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課文被小學生質疑了?别錯過這個提升語文學習的好機會!,歡迎閲讀。
你們好,我是biu媽!
最近,一篇文章《小學生質疑課本裏的牛郎織女》在一些媽媽群引起了讨論,想必有些親們已經聽過這個事情了。
説是現在的小學生對這個神話傳説產生了質疑,認為牛郎偷人家衣服,就是小偷,偷窺人家洗澡,就是流氓,兩種行為都不道德,甚至是犯罪。
剛剛看到這個新聞,我的第一反應是:哇!現在孩子真棒!越來越會辯證思考了,説明這些年的教育是有進步的。
但随着這事兒網上各種讨論越來越多,簡直吵翻了天,漸漸就有些"跑偏"了。
最偏激的説法是"建議直接從課文裏删掉!"。説起來,曾經被網友們讓删掉的課文,可不止這一篇。很多深耕一線的語文名師都對這種言論比較無奈:
想把引發争議的作品統統禁掉,最後就會發現什麼都不能讀了,人為創造一個"無菌"的環境,只會讓孩子的腦子越來越笨……
我更關心的是,網上各種争論中,很少有人問一句——
為什麼要選這篇課文呢?
這篇課文,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大家還記不記得,我曾經給大家分享過,現行的語文教材編排是"雙線結構"的,每一個單元就是一個主題式閲讀,其中既有關于人文素養培養的目标,也有語言學習的目标。
《牛郎織女》所在的這個單元呢,一方面要求孩子們閲讀民間故事,一方面要求孩子們學習"創造性地復述"和"縮寫"。
基于這兩個要求,這篇課文出現在這裏其實算是合理的。
我覺得特别要注意的是,單元要求中"創造性地復述"要怎麼理解。我們來看看在教材中哪裏裏體現了"創造性復述"。
本單元的課後題中,有讓孩子們關注課文中"不可思議"的地方。新聞中孩子們的質疑,也許就是老師講到這裏的時候,孩子們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單元對應的語文園地中,也會要求讓孩子們為故事增加合理情節,大膽想象、續編故事。
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這篇古代流傳至今的民間故事中,雖然有非常不符合現代價值觀的情節,但如果能遇到一個會引導思考的老師,不僅不會"污染孩子的三觀",反而會成為一個培養孩子思辨能力、批判精神的契機。
不過,咱們國内的教育水平極其不平衡,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遇到一個好老師。
那我們家長是聽之任之+在網上抱怨,還是盡量在家庭教育中去彌補校内的不足?
我之前經常和大家聊,語文一定要吃透課本。其實不是説我們要把教材每篇課文背下來,要把每道課後題的"标準答案"背下來,或者像老式教學法那樣,一字一句的去摳課文的細節。
老話説得好!盡信書不如無書啊!
我并不認為現在的語文教材是完美的,但現行的語文教材編排邏輯,以及《2022語文新課标新課标》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非常重視閲讀拓展、實踐能力、思辨精神的。真正的吃透語文教材,我們其實更需要關注一些"宏觀"一點的東西:
教材所選文章的用意是什麼?
語文教育的大方向是怎樣的?
每個階段我們語文培養的重點是什麼?
這樣一來,即使校内教育有所瑕疵,甚至某些課文本身有些局限性,我們都可以很好地抓大放小,通過補充閲讀和引導思考,讓孩子的學得更好。
其實biu媽一直在研究和總結每個年級的語文學習重點,特别是這些能為我們的閲讀規劃提供什麼指導,這個話題説來話長,一篇文章估計不能完全説清楚。
▲ 我的思維導圖筆記(半成品)
以後完全整理好了再分享給大家
今天先來説説每個學段最需要關注或者最容易產生忽略之處吧。
第一學段:1-2年級
重點關注:動物故事、文化自信
作為語文學習的基礎階段,孩子孩子在這兩年中,從初步識字,進入到自主閲讀,要求還挺高的。
這光靠兩年間老師講4本不算厚的語文書就行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必須在課外進行拓展閲讀。
基于這個階段孩子的閲讀能力,此時孩子的課外閲讀重點不需要太多,但一定要注意2個問題:為什麼要讀?對以後學習有什麼鋪墊?
1
動物故事
在一二年級的課文中,有大量的動物故事,不少都是非常經典的文章。而且這一類故事也容易吸引低年級孩子的興趣,語文老師也會布置一些比較經典的動物故事給大家。
細看教材中的課文,其實動物故事細分為兩類,他們有着不同的定位,分别是兩類完全不同的閲讀線的開端,給孩子做拓展閲讀的時候,咱們要注意不同故事側重點不同。
用拟人化的方式,給孩子講道理
這種"動物故事"本質是通過一個故事給孩子講道理,只是把角色換成了孩子們比較喜歡的動物,它們在文中的行為和人是區别不大的。
這類課文還是蠻多的,比如二年級我們很熟悉的成語故事《坐井觀天》。
以及被誤會了很多年的《寒号鳥》,其實内核就是教育小朋友,要有長遠眼光、要勤勞,非常樸實向上的價值觀。
這一類的動物故事,是屬于"文學-思辨"這條閲讀線的,是為之後的寓言、童話閲讀,以及閲讀叙事性文章閲讀打基礎。
這一類的動物故事,雖然也涉及一些科學科普知識,但閲讀時要關注的重點是,這些動物的特質,其實代表了哪一類的人,故事背後傳達價值觀是什麼,如果太關注動物本身的習性,其實容易跑偏。
低年級教材中經常出現的張秋生、金波這樣以童話、兒童文學創作而著名的名家,他們的作品就有很多以動物為主角的故事,就很值得作為拓展閲讀。
用故事化的方式,講通識科普
最典型的例子,有一篇非常經典的課文《小蝌蚪找媽媽》,大家從小是不是都從這篇文章中知道了兩栖動物的習性。
一年級也有一篇課文《小松鼠找花生》,雖然是動物故事,其實包含了很多植物生長的知識。
這一類的"動物故事",其實是"科學閲讀"這條線的,是故事閲讀到非虛構閲讀的一個過渡。
科學閲讀是2022新課标相較于前面版本的課标,變化特别大的一部分,也是很多孩子缺乏的部分。平時我們除了給孩子補充一些故事化的科普讀物,其實課文相關的科普拓展也是很好的補充。
2
文化自信
本來想説傳統文化,但是覺得這樣説範圍窄了。在2022新課标中,語文學習目标最重要的 "核心素養"那就是要培養孩子的"文化自信"
之前我在文章中也和大家分享過,在2022的新課标中明确規定了建立文化自信的三個方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革命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這些在低年級的課文裏其實都有體現。
比如一年級本識字第一課是"天地人",第二課是"金木水火土",難道就是希望孩子們認識這些字嗎?當然不是,其實傳遞的是我們傳統文化中樸素的世界觀。
也有《朱德的扁擔》這樣的革命故事,以此為代表的"紅色教育"也是文化自信的一大代表。
另外問大家一個問題,四大名著相關的内容最早出現在哪一本語文教材裏呢?
不是五年級下,而是一年級下的一篇選讀的課文,兒歌《孫悟空打妖怪》。當然不是説孩子在這個階段就應該去讀西遊記了,但是了解《西遊記》相關傳説和歷史故事,我覺得此時完全應該開始鋪墊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二年級的古詩詞雖然不多,也很簡單,但是其實所有常見的古詩詞題材都出現過了——寫景、狀物、思鄉、送别、哲思……
以上這些課文的出現,其實都指向一個結果,大語文學習,宜早不宜晚!
雖然我把"文化自信"作為低年級的關注重點,但不代表以後就不重要了,事實上,"文化自信"涉及的傳統文化、紅色教育、國家現狀等方面的閲讀,在整個小學階段都是毫無質疑的重點,必須要重視起來,之前專門寫過一篇,大家可以去看看。
總的來説,一二年級課文内容都比較淺,但重在為後面的學習做鋪墊,我在聊時説過,我們可以用更輕松的方式去學習,但放水、躺平是萬萬不可的。
第二學段:3-4年級
重點關注:名家和名篇、非虛構閲讀
到了三四年級,課文深度和難度都在提升。這個時期的孩子的語文學習和相應的拓展閲讀,都應該開始脱離繪本故事、兒童故事,而開始學會欣賞文學性強、知識含量高的作品了。
就算是要求孩子讀的"童話",三四年級課文所選的童話,也一二年級的那種動物童話故事也完全不一樣了,入選課文的童話作者,無論是安徒生還是王爾德,他們的童話作品都是有較高的文學價值的。
這其中有兩個重點,我覺得是必須要關注的。
名人和名篇
三四年級的課文中,已經大量出現了大量名家的作品。
國内的老舍、汪曾祺、巴金、徐志摩、賈平凹、戴望舒、豐子恺、蕭紅;國外的新美南吉、泰戈爾、雨果、法布爾、克雷諾夫、安徒生……等等作家。
▲ 作者:泰戈爾
▲作者:茅盾
這裏要注意了,其實在一二年級的課文中,也不乏一些名家作品,此"名家"和彼"名家"也是不一樣。
一二年級一般是"寫兒童作品"的名家,而三四年級課文出現的名家,他們的作品大多都是寫給成年人看的,只不過選入課文的,大多是比較适合孩子閲讀的。
比如四年級課文中,老舍的《貓》這篇課文,雖然也是和動物相關,題材上來説很符合孩子的閲讀口味,但是和低年級的"動物故事"已經完全不同了,作者本人的感情和思考,才是文章的重點。
我們平台之前也推薦過一些大作家寫給孩子的文學作品,其實就完全對标了這個階段孩子的閲讀剛需——"既要适合孩子閲讀,又要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另外,我為啥説是名人"和"名篇呢,因為我們不僅要關注名人的作品,更需要關注名人本身,名人不僅是文學家,還包括歷史人物、革命人物。
三四年級的課文中,出現了不少名人故事、人物傳記,這也是常考常新,非常重要的一類閲讀。
有關于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四年級有專門一個單元主題是"名留青史的俊傑",要求孩子了解故事情節,感受人物形象。
你説人物傳記應不應該給孩子們讀起來?
除了專門閲讀人物傳記,課文作者的生平背景,也一定要給孩子補充起來了,既增進文章理解,鍛煉人物傳記類文章的閲讀,一舉兩得。
非虛構故事
三四年級的課文中,非虛構閲讀其實占比已經大幅度提高,課文也出現了一些我們認為的典型的"科普文章",也就是以科學技術為主的科普文章。這些是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補充的。
但我已經和大家聊過很多次了,非虛構閲讀不≠科普,除了大家這些年都比較重視的給孩子讀科普以外,一些人文學科相關的非虛構閲讀也應該逐步重視起來。
一是歷史
歷史的重要性其實不需要我多説,畢竟大語文學習説了這麼多年,大家一説起"大語文",首先會想起的就是讀歷史。
三四年級的古詩文篇幅和難度也都在提高,大多數都需要我們把課文放在歷史中去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歷史主線知識應該已經建立起來了。
另外值得關注的一個小點,四年級的快樂讀書吧會讓孩子讀"神話"。神話其實是"前歷史",是文字不發達時期人們對歷史事件、自然現象的口頭記錄形式,也是文化的體現。
我們閲讀神話故事的時候,不能把它們只當做天馬行空的故事來讀,更要看到這些神話故事和歷史、文化的關聯性。
二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地理。
三四年級其實出現了很多寫景的文章,有部分文章是明确要求孩子們去補充背後自然地理知識,最典型的莫過于《觀潮》,錢塘江大潮的成因,是每個孩子都必須掌握的知識點。
這裏多説幾句,這背後邏輯其實是關注現實和生活,語文不能只是虛構的、文學性的閲讀,語文更是和現實緊密相關的。現在的孩子時間緊,觀察自然的時間少,那麼自然相關的知識補充就要跟上。
另外,一些外國文學課文,如果不了解這些國家的概況,會對孩子理解文章造成障礙。
文章比如四年級雨果的這篇《諾曼底号遇難記》,如果不了解諾曼底和英吉利海峽的地理特征,就很難説能理解這篇文章的核心精神。
在高年級乃至初高中,外國文學的比例都不會減少,難度和量都還會增加,如果對世界各國的概況沒有了解,很多學習是舉步維艱的。
第三學段:5-6年級
重點關注:名著閲讀 、拓展閲讀面
五六年級的語文教材無論是還是内容的深度、内容的廣度上,都是大幅度提高!
我覺得這反映了一個問題,孩子的語文能力,應該大部分要在廣泛課外閲讀中去建立,而閲讀是應該提前鋪墊的,五六年級才開始大量閲讀的話,孩子的時間就不夠用了。
名著閲讀
小學高年級的課文中,名家作品占比更大了。比起中低年級的"名家名篇"來説,高年級的課文選篇中出現了特别重量級的作家和作品。
重量級作家
所謂重量級的作家,我認為是"代表作是中高考絕對重點或常考點,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比如出現了魯迅。而且是一整個單元都圍繞魯迅展開。
多少年前就網傳魯迅的文章要移出語文教材,不好意思,這看起來是不可能的。我説句可能不恰當的話,早死早超生,早鋪墊早受益。
再比如文章是"經典短文"典範的朱自清、沈從文、老舍,文章幾度上過中高考試卷的賈平凹、蕭紅、史鐵生等等。
這些作家的作品,要不要拓展閲讀?還是應該讀的,他們的生平事迹,也是應該去了解的。
四大名著
而重量級作品,最重要的就是四大名著在課文中的出現。這個單元的不僅閲讀主題就是四大名著本身,語言學習的要求也是"初步學習閲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随之而來的"快樂讀書吧",也是要求孩子嘗試去閲讀古典名著。
當然,小學生想要閲讀古典名著肯定是有難度的。但如果了解教材的具體要求,也并不是孩子完全不能hold住的。
這個階段對閲讀名著的需求,重點是精彩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描寫。通過精讀名場面、深入了解背景故事、優秀的影視作品輔助,也是可以達到學習目标的。
但我不建議孩子直接去刷什麼"四大名著考點真題",不説什麼高大上的理由,就一點,完全脱離了閲讀的話,這麼繁雜的内容仿佛沒有根,孩子"背串了知識點"也不是不可能啊。
不説了,我先陪我家小朋友去聽西遊記音頻故事了。
閲讀面的拓展
拓展閲讀面説起來有點"虛",其實説起來特别簡單,好好翻一下高年級的語文書,就發現了大量"課文有選篇、考試可能考、孩子得到少"的内容。提幾個我覺得課外閲讀中,很少有孩子會讀到的内容。
不常見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範圍,其實比我們想象中廣泛很多。
舉個例子説,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屬于我們的傳統文化,比如課本中出現了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相關文章。
飲食文化、手工藝、民間習俗,算不算傳統文化,都算!
哲學、思辨的内容
在六年級的課文中,已經出現了一些明顯是引導孩子進行深度思考的文章,比如下面這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号之後》。
還有一些講思考過程、思想策略的文章,比如有名的《田忌賽馬》,重點是田忌嗎?當然不是,重點是這種思維模式要怎麼學習。
但我覺得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思辨性的培養,其實不能光靠讀這一類"講道理"的文章,更多的是增進對現實社會的深刻理解。這個方面來説,其實讀新聞也是必不可少的。
名家的"名著閲讀筆記"
五年級的這篇冰心的《憶讀書》,講了自己讀四大名著的感受和理解。
前面不是説過,如果孩子們啃不下去四大名著怎麼辦?教材本身也在告訴我們,名家導讀,不失為一個好的輔助方法,只是不能全盤接受一個人的觀點,要保持自己的思考,或者廣納思想,對比分析。
更廣闊的科學閲讀
科學閲讀其實是一條貫穿小學教材始終的閲讀線。前面已經提到過了故事中的通識知識、常見的科技科普,歷史、地理,其實還有很多咱們不常涉及的閲讀内容。
比如農業,就是孩子們很少能想到讀,家長也很難想到給孩子讀的。
再比如世界歷史地理,教材中甚至還把同主題的"寫景抒情的文章"和"知識科普文章"做了對比,讓孩子體會兩種寫法的不同。
當然,除了這些,小學高年級的課文還涉及過藝術、書法、文化遺產、短篇小説、革命故事、實用性文本……
看到這裏大家應該深刻的感覺到,語文内容的多樣性,不是空口來的,教材就是好最好的注釋和答案。
有的人一方面覺得"這不該學那不該學",一方面又抱怨"考得太多太廣",都不如踏踏實實把咱們的教材吃透,孩子的語文學習就有了方向!
EASTWEST
biu媽的小唠叨
寫完這長長的一篇幹貨,我也有這個顧慮,大家會不會覺得太多了,但如果只是随便聊幾句"正确"的話,相信對大家的幫助也很有限。
另外,怎麼在吃透語文課本的基礎上進行拓展,雖然看起來重點很多,實際操作起來,卻有比較"偷懶"的辦法——
根據課文來進行大語文拓展。
家長也不太需要費勁巴拉自己去查資料,市面上早有優秀的教輔、課程幫大家去"把語文書讀厚",比如我們之前也給大家分享過《年級閲讀》、《饅頭大語文》,都能幫助孩子在不知不覺間積累大量緊貼課文的大語文知識,日積月累,孩子的語文學習、家長對語文的理解,都會大有進步。
biu媽最近的分享,看看有沒漏讀的:
本周在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