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小米新專利支持“邊用邊充”,智能手表的續航焦慮症有救了?,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雷科技 leitech
不得不承認,智能手表的續航确實是個大問題。
作為一個從 Fitbit、Pebble 一路用到 moto 360、Apple watch Ultra 的可穿戴設備「老油條」,我用過的幾乎每一款智能手表,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電池續航方面的遺憾。當然了,也有些手表利用大電池實現了以「周」為部門的續航,但相對簡單的功能和大電池帶來的額外重量,确實對一款定位運動的智能手表帶來了一些不便。
不過小米前段時間通過的一項關于智能手表的充電技術專利,似乎就讓我們看到了改善可穿戴設備續航問題的曙光。
需要事先説明的是,小米這兩項專利都屬于實用新型專利而不是發明專利,這意味着這兩款專利距離實際產品還有着很長一段距離,但從理念上看,小米這兩項專利可能是智能手表「誕生以來最重要的改變」——它把可拆卸電池概念帶到了可穿戴設備上。
具體來説,小米這項專利是一種可以安裝在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上的充電器,兩者通過磁力吸附的方式固定,并通過觸點或無線充電的形式為手表充電。作為參考,這兩種充電設備在使用上和 Apple 推出的 MagSafe Battery Pack 磁吸充電寶或 Smart Battery Case 智能充電殼差不多。
圖片來源:小米
不過從專利圖上看,小米這一套手表充電方案還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無線充電方案的充電器會擋住至少一半的螢幕顯示面積,此外無線充電器的方案也會從一定程度上遮蓋手表背面的生物傳感器。相比之下,采用觸點的充電方案可以繞開手表背後的傳感器模組,同時也能提供相對較高的充電功率,從技術上更符合我們對智能手表的使用習慣。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我們可以給智能手表安排「充電寶」,那為什麼有沒有這麼一種可能,我們把這個可拆卸的充電寶,集成到手表裏面呢?或者説,我們為什麼不讓智能手表回歸到可拆卸電池的時代呢?
" 無線充電寶 " 比可拆卸電池強在哪裏?
從產品的角度看,智能手表采用可拆卸電池确實能解決一部分續航和充電的問題。就像電車補能時一樣,再快的充電技術也比不過全自動的換電技術一樣。智能手表作為可穿戴設備,跟手機有本質上的不同:手機如果邊充電邊使用,充其量也就發熱嚴重一些、充電速度慢一些而已。
而智能手表「充電與否」完全是兩種不同的使用場景:不充電時你可以帶着智能手表參加鐵人三項,手表不僅可以記錄運動數據,同時還可以在手腕上提醒微信消息。但在充電時,智能手表有且只有一個用處——鬧鍾。
使用場景上的差異讓充電成為了所有智能手表無法繞開的話題:即使你的手表有一個月的超長續航時間,但你依舊需要找一個不用手表的時候給他充電。而且這個充電時間最好不要是睡覺時間,畢竟睡眠追蹤已經成為了智能手表的「準入門檻」,幾乎所有手表都把睡眠追蹤當作運動之外最大賣點。犧牲睡眠時間給手表充電,這無異于「自廢武功」。
而改用可拆卸電池方案就不一樣了,更換電池的設計可以大幅縮短手表補能的時間,此外更換電池的設計也允許手表使用容量更小的小型電池,将智能手表寸土寸金的内部空間留給其他傳感器和運算設備。至于換下來的電池,品牌大可參照 TWS 耳機的電池盒,為手表推出「外部充電設備」,并像 TWS 耳機一樣用外部電池盒提高手表的綜合續航時間。
但問題是在智能手表這樣的小型設備中使用可拆卸電池設計,這增加了手表的設計復雜性,可能需要更多的空間和組件,導致手表的尺寸增大或者增加重量。此外,可拆卸電池設計可能導致手表的密封性能變差,因為需要開設一個電池艙門或者連接口來容納電池。這可能會增加手表對水、灰塵和其他外部元素的敏感度,降低手表的耐久性和防水性能。
相比之下,不破壞手表完整性,同時還能讓手表脱離充電底座的「無線充電寶」似乎是更好的方案。
續航焦慮症影響用户 " 戴表 ",廠商們苦尋解藥
盡管現階段小米還沒将這兩項專利商品化,但從整個智能手表行業的動向來看,手表的「充電寶」似乎已經是智能手表近幾年最重要的功能革新了。而這樣的「技術斷層」往往意味着智能手表對用户的吸引力正在逐年降低。
根據小米發布的海報,小米手環 8 是「618 好采頭冠軍」,2023 年 5 月 31 日全天中國區累計出貨量達 110 萬只。作為對比,去年的小米手環 7 全球出貨量才突破 100 萬。簡單對比不難發現在小米生态中,智能手環的吸引力其實遠遠超過甚至都不公布銷量數據的小米手表,而這種現象在整個可穿戴領網域可以説有些反常。
從產品定位來看,智能手環本就是智能穿戴設備中最廉價的品類,例如小米、榮耀等品牌的運動手環,基礎款通常不超過 300 元人民币,甚至不足百元的款式,也能提供基礎的運動記錄。低廉的售價,注定了這些產品無法做出更大的更新,除了價格之外,手環的核心依然是小巧、便攜和長續航,花裏胡哨的功能只能被設計師抛諸腦後。
換句話説,在智能手表時代,智能手環從來都是智能手表在成本限制下妥協的產物:它必須在數碼產品不斷更新的趨勢下塞進越來越多的功能,而體積和重量上卻存在着局限。顯然,化身另一種產品本就不該是某種產品的進步方向,或者説,這樣的形态只能支撐這些功能走到這裏,如果想要加入更多的功能,就會不得不轉換成另一種產品。
功能決定了價格,價格決定了銷量
但從銷量數據上看,限制了智能手環功能多樣性的低售價,恰恰是智能手環銷量反超智能手表的關鍵。
智能手環通常比智能手表價格更為親民,這使得它們對于預算有限的用户來説更具吸引力。對于那些只需基本功能而不願支付過高價格的用户來説,智能手環提供了一個經濟實惠的選擇。
另外,智能手環通常采用簡潔、輕便的設計,以及柔軟的材質,使得佩戴更加舒适。相比之下,智能手表可能更大、更重,對于那些更注重佩戴舒适性的用户來説,智能手環可能更受歡迎。
續航時間也是手環超越手表的重要因素之一,智能手環通常采用低功耗設計,使其電池壽命較長。這意味着用户可以在不頻繁充電的情況下持續使用手環,提供更便捷的使用體驗。特别是對于那些不想經常充電或在户外活動中使用手環的用户來説,智能手環更具吸引力。
換句話説,當智能手表不能用更豐富的功能支撐其高昂的售價時,用户自然會選擇功能類似但價格更便宜的智能手環。但就像我們剛剛説過的那樣,停滞不前的電池技術從源頭限制了智能手表功能多樣性的探索。也就是説,電池是智能手表功能更新的關鍵,而功能更新也是智能手表在銷量上反超智能手環的必要條件。
而小米專利中提到的智能手表「充電寶」,很有可能是當前智能手表繞開電池技術限制的最好機會。再説就連 Apple Vision Pro 都開始使用外置電池的方案了,用充電器給智能手表「打吊針」又有何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