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連大疆都垂涎的Ebike,是什麼?,歡迎閲讀。
8 月 17 日,沉寂許久的大疆傳來一個新消息。
據多家媒體報道,大疆有意進軍 Ebike(Electric-Bike,電動自行車)領網域,并在内部成立了代号為 EB 的項目組。目前該項目仍在秘密運作階段,不過大疆早在疫情前便已開始探索,對 Ebike 項目相當重視。
電動自行車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上世紀 80 年代的日本,初代產品被稱為 PAS ——即 Power Assist System,電動助力自行車,采取人力和電動系統雙重控制的設計理念。後來經過數十年演變,監管法規持續完善、動力控制系統也不斷進步,出現了沒有腳踏設計、全靠電力驅動的 Ebike。
在國内,Ebike 的概念不算流行,受價格、使用場景等因素限制,閱聽人面也很有限。但在國外,尤其是日本、歐洲和北美等經濟發達地區,随着能源價格上漲、環保及運動健康概念深入人心,Ebike 市場日漸火爆。
對這個新風潮,資本市場反應迅速。在大疆之外,騰訊、阿裏等大廠也早已瞄準 Ebike 賽道。熱錢湧入、需求爆發,Ebike 會成為一片新的藍海,還是一顆轉瞬即逝的流星?
(圖片來自 UNsplash)
截止發稿時,大疆尚未對進軍 Ebike 行業一事作出回應。但不可否認的是,大疆的主業無人機面臨增長瓶頸,尋找新增長點刻不容緩。
圈外财經(ID:quanwaicaijing)在此前的報道《無人機賣不動了,大疆造車突圍》中就分析過,大疆的營收增速在 2013-2017 年将達到巅峰,五年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 120%,但随後陷入萎縮。大盤增長不力,是大疆最大的煩惱。
若弗斯特沙利文的統計顯示,工業級無人機的市場占有率在過去幾年不斷上升,預計到 2026 年市場規模将達到 2658 億元。相對應地,大疆最擅長的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占有率将從巅峰時期的 80% 逐步下跌至 54%。要知道,盡管大疆早已開始多元化轉型,但時至今日消費級產品仍貢獻超過七成的營收。
在大疆的眾多轉型計劃中,車載業務是最受關注的一項。
大疆車載團隊組建于 2016 年,随後拿到了深圳第一批智能網聯車汽車測試牌照并在 2019 年建立了首座車規級智能制造中心。2021 年,大疆還在上海車展首次展示了其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寶駿 KiWi EV 則成為全球首款搭載大疆車載行泊一體智能駕駛系統的量產車型。
截至去年年底,該團隊規模超過千人,其中 70% 以上為研發人員。今年 1 月,有消息稱大疆車載正式拆分、獨立發展,并改名為深圳卓馭科技有限公司。總的來説,大疆車載業務已經走上正軌。既然如此,集團也是時候尋找下一個增長點了——這一次還是和車打交道,只不過換成了更輕巧的 Ebike。
大疆選中 Ebike 的原因不難理解:電動自行車和無人機行業存在不少共通性,大疆的技術、生產經驗都可以復制到新產品線上;目标用户都是有一定消費能力的年輕人,用户畫像部分重疊。
Ebike 的技術門檻不算高,核心技術主要是動力系統(即電池、電機),以及具備智能感知、自動調節動力功能的力矩傳感器。除了德國博世和日本的雅馬哈等大廠外,輕客等新鋭品牌也擁有了自研的力矩傳感器動力系統,有多年硬體研發經驗的大疆想攻克這個關卡相信不會太難。
從當前曝光的信息,大疆 Ebike 将以高端車型為主,專攻海外市場,并瞄準運動越野場景。橫向對比其他主流品牌,產品售價跨度極大,但總體偏好。Marketsandmarkets 的統計顯示,1000 美元及以上區間的 Ebike 產品占比最高,達到 70%,另外還有約 25% 的產品售價在 4000 美元以上。
由此不難看出,大疆 Ebike 定位高端、海外市場,确實有自己的道理。國外走紅、國内無人問津,決定了 Ebike 的小眾屬性。出海,似乎是唯一的宿命。
Ebike 市場的潛力是毋庸置疑的。根據 Statisia 的數據,2022-2027 年全球 Ebike 市場将保持 10% 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預計到 2030 年其市場規模将突破千億美元大關。
然而,外界對 Ebike 的認知,還存在十分明顯的地網域差異。
在 Ebike 的發源地日本,其滲透率高達 45%,美國雖然起步晚但勝在進步快且國民消費水平高,市場潛力很大。來自 Data Bridge Market Research 的報告指出,2022 年一季度美國進口的 Ebike 數量和銷售量甚至超過了電動汽車。但在國内,Ebike 距離普羅大眾還很遠。
Ebike在海内外的熱度差異,受到政策、文化、城市規劃等諸多因素影響。
一方面,歐洲、美國、日本都具備極強的環保意識,政府也努力推動出行方式改革、疏導城市交通。在新能源汽車之外,更輕便、售價相對也更低的 Ebike,自然成為很多年輕人的新寵。政府也十分鼓勵國民用 Ebike 取代傳統出行工具,美國、英國、法國、瑞典和加拿大都提供了針對 Ebike 的補貼政策。
另一方面,歐美青少年群體盛行騎行文化,尤其是在西歐。荷蘭、比利時等國在發展規劃中也十分重視騎行環境,城市預留了合理的騎行區間,節假日的鄉村騎行線路更是連很多外國遊客都欲罷不能。
将目光放回國内。Ebike 水土不服部分是源于文化、政策方面的差異。比如國内大城市車流密集、城市規劃對騎行運動并不友好,用户對 Ebike 也缺乏文化上的認同。以至于城市騎行運動在年内走紅後,小紅書用户們追捧的還是傳統自行車——哪怕某些高端車型的售價已經和 Ebike 相差無幾。
此外,歐盟對 Ebike、電動摩托的分類有明确界定,充電标準也做了準确劃分,而國内在這方面起步較晚并不成熟。知乎答主 " 特洛諾米 " 就直言,國内的 Ebike 定位太模糊,續航、動力比不上小電驢,想鍛煉又不如騎傳統的自行車,只能充當一個 " 玩具 " ——不是純粹想娛樂,誰會花大幾千買一台 Ebike?
當然了,阻礙 Ebike 普及的最主要因素,肯定離不開價格二字。翻看國内各大社交平台也可以發現,大多數消費者對 Ebike 的評價大多離不開 " 中看不中用 "、" 性價比低 "、" 使用場景有限 " 等關鍵詞。
知乎上不乏 " 電動自行車 Ebike 在國内的情況如何 "、" 國外很火的 Ebike 為什麼在國内鮮有人問津 " 等問題,下方高贊回答全在潑冷水。
答主 " 殺生丸 " 就以 Urtopia 的碳纖維電動自行車為例,直言其 2799 美元的售價既不實用還貴得離譜,在國内 " 無人問津簡直不要太合理 "。答主 "Andy Ye" 則言辭切切,斷言 " 價格下來之前這東西只能是小眾玩物 "。
(圖片來自知乎)
教育用户的成本是很高的,在各項推廣條件尚未成熟之前,大疆跟随其他品牌的腳步,将目光瞄準更成熟的海外市場合情合理。然而,和智能駕駛一樣,Ebike 也是投資圈的搶手貨。
巨頭雲集、群狼環伺,所有人都想趕來分一杯羹,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國内一眾 Ebike 品牌,同樣将海外市場視為主陣地。
前面提及的 Urtopia 成立于 2021 年,主打 3000-6000 美元以上高端產品,喊出要當 "Ebike 界特斯拉 " 的口号,成功走紅美國。其首款產品在登陸眾籌平台 indiegogo 後大受歡迎,首輪銷售金額就超過了 300 萬美元。
同樣成立于 2021 年的 Velotric,也全力開發美國市場。去年 5 月,Velotric 開通美國官方線上銷售渠道,花了 7 個月的時間将銷售額提升到超 1500 萬美元。今年 Velotric 重點發力線下,截止二季度末已經和 300 多家線下經銷商建立了合作關系,目标是在年底前将這個數字增加到 700 家。
唯一有點特殊的,是小米。小米在 2019 年開始自主研發 Ebike,并發布了小米雲光折疊自行車系列產品。秉持一貫的高性價比定位,小米 Ebike 以内銷為主,且走大眾化路線,和上述品牌形成錯位競争。
而這些成立時間才兩年多的品牌,能快速走出國門、拿到千萬美元級别的銷售額,當然不是單純靠自己。
除了地網域差異,消費者和資本對 Ebike 的認知還存在圈層差異:在國外消費者眼裏,Ebike 只是一個普通的騎行工具,國内用户甚至不會多看它一眼。但在大廠和投資機構眼裏,Ebike 是十足的香馍馍,各路資本為搶到優質項目早已刺刀見紅——在 Urtopia、Velotric 背後,其實都站着一群 VC 天團。
截至目前,Velotric 先後完成了 A 輪和 A+ 輪融資,分别由復興鋭正資本、紅點中國和光點資本領投,累計融資額超過 1 億元。Urtopia 則在去年完成了光速中國創業投資和 DCM 領投的千萬美元級别 pre-A 輪融資。
根據公開資料,過去一年獲得公開融資的 Ebike 品牌還有 Aventon、SURPANDA、Tenways 等。其中 Tenways 已經融到了 A2 輪,最新一輪融資有鍾鼎資本、騰訊、高瓴資本和阿裏共同參與,股東名單堪稱豪華。
不過和騰訊、阿裏們不同,大疆是親自下場造車,參與程度要深得多。正如上文所説,Ebike 的技術門檻不算高,大疆的研發能力、資金實力不太可能輸給這些成立僅數年的新品牌。但正由于缺乏技術壁壘、同類品牌泛濫,怎樣打出差異化,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幾個大熱品牌,都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人群。Urtopia 的產品主要針對城市通勤場景,目前只有兩條產品線,SKU 十分精簡;Mokwheel、Tenways 都專攻户外運動場景,產品售價跨度也更大;Velotric 兼而有之,產品矩陣豐富,有 Discover(通勤車)、Nomad(越野車)和 Thunder(輕運動系列)三條產品線。
配合各自定位,這些品牌的產品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專注城市内通勤的 Urtopia 會着重強調其便攜性,車身框架、前叉和車把座椅都采用碳纖維材料,比一般的 Ebike 要更輕盈一些。Tenways 則充分考慮用户的社交需求,以造型設計見長。
大疆 Ebike 尚在起步階段,之後會走哪條路線還不好説。但在競争激烈的行業裏,選擇往往比努力更重要,大疆必須想清楚之後的路該怎麼走。
消費者的态度,實在是難以捉摸。在 Ebike 走紅之前,電動兩輪車率先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高端化運動。無論是雅迪、愛瑪等傳統企業,還是小牛電動和九号等新鋭品牌,都全力開拓高端市場,将產品均價推到一個新高度。
但這股高端化潮流,最近已有熄火迹象。最新财報顯示,小牛電動二季度總收入同比增速接近歸零且由盈轉虧,錄得 190 萬淨虧損。其中,其國内市場銷量為 17.86 萬輛,同比下降約 1% ——這還是在單車均價同比上漲 8.1% 的情況下取得的成績。
在消費降級的大背景下,消費者對價格的感知相當敏感。Ebike 有自己的獨特性,但還稱不上是剛需。消費者追求高品質,也看重性價比。在保持創新的同時,提供更合理的價格,是各路玩家需要長期努力的事情。
風險提示: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