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投過曠視、第四範式、瀾舟的聯想創投,怎麼看大模型熱潮?,歡迎閲讀。
文 | 蘇建勳
入行 40 年,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聯想創投總裁賀志強(人稱 " 老賀 ")最重要的投資心得是什麼?
" 獨立思考,别不懂裝懂。" 老賀説。
那麼,眼下 AI 浪潮再次席卷,國内甚至掀起 " 百模大戰 ",賀志強怎麼看?
" 我還在尋找答案的過程。" 老賀又説。
在今年 7 月 " 聯想創投周 " 活動後的采訪中,即使面對媒體,賀志強也毫不遮掩他對諸多問題的困惑,他甚至樂于談論他的困惑,比如:
" 人類斥巨資研發了大模型,但大模型湧現後的神經網絡是什麼樣的?Open AI 和谷歌大模型的神經網絡是終局嗎,還是會有下一波更 Smart(智能化)的?
基礎模型和垂直模型是什麼關系?是應該先訓練大腦,再輸入專業知識?還是就訓練一個只懂專業的小腦袋?
類似 GPT 式的基礎模型(Foundation model)到底會不會有開源?
國内還有多長時間能解決算力問題?"
" 都是沒有答案的問題。" 賀志強説,但他也提到,更重要的是問對問題," 問對的問題,比答案更重要 "。
在熱潮中冷思考,賀志強是這一輪 AI 周期中的冷靜派。
加入聯想集團數十年,賀志強帶領聯想創投經歷過數次產業周期,就拿上一輪 AI 投資熱潮來説,寒武紀光鮮上市,曠視、第四範式成為當之無愧的獨角獸,再到後來寒武紀市值跌去四分之三,曠視多次 IPO 闖關未果——起起落落,老賀都經歷過。
然而,思考并不代表靜止,投資決策上,該開的槍還是要開。
在大模型創業公司的投資上,聯想創投有過布局,瀾舟科技是代表之一。2022 年 2 月,北京瀾舟科技完成由聯想創投、斯道資本共同領投,創新工場跟投的人民币近億元的 Pre-A 輪融資。
7 月 13 日,聯想創投宣布獨家投資人工智能基礎大模型公司「nyonic」,該公司旨在打造面向行業的專業大模型。創始團隊包括歐洲科學院院士、OpenAI GPT 核心成員,和原 SAP 全球高級副總裁兼全球 AI 負責人等。作為一家歐洲公司,nyonic 總部設在德國柏林,同時在上海設立有研發中心。
在 " 百模大戰 " 的眼下,聯想創投出手不算多,談及相關投資策略時,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創投合夥人王光熙對媒體坦陳,過去聯想創投投資過不少 AI 公司,而大模型并不是一個跟以前截然不同的東西," 不是完全需要由另一波人做。"
從長遠來看,大模型的初創公司,是否能在資源上與百度、阿裏、字節等巨頭 PK,仍是未知數;一旦大公司開源,創業公司很難在巨頭的開源生态裏分到一杯羹,競争将極其殘酷。
伴随周期更迭,行業也會在歷史演進中得到教訓,面對上一代 AI 公司的經驗,賀志強不再給出 " 未知 " 的回復,而是直接點出問題。
" 第一波 AI 公司很多想借鑑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模式,這是錯誤的,什麼叫移動互聯網模式?燒錢和壟斷,To B 怎麼可能壟斷?這是最根兒的問題。" 賀志強對 36 氪説道。
完整的產業落地方案,是 AI 公司曾經缺憾的另一要素。賀志強談到,AI 公司需要去產線看一看,比工業質檢這類場景,CV 就只能解決一個技術環節,如果要完全解決問題,需要将 AI 做成完整裝備來交付。
作為投資公司,讓被投企業在企業場景中快速驗證技術能力,是聯想創投作為 CVC(企業風險投資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的獨特優勢。
在算力愈發成為剛需的今天,聯想本身儲備的芯片、伺服器能力更為重要,而在投資版圖中,聯想創投判斷未來十年世界對算力的需求仍有百倍增長,從 2016 年成立就将新計算作為重點投資方向,目前已投資布局了新的計算架構、應用導向的芯片設計、端邊雲協同等算力相關領網域,包括圖靈量子、寒武紀、芯馳科技、後摩智能等十餘家企業。
從業務角度來看,聯想創投背後的聯想集團,對于創業公司來説也是潛在客户,王光熙也表示,目前在聯想創投的被投企業中,與聯想有業務合作的占比約為 50%。
最後一點,賀志強想提醒 AI 創業者,不要把未來的想象當成可以產業化的時間。" 智能駕駛是很美好,但問題是能產業化的東西是什麼?不能天天抱着想象不放棄,光燒錢不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