進一步加劇了該車在市場上的困境。
2022 年,問界發布了三款車型,分别是 M5、M7 和 M5 EV。盡管問界搭載的鴻蒙座艙給人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但與同級别的競争對手相比,該車在產品力方面仍然存在差距。
杭州凌炫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 CEO、知乎網友「強哥」表示,問界 M7 自發布以來備受诟病。許多人質疑該車與東風某款車型存在換殼之嫌,因為它們的整體輪廓、後尾燈設計非常相似,都采用了麥弗遜式的結構,前輪距均為 1635mm,而後輪距比 ix7 多了 20mm,軸距僅差 10mm。
此外,該車在安全性方面也令人失望。在中保研的碰撞測試中,問界 M7 的 A 柱疑似發生變形,僅獲得「良好」評價,而同期測試的理想 L9、領克 09 等三款車型卻獲得了「優秀」的評價。甚至價格僅為問界 M7 一半的長安汽車 UNI-K 也在這兩項測試項目上斬獲了「優秀」的評價。
最近,J.D.POWER(中國)官方公布了 2023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質量排行榜,問界 M7 位列 50 款新能源車的倒數第二名。
這些測試結果讓消費者更加意識到,華為問界的產品力并不如他們所期望的那樣強大,這也導致消費者對該車的信任度下降,進一步影響了該車的銷售表現。
3 品牌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問界銷量下滑的原因非常復雜,其中華為的「不造車」承諾對品牌形象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為了扭轉銷量下滑的趨勢,問界在今年 3 月初采取了「大招」,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号發布海報中的宣傳标語從「AITO 問界」改為「HUAWEI 問界」,各地門店也紛紛展示問界修改後的宣傳資料。結果,3 月份問界的銷量環比确實出現了增長。
然而,這場「大招」僅僅持續了不到一個月,華為官方便強調了自己不會涉足汽車制造領網域。随之而來的是,問界 4 月份銷量環比再次出現下滑。
種種因素混雜,導致問界在市場上的銷售表現不佳。
問界的「華為後手」
問界在 2022 年的爆紅,人們不奇怪,因為後面有華為做強力後援;但僅僅一年後,問界的銷量就出了問題,這才是真的奇怪,因為華為的「超能力」依然在。
無論是硬體、軟體還是營銷、渠道或者營銷,華為都是一支無人敢忽視的勁旅:
華為 AITO 問界汽車旗艦店 | 視覺中國
1 制造能力
在軟實力方面,華為可以利用其在智能手機等消費電子領網域所積累的多項能力。
雖然汽車和智能手機在生產制造、技術研發等方面存在明顯差别,但本質上它們都是相對高價值量的可選消費品,因此在賣點挖掘、營銷策劃、渠道建設等「軟實力」方面存在一定的相通之處。因此,華為進軍汽車行業有望復用在消費電子領網域所積累的能力和資源。
2 軟體優勢
其次,在硬實力方面,華為在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方面均處于行業第一梯隊。在智能座艙方面,華為自研的鴻蒙作業系統已成功上車,其流暢度等使用體驗領先,打造了具備人無我有的「車機天花板」——鴻蒙車機。
在智能駕駛方面,當前的競争正在進入城市場景。問界計劃在 2023 年第三季度推廣無圖 15 個城市,第四季度推廣無圖 45 個城市。小鵬的計劃是今年 50 個,理想更是把開城競争帶到 100 個。
近期,問界開始交付的 M5 高階智駕首搭 ADS 2.0 系統,采用單激光雷達方案實現硬體降本。該系統能夠覆蓋城區 90% 的場景,并且在 2023 年第二季度已在 5 個有高精地圖城市(包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重慶)推廣。
3 「鈔」能力
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背後,是華為在研發上的大量投入。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被認為是華為的長期戰略機會點。
根據華為 2022 年的财報,自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部以來,華為已經累計投入了 30 億美元(約合 206 億元)的資金,并且研發團隊規模已經達到了 7000 人。
令人震驚的是,2022 年華為在汽車業務相關的研發支出超過了 103 億元,這一數字不亞于任何一家造車新勢力。
數據顯示,特斯拉在 2022 年的研發費用為 30.75 億美元(約合 220.9 億元),蔚來、理想、小鵬的研發投入分别為 108.4 億元、52.15 億元和 67.8 億元。這也意味着華為車 BU 的研發已經投入超越了大多數國内一線新勢力。
雖然投入巨大,但就像華為進入智能手機領網域同樣走過彎路一樣,華為作為後來者,進入智能汽車領網域也面臨各種問題。
不過,孫少軍認為,華為團隊的技術研發和戰鬥力非常強,渠道也很強,盡管產品存在一些問題,但随時都有爆發的潛力。
而華為問界的下一個「大招」,已經在兩月前曝光。
AITO 問界 M9 | AITO
「Mate」汽車現身
6 月 16 日的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上,餘承東曝光了問界的下一款重量級車型 M9。
這款被稱作「移動的智能家、辦公室、會議室和卧室」的 M9 車型的配置堪稱豪華:
全新 800V 高壓動力平台;
滿配 10 屏,并與鴻蒙智能座艙深度融合;
AR-HUD 與智能駕駛深度融合;
頂奢影音體驗。
即将在四季度推出的 M9,被認為是問界的一款「王炸產品」。
雖然五六十萬的價格并不适合大眾市場,但它将成為智能駕駛時代的标志性產品,類似于華為手機的 Mate 系列,可以提高整個問界品牌的調性,帶動 M5、M7 的銷量。與此同時,M9 上市後,基于全新設計的 M5 和 M7 大改款也将很快推出。
除此之外,華為聯合車廠、「技術輸出」模式依然在加速進行。
據悉,華為與奇瑞合作的項目将在今年第四季度發布。根據之前透露的消息,奇瑞汽車首款智選車型預計售價在 20 萬到 30 萬元之間,是智選模式下的首款轎車,将搭載華為全家桶,即同時搭載華為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產品。
兩個月前的大會上,餘承東表示未來汽車行業的競争會更加激烈,而華為的目标,是幫助車企成為巨頭,在競争中存活下來。
要想實現這個目标,問界首先要成功發展壯大,而這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将是華為「汽車團隊」最大的挑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