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三頓半吳駿:風口永遠有,消費品未必還有這樣的時代,歡迎閲讀。
「即使眼下消費創投退潮,我們依然看好新鋭消費品牌嗎?
答案毋需懷疑。
消費是一個長坡厚雪的賽道,品牌養成不是一朝一夕,而一旦立住,就不會輕易死亡。我們看到,經過一輪高速成長的陣痛,一些新品牌公司擁有了忠實用户,進而獲得了可觀的規模甚至利潤,進入穩定增長的新階段。它們大多誕生于 2014 年之後,乘上 2019 年刮起的投資熱風,在激烈競争中勝出。
基于此,36 氪未來消費決定挑選 36 家新消費品牌公司,以專訪、案例分析等方式,持續跟蹤它們的發展,并匯集在 " 厚雪專訪 36" 這個欄目中。」
采訪 | 楊軒 姚蘭
作者 | 姚蘭
編輯 | 喬芊 楊軒
速溶咖啡在中國是一個擁有絕對霸主的市場,雀巢份額接近 7 成,第二名遠到看不見。
2018 年,成立三年、來自長沙的新品牌三頓半,帶着精品咖啡凍幹粉產品 " 小罐子 ",打破了這個沉寂的市場。冷水即溶、外觀獨特、精品風味,擊中了年輕的咖啡消費者。模仿者蜂擁而至。
自 2019 年起,在天貓 618、雙 11 兩大促銷節點,三頓半始終穩居咖啡品類銷售額第一。凍幹咖啡、咖啡液等細分品類在疫情三年高速增長,永璞、隅田川等和三頓半同期的初創品牌都受到資本青睐。但從去年起,一些同行開始掉隊,三頓半則保持了穩健增長。
如果不局限于精品速溶咖啡這個細分賽道,而是放眼整個速溶咖啡市場,一份報告顯示,2022 年中國速溶咖啡市場排名第一的公司仍然是雀巢,所占份額為 68.3%。而三頓半的市場份額逐年提升,2022 年這一數字達到 9.1%,躍居第二位。
出人意料的是,身處過去幾年新消費大潮裏最風口浪尖的賽道,三頓半創始人吳駿幾乎是誤打誤撞等到了 " 風口 " 降臨。
2008 年,廣告出身、結束北漂生活的吳駿就在長沙跟朋友開出一家咖啡館。早在那時,這家咖啡館的燕麥拿鐵就成為招牌,但他也在為每天要完成的幾千塊生意發愁。吳駿度過了一段不用融資、不關心紅利的創業時光," 我不知道未來的世界還會不會這樣,但我知道成為一個更好、更清晰的自己後,自然就會有人來找你。"
最先來找他的是元氣森林創始人唐彬森。唐彬森幫吳駿看到了精品咖啡的規模化趨勢,向他描述了一個 " 挑戰雀巢的商業機會 "。
給用户提供一杯咖啡的生意有許多種路徑,如今每條路上都擠滿對手。不同于強調規模的效率型品牌,三頓半想成為一家更注重差異化創新的體驗型品牌。" 這頭的競争沒有那麼激烈,但公司成長的時間也會更長一些。" 吳駿説。
和許多初具規模的新消費公司一樣,在激烈地打了幾年仗之後,吳駿過去一年花了很多精力去理解組織,以走好公司的 " 下一個七年 ":" 時代永遠有風口,但對消費品來説,不一定還有這樣的時代出現了,活下來的公司應該做好組織迭代。"
戰略上堅持,戰術上則更靈活了。前年,三頓半開出第一家線下概念店 "into_the force 原力飛行 "。
對吳駿和三頓半來説," 小罐子 " 的故事只是三頓半的第一篇章。近期,吳駿跟 36 氪分享了他如何把咖啡生意一步步做大的故事,以及他對三頓半未來的思考。
以下為 36 氪未來消費與三頓半創始人吳駿的對話整理:
談創業:好奇心與實感
36 氪未來消費:在北京待了 8 年後,2008 年 30 歲的你從北京回到長沙創業,開設了第一家咖啡館,你應該算最早逃離北上廣的那批人吧?回到長沙這麼一個你熟悉的、有親朋好友的環境,對你來説是一個重要決策嗎?
吳駿:它的背景不是 " 逃離 ",應該説是去一個新的地方找到一種新的狀态。那幾年,有 2008 年奧運會這麼一個大背景在,北京城裏人人都跟它有連接,大家充滿激情。但是它已經那麼成熟,已經不是趨勢,而是一個結果了。我覺得還不如去做下一個方向。
其實 2007 年夏天我就在和朋友商量在長沙開咖啡館了。你幹一件事情肯定是找跟你配合最熟悉的人,平常聊天就會聊以後一起幹點什麼,最開始恨不得開一個任天堂那種公司,然後漸漸會從不着邊際到逐漸變得實際,最後你做的事情是你想做、要做、能做的一個統一。
36 氪未來消費:做廣告、媒體的工作,其實幹的是很 " 虛拟 " 的事兒。你開了咖啡館,做了這麼一件很實際的事兒後,這對你做事情的能力有了什麼影響?
吳駿:我們開咖啡館的過程,就是一磚一瓦的建設過程,通過改造裝修、設計陳列把空間打造出來,通過產品服務做好交付,通過日復一日的經營和用户溝通,你會發現即便它是一個小小的咖啡館,但它仍然構成了一個迷人的世界,它是由多個模塊組成、連接和運轉的。這對後來我們的結構型思維很有幫助。
你也會面對面地感受到别人對你所提供的產品和體驗的喜歡。這種成就感非常真實,你的信心遠大于做一個提案型的總監。
線下概念店 "into_the force 原力飛行 ",品牌供圖
36 氪未來消費:從生意角度看,你學到了什麼?
吳駿:對結果負責。然後發現這個結果不只是把產品和場景搭起來就完了,還要能長期穩定的運營,就會對帳面上的錢非常關注。當你一天要做 3000 塊錢才能保本,今天只做了 2500 塊錢,那你就會走上街頭,你就要打電話給朋友説晚上過來開瓶紅酒(當時吳駿已經在做今天很流行的 " 日咖夜酒 "),不然我生意完成不了。
36 氪未來消費:為什麼你的發展路徑不是多開幾家咖啡館?今天來看,開咖啡連鎖店對當時的你們是更順理成章的事情。
吳駿:説白了,我不能分身。今天有主理人、店長的説法,但那個時候沒有重視組織力,招的大部分都是這樣的人,就是 " 我好喜歡這個咖啡館,我到你這裏做三個月不要錢 ",換作是誰都會覺得只要你不要錢都好商量(笑)。确實認識了非常多有意思的人,但來去匆匆,最後沒有留下能幫我們開下一家店的人。
36 氪未來消費:你其實做過各式各樣的新產品,開咖啡店時長沙第一杯燕麥拿鐵,後來開淘寶店,還做過硅膠絨面墊這樣的烘焙器具,其中似乎不乏小爆款。你做產品的能力是怎麼來的?
吳駿:長期來看還是熱愛吧,有熱愛才有好奇心。比如我們最早就想,馬卡龍這個形态能不能跟咖啡結合?只是後來這個好奇心發展得越來越大,處理的產品越來越復雜。
另外我是一個喜歡解決問題的人,如果看到一款產品還存在改進空間,我内心是有(改善)衝動在的。我跟王煉(三頓半聯合創始人)在讀大學的時候,對面有一家飯店,魚的味道還可以,但我覺得還可以變得更好。憑借來自魚米之鄉的一點自信,沒下過廚的我倆就敢跟廚師提建議,後來對方真這麼做了。可能因為我們是老顧客吧,你要是第一次去吃就這麼説,大概率會被他攆出來(笑)。
如果説多年廣告生涯對我有什麼幫助,最重要的是一個:你看過太多好產品、好品牌,這些事情打開了我的眼界,也意識到做一個好產品的路徑是有很多種的。
36 氪未來消費:你曾提到,自己喜歡在日本、首爾、上海 " 走街串巷 ",認為這些地方充滿了碎片化的靈感,這些信息補足你對 " 品牌 " 的理解或形成更長遠的認知?
吳駿:做品牌的過程,也是為用户旅程觸點提供新體驗的過程,這是個點線面體的大結構,裏面需要非常多的素材和認知的積累。
很多員工旅行也會向我提供信息。比如前兩天有人去泰國玩,吃到一個好吃的百香果木瓜醬,就拍照給我看。我一看,就感覺出它是一個 " 好東西 ",可以搭配某種甜品或面包,以及會產生怎樣的口感體驗。接着,我會很快安排人幫我做出來。很多時候,我吃到或者用到樣品了,就能進一步判斷它的價值趨勢,應該用什麼樣的包裝,可以定什麼價格,在哪個場景中以什麼形式提供給什麼樣的用户。我會盡快讓它交付給一部分用户,快速獲得反饋。
談產品:技術和錢都很重要
36 氪未來消費:事後諸葛亮來看,精品咖啡速溶化是一個太好的方向,一方面是一個新市場,是在大公司原有領地之外的,另一方面它市場潛力真的很大。你們是怎麼找到 " 小罐子 " 這個產品方向的?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還是有随機和運氣的成分?
吳駿:其實不是我們主動去找的,而是别人主動來找我們的。當時我們原創做了迷你手衝壺、冷萃濾泡咖啡,三頓半已經是精品咖啡裏一個面目比較清晰的創新品牌了。過去的創業環境我覺得是很單純、從容的,我不知道未來的世界還會不會這樣,但我知道成為一個更好、更清晰的自己後,自然就會有人來找你。
36 氪未來消費:來找你的第一個人是誰?
吳駿:第一個找我的人是唐彬森。從他身上,我學到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會提前看到趨勢。他看到的趨勢就是精品咖啡規模化,不過實現形式是飲料,而我們是衝煮的方式。你看他現在做的飲料生意,真的是預謀非常久了(笑),他确實是一個很值得 respect 的創業者。
但當時我覺得做飲料這件事不夠有趣,我的理解是咖啡做成飲料還要好喝的技術難度太大了,所以我就婉拒了他的邀請,但他還是栩栩如生地跟我講了一個咖啡速溶化的構想,可以挑戰巨頭。
36 氪未來消費:接下來找你的人是誰?
吳駿:然後就有食品飲料工廠的人找過來了。他們相信三頓半是可以與他們合作,通過工廠既有的技術實力,讓用户得到更好的體驗。這個時候擺在我們面前就有很多的選擇了。以前我要自己組織很多人馬去試,現在有點像面前有一個小型的博覽會,這時候我是如魚得水的。
最開始接觸到咖啡凍幹的原型產品時,當時的產品狀态都是土萌土萌的(笑),是被幾乎被所有人拒絕的方案。那個產品形态下,價值是被掩埋的。我當時跟這個工廠説,這個產品首先再放一年,我們來做一個更牛逼的產品。我説這一年你不用擔心錢,我們一起把全新的產品(後來的小罐子)做出來。那時候咖啡還不像現在那麼熱,競争沒有那麼激烈,冷萃濾泡咖啡一年能夠賺個一兩百萬現金,我毫不猶豫把賺到的錢放在那家公司。所以錢一直都是很重要的,小錢也是錢,能幫一家小公司再多做一年。
36 氪未來消費:36 氪一直覺得 " 錢 " 和 " 技術 " 是推動商業世界發展的兩大動力。
吳駿:今天你跟我講技術和錢的關系,我的理解肯定更深了。錢是讓一切變得更有效率、進行規模化擴張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技術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力,是底層的創新。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當你拿到的是一個全新的生產力,你所有的生產關系都應該匹配這個生產力來進行改造。你不能用傳統的方式去做,不然每一步都是對它進行消解、模糊,你每一步都要跟别人不一樣。
36 氪未來消費:三頓半 " 小罐子 " 火了之後,感覺有段時間大家都在做類 " 小罐子 " 的產品?你們怎麼應對突然其來的市場競争?
吳駿:我們可以一步步解剖一下這個市場。第一,模仿外形是最容易的,但是能讓大家意識到包裝本身是體驗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我覺得也挺好。
三頓半數字星球系列,品牌供圖
第二層是營銷手法。設計產品之初,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它會在用户的生活中扮演一個角色,比如有用户拿這個小罐子去種花、去做相框等等。包括我們後來發起的返航計劃,都相當于營銷環節的體驗化設計。如果説我們能夠啓發大家做一個完整鏈路營銷,也就是要對自己生產的產品包裝負更多的責任,以及盡可能讓用户與產品包裝產生更多的互動,這件事也挺好的,這也是今天三頓半能吸引很多人才加入、持續創造更大價值的前提。
第三層是技術上的,就是所謂的凍幹技術,工廠、企業對它的學習模仿是最緩慢發生的。雖然凍幹是個幾十年的老技術,但是它達不到三頓半提出的标準,包括要三秒即溶,要風味多樣化。所以我們投入研發,目前我們掌握的整體技術至少領先兩三年的時間視窗。到 2020 年一些其他凍幹咖啡產品才出來,這三年的時間已經足夠我們去不斷更新和迭代產品。
36 氪未來消費:所以,三頓半非常重要的競争壁壘是在凍幹技術上嗎?
吳駿:三頓半的 " 護城河 " 是我們持續迭代中的風味管理系統。首先,這套工業設備從一開始就是自研自造的。第二,凍幹只是整個風味供應環節中的一個技術類别,它主要是讓粉末溶解得相對更快,以及減少成型過程中的風味損失。
除了凍幹技術,烘焙、研磨、萃取、灌裝技術也非常重要,而且技術不能代表產品體驗的全部。咖啡行業裏面講咖啡的品質,70% 來源于豆子,20% 來源于烘焙,10% 來源于衝泡。我們喝超即溶咖啡,喝的是豆子的品質,并不是喝一個凍幹的技術。
接下來,讓每一杯咖啡使用的豆子都可以溯源,這對我們來説是很重要的事情。
36 氪未來消費:既然談到其實大家最終喝的是 " 豆子 ",最近幾年,因為自然環境災害等等原因,咖啡豆的價格漲得挺厲害,你們如何在供應鏈端怎麼管理、怎麼控制成本?
吳駿:對三頓半而言,第一我們有專門的團隊在全球產地尋豆,實時更新數據庫。
第二,在產品設計上,不會全部去押注那些小批次或者是稀有風味的產品,因為它們的波動性是最大的。我們會多用一些拼配設計,這樣就不會因為某一只豆子沒量了,或者受季節影響某只豆子風味不同了,而使得最終產品的風味不穩定。
第三,品牌要給供應商足夠的信心。我們與一些產區或莊園保持着長期的合作關系,甚至就是買斷。這時候,你又再次看到了錢的重要性。
談擴展性:不認為錯失了很大的機會
36 氪未來消費:三頓半未來的可拓展性在哪裏?問這個問題的背景,是我感覺遭受了咖啡市場的 " 飽和攻擊 ",我家裏有雀巢的膠囊咖啡;公司裏有兩台現磨咖啡機;公司樓下從瑞幸、星巴克,到非連鎖咖啡店,到便利店咖啡,有各種賣現磨咖啡的店;同事們桌子上擺着各種品牌的挂耳、凍幹粉、咖啡液……這麼飽和的咖啡市場裏,你們還可以往什麼方向發展?
吳駿:咖啡的一頭是功能屬性,主要滿足用户的提神需求,它對應效率型品牌,追求絕對的規模化和成本領先。咖啡的另外一頭是風味,對應的是差異化和用户體驗,三頓半想成為一個體驗型品牌。
體驗型品牌的增長機會,在于構建基于體驗一致性的新場景,去獲得新用户。比如超即溶咖啡還可以在户外有更多的發展,還可以在很多地方成為咖啡館以外的理想選擇。三頓半也可以從風味體驗出發做出差異化的線下空間。
在風味這頭的競争沒有那麼激烈,體驗型品牌還比較少,不是説難度更大一些,而是等待品牌成長的時間周期會要更長一些。
36 氪未來消費:你對線下渠道的想法是什麼?
吳駿:讓咖啡在線下與用户進行更多互動,這是我們從創業第一天就有的想法,而且很明确的一點,已有的商業模式不是我們想要的,因為三頓半的能力和想要創造的價值是不同的。
我認為,超即溶這個零售產品,最好的體驗是飲品化,而飲品化最好的交付場景是在線下。所以從 18 年小罐子被用户接納開始,我們就在思考,在線下為用户提供一杯三頓半的飲品是一種什麼感受,我們也在過去幾年有了非常多的嘗試和積累。
很多人知道我很喜歡蘋果,我認為蘋果是将產品和服務結合得非常好的一家公司,產品服務化是很重要的商業思考。而對三頓半來講,飲品化就是服務化的一種表現。
"into_the force 原力飛行 " 門店飲品紫蘇桃,品牌供圖
36 氪未來消費:所以 "into_the force 原力飛行 " 就是這個思路的嘗試?
吳駿:對,這家店我就是想來試一試三頓半這家公司、這個組織有沒有可能在飲品化上面進行一些突破。店開到現在,我覺得已經可以證明三頓半也是可以做一杯好喝的現制咖啡的,而且可以有不同于現有線下商業模式的機會。
36 氪未來消費:從你之前的訪談看,你對三頓半做線下分銷這件事始終是很謹慎的。
吳駿:在線上,有詳細的頁面介紹,也有客服可以幫用户了解小罐子這款創新產品。但線下的貨架形式很難完整傳遞產品信息,用户可能會覺得自己花了更高的價格買了一個普通速溶咖啡。
我們并不是不想進或沒有規劃做商場、便利店等渠道,相反我們非常尊重這些渠道,會提供一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并準備好足夠的人力,更好地适配線下渠道。
我經常在人群中間觀察,我們的產品在線下出現時,會有很多人説,诶,三頓半,去看看。為了這份期待,我願意做更長時間的準備,相信渠道也一直希望有更好的產品出現,我不認為我們今天錯失了很大的機會。
三頓半 × Niko and... 聯名產品,品牌供圖
36 氪未來消費:你説長時間的準備,我想到了 6 月初蘋果公布的第一款 MR(混合現實)頭顯設備 Vision Pro,這是一款準備了 7 年的產品。
吳駿:蘋果很好演繹了什麼是真正的壁壘,就是不要在這個層次了,進入下一個境界、下一個體系。三頓半也是一樣的,我們追求的是進入下一個體系。
談組織:認知決定層次
36 氪未來消費:2021 年你跟李翔聊的時候,説了自己想要獲取的能力是組織能力。一兩年過去了,這件事進展如何?
吳駿:這個事兒挺難的,因為它跟創始人有很大的關系。在公司早期發展階段,創始人很多時候是長板般的存在,但到了後期經常會成為一個短板。我個人前面的經驗有好有壞,換公司比較多,人比較随性,創業也是和朋友一起,單兵作戰能力是很強的,但是這也導致了公司的組織建設起步比較晚。
三頓半成長的那個時代,新品牌開始興起,沒多少人跳出來喊説要搞組織,或者喊了我也聽不見,因為大家都忙着打仗。過去一年多,我花了很多精力去理解組織。時代永遠有風口,但對于消費品不一定還有這樣的時代出現了,活下來的公司應該做好組織迭代。
36 氪未來消費:關于組織的事,可以具體講講哪些課是要補上的嗎?
吳駿:第一件事情叫戰略清晰。組織是要跟戰略匹配的,戰略模糊,組織就會動蕩。
第二,從基因出發,找到對應的組織管理模式。組織是在進化的,世界各地湧現的各類創新型的組織形态,意味着通過組織模式創新可以釋放出極大的能量。我們看到組織重塑的過程中會出現綠色組織、橙色組織、青色組織……。這些東西看似是理論,但事實上組織進化跟我們每一天的工作狀态都是直接相關的。
第三,盡早搭建人力團隊。即便有一個很好的戰略能讓大家對公司心生向往,但是也要用好的方式招人,讓他們在這邊很好地工作,這樣公司的運營效率才會提升。這件事如果重新做的話,我至少應該在第一年就去想人力體系應該怎麼搭,人力的骨幹從哪裏來。在招人力資源負責人上面花個半年的時間,這個非常值得。
36 氪未來消費:現在三頓半的戰略是什麼,以及要用什麼樣的組織形态匹配,這些事你目前的想法是什麼?
吳駿:關于三頓半的戰略,階段性思考還是有的,那就是以用户體驗為核心。第一,必然得達到足夠規模的用户,那這意味着不是要做一家小而美的公司了。第二,我們追求的用户體驗肯定是差異化的。
基于這些思考,我們做了一個叫 " 旅行者 " 的戰略設計,也就是用户如何成為旅行者,怎麼讓他們體驗產品服務,怎麼溝通和發展,怎麼和他們一同成長,走到什麼樣的場景空間去 ...... 這套戰略體系包含多種模塊。
三頓半返航計劃第七季,品牌供圖
36 氪未來消費:三頓半現在最需要加強的能力是什麼?雖然很多老板都會説各個團隊都很重要。
吳駿:我覺得各個團隊都應該很強(笑)。我們的用户體驗戰略要求多個模塊的咬合,它難就難在這個咬合要是絲滑流暢的,還得兼顧效率。
至少要走到下一個 7 年的話,第一個重要的能力是創始團隊的認知力,一定要保持非常高的認知,才能把你帶到下一個層次。
36 氪未來消費:對的。一些優秀的企業可能提前 10 年就已經對行業走向做了一個預判,然後做了相關布局,回過頭來看真的會非常驚訝。你覺得認知力可以培養嗎?
吳駿:認知力俗稱就是看世界的格局。見了更多的人,看到更大的世界後,你就會感覺到什麼叫 " 壓制 ",原來人還可以這樣去思考問題。
認知,實際上就是自我的不斷成長。不要覺得百年老店是多麼無趣的事情,只是因為這個名詞無趣而已,如果一條路能讓你走上一百年,這個旅程得多麼生動?山背後有一個更大的世界,這個世界背後又有一個更大的世界。認知提升帶來的欣喜是創業最大的滿足感,所以我把它排在第一位。
36 氪未來消費:後面幾層是什麼?
吳駿:第二層是創新力,不創新做不出差異化的用户體驗,這個事情不用贅述。
36 氪未來消費:通常一家公司最開始的創新能力來自于創始團隊,但随着組織的擴大,怎麼讓團隊整體能有創新力、持續產生創新,就成了一個難題。
吳駿:創新還是要寫在品牌的價值觀中。我們内部講 " 很三頓半 ",就是説要在各個方面都争取實現更具創新意識的、更理想的交付,"be saturnbird, be different"。
以前,我也非常讨厭動不動就談戰略、願景、使命、價值觀這寫東西,會覺得教條、爹味,給我一種要扯大橫幅的感覺,都是為了橫幅上面那幾個字寫得很有氣勢。但後來我想明白了,其實它們就是些名詞,你不要去想那個名詞,比如把使命換成 mission,聽起來就好很多了吧?我們叫 on the mission。
36 氪未來消費:你覺得講了 "on the mission"、"be saturnbird, be different" 之後,真的有用嗎?
吳駿:現在還在逐步發展,我覺得是滲透,大家對一件事情的理解更統一了,效率也會變得更高了。我主要講的是支撐三頓半下一個 7 年應該具備的能力,不是説我們今天的創新能力就很強,認知能力很強。我們還在路上,on the mission。
36 氪未來消費:第三層是什麼?
吳駿:品牌力。品牌是多層體驗,這些體驗共同構成了三頓半的精神世界,我們不會只做完全基于效率的部分,是因為我們始終在追尋 " 半 " 的旅程。第四層是組織力,我們也聊了很多了。
36 氪未來消費:假如你有機會與擁有百年歷史的消費品企業 CEO 交流,你想問些什麼問題?
吳駿:第一個問題可能是,你的公司有了這麼大的規模,發展了這麼長時間,已經看到那麼大的世界後,還有什麼事情是你想要探索的?第二個問題,你覺得三頓半會遇到哪些坑?
多聽一些這樣的意見其實是好事。以前和别人交流時,有一些我沒有聽進去,或者是我自己沒聽懂。
36 氪未來消費:有什麼建議,是你當時沒有聽懂的?
吳駿:一些投資人或者有經驗的創始人跟我説過,我們組織是有趣的、具備創新的活力,但這種活力未必是穩定的。再比如我去融資時,投資人建議盡快擴大產能。對于這些問題,我其實不是害怕,就是會謹慎看待。中心化、規模化這些事情,我一直都比較謹慎。
三頓半總體是幸運的,很多坑我們都沒有踩。相對來講,我們還是維持在做用户體驗的狀态中,沒有逆基因地發展。即便有過一些嘗試,也是你要形成一個認知力必不可少的。要在商業世界裏成為一個偉大的品牌,不可能所有東西都是純粹的。但因為我們是三頓半,所以總會追求更理想的狀态,我相信會有一些更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