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我太累了”當7歲孩子走進心理科,連醫生都震驚,歡迎閲讀。
孩子數學不好,不找老師,找醫生?316 元一個号,全國首個 " 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 " 于 10 月 8 日開放的消息一經發布,号源就被一搶而空。
" 我沒想到這個門診會如此火爆。"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馬希權表示。
01
學習困難門診在國内興起
包括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湖南、湖北、廣西、江西、重慶等地在内,已有多家公立醫院開設了針對學習困難的診療服務。這類門診,有的叫 " 學習困難門診 ",有的叫 " 學習障礙 " 專科門診,還有的叫 " 拒絕上學門診 "。
◎ " 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 " 由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理衞生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聯合設立。/ 圖:網絡截圖
新學期開學前後,往往會迎來就診高峰,一個個愁眉苦臉的父母拉着孩子走進診室。家長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門診學科,對孩子學習的錯誤認知往往造成兩代人的隔閡甚至悲劇,醫學幹預可以減少這種悲劇。但不少網友質疑是 " 智商税 "。
對此,醫生們解釋説,開設學習困難相關門診并不是制造焦慮,而是為了精準找到孩子的學習障礙背後的原因,分辨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還是家庭社會因素所致,幫助家長和老師更好地認識孩子、理解孩子,找到适合孩子的成長之路。
◎ 醫生在詳細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以及情緒和發育狀态等情況後,開出标準化評估和檢查(包括心理測試、各種類型軀體檢查),然後綜合判斷。/ 圖:網絡截圖
應注意的是," 學習困難 " 并不是一種病,而是症狀,但臨床上的确存在 " 學習障礙 " 這個診斷。在《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和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發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 學習障礙(LDs)包括數學障礙、閲讀障礙、書寫障礙等不同類型表現,屬于一種神經發育性障礙。
" 這類門診的潛在需求确實很大,在我們精神心理科,青少年兒童遇到的心理困擾往往跟學業、學習相關。"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副研究員魏勝男表示,以前患有學業困擾或不願上學的孩子,主要集中在心理科就診,現在通過細分亞專科,專門關注青少年學習困難和學習障礙的診治,這對患者更加有利。
◎心理科門診接診到不少學習困難的孩子。/ 圖:作者攝
孩子的學習狀況,是最能引起家長警覺的一個信号。魏勝男提醒,學業困難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表現形式,背後可能還隐藏着情緒問題,比如焦慮、抑郁,甚至可能因為過度緊張而出現自我傷害行為。因此,家長需要考慮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關注孩子的整體健康和成長。
02
世界上最累的不是上班,而是學習
在日益激烈的競争之下,學業壓力越來越讓中小學生不堪重負,導致心理問題頻發,甚至發生自殺事件。
9 月 17 日,網傳廣州番禺一位女中學生跳樓留下的一封遺書,訴説自己的學習壓力,即使自己要離開人世也惦記着媽媽和寵物,讓無數家長落淚。
◎ 學習壓力大,很累。/ 圖:全景視覺
女孩不止一次提到自己 " 太累了 "," 現在的孩子壓力也真的是越來越大了,感覺世界上最累的不是上班,而是學習 "," 三天中秋假,調休一天,光是書面作業就有 14 個,背書、實驗加在一起都有 20 個。" 同時,她自責自己做得不夠好,雖然老師説‘先苦後甜,讀書才有出息’,但她很清楚,不是所有人都有出息。
這個看似孤立的案例,但悲劇背後的根源以及這位女生所承受的痛苦,卻是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在廣州各大醫院心理科,39 深呼吸見到了太多穿着校服來就診的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的,神情淡漠不語的,暴躁怒吼的,失控痛苦的,還有在父母争吵中惶惶不安的。
" 能感覺到,這兩年在校學生心理行為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了,并且明顯呈現低齡化趨勢。" 今年是魏勝男在珠江醫院工作的第四個年頭,她告訴 39 深呼吸," 以前就診學生基本上為高中生,現在小學生慢慢變多了,有時一天能碰上好幾例,甚至剛上小學一年級就有嚴重的心理問題,連我們醫生都驚訝。"
◎ 魏勝男在出診中。/ 圖:醫院提供
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統計數據顯示,近兩年門診患者中約有 40% 為青少年,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中青少年占比約 55%,其中年齡最小的僅 7 歲。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產生,往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學業壓力、同學之間的人際交往、家庭教育親子關系等因素的影響最為常見。
" 我其實特别能夠理解家長們的心情。我是一個心理科醫生,也是當媽的,同樣也有感覺到親子矛盾無法應對而需要求助的時候。" 談起在門診中接觸到的家長和孩子,同為母親的魏勝男教授感觸很深。
"一些孩子非常厭學,無法上學了,家長卻沒有意識到這些行為并非簡單的‘叛逆’或‘不聽話’,而是孩子在尋求自我認同過程中遇到困境的表現,是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發出求救信号。" 魏勝男指出,特别心疼那些有自我傷害行為的孩子,來到診室的時候,女孩手臂上一道道的劃痕觸目驚心,男孩額頭拳頭的撞傷燙傷,這往往提示他們的病史不短,至少也有幾個月到一年。
◎ 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 圖:鋭景視覺
中小學生的心理行為預防難題,正困擾着當下的中國校園,考驗着一所學校的智慧。
據《人物》雜志調查的廣西一所重點高中,在 2023 年入學的 1500 名新生中心理普測發現了 100 名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這些學生分散在各個班級,班主任需要時刻警惕學生失蹤、自傷,科任老師也變得小心翼翼。
相較于家長對孩子病情的遮掩,現在的孩子都是公開談抑郁,會很直接地告訴不知情的老師" 沒來的同學,他們請假治療抑郁去了 "。
受訪當天,魏勝男接診的兩名小學生,被父母認為心理正常,好在老師監測到了," 你的孩子在學校説‘覺得活着沒意思’,還獨自站在高處往下看 ",馬上把這一信息反饋給家長。
為預防校園極端事件,如今很多學校會把窗户釘上,高樓派人值守,不斷補充心理老師……
魏勝男提醒,有些孩子的表現會更隐匿,一到學校就 " 頭痛 "" 肚子痛 ",各種不舒服,輾轉神經内科、消化内科查不出器質性問題,家長會以為孩子就是找借口不去上學," 但實際上這很可能就是精神心理問題的軀體化反應,家長應該考慮帶孩子前往心理科就診。"
比軀體化更早出現的是情緒問題," 當孩子出現情緒低落、焦慮、易怒、暴躁,情緒波動的阈值大大降低,那時孩子可能已經處于生病狀态,這些都需要家長引起重視。"
03
不只孩子需要心理治療,家長同樣需要
走進精神心理科的孩子,病了已經不是一天兩天,藥物治療是首選。抗焦慮類西藥,主要調節腦内神經遞質紊亂,能夠幫助緩解情緒、緩解軀體化症狀以及衝動的行為,改善睡眠質量,提升注意力和學習效率。
近年來,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在探索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來治療 " 心病 "。葛鑫宇副主任醫師介紹説,西醫在急性症狀的緩解方面具有顯著效果,而中醫強調 " 治未病 " 和整體調理,使用中藥幫助青少年改善體質,預防焦慮和壓力的復發,起到 " 增效減負 " 的作用,既關注短期的症狀緩解,又重視長期的身心健康維護,減少西醫藥物的不良反應,調節壓力帶來的失衡狀态。
◎ 中西醫結合幫助青少年應對學業壓力和焦慮問題。/ 圖:作者攝
但是,心理問題并非單純吃藥就能治愈,需要配合心理調整,家庭全力配合支持。
" 不光孩子要調整,家長也要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和預期。" 魏勝男指出,很多家長不自覺地通過 " 别人家的孩子 " 來比較自己的孩子,導致孩子在自我認同上產生了困惑。有的家長習慣于把自己的未竟夢想投射到孩子身上,期望孩子 " 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事 ",這讓孩子感到無法滿足父母的期待,進而形成心理壓力。
更讓醫生着急的是,一些家長固執認為自己沒有必要調整,但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大人不調整,孩子就好不了。還有些家長喜歡簡單粗暴,説 " 醫生,你就教一個方法讓我回去用 "。
顯然,孩子的 " 心病 " 沒有那麼簡單。" 家長不從思想上改變,一味照搬套用别人的方法,容易把親子關系弄得更糟糕。" 她強調,家長一定要換位思考,要真正發自内心地接納、贊賞孩子,客觀認識孩子,讓孩子長成他們原來的樣子。
從醫院接診來看,當下很多孩子的累,也不完全源于學業壓力,一個更為根本的原因,是缺乏來自父母的支撐。現在的教育内卷嚴重," 家校共育 " 模式使得孩子無處遁逃,甚至回家來還要承受父母的情緒壓力,而孩子無法消化這些情緒負擔,怎能不 " 心累 "?
崩潰的孩子亟需心理治療,由專業心理治療師進行一對一的心理疏導。
趙新宇是珠江醫院精神心理科的一名心理治療師,每天的工作量非常飽滿。他一年之中要接觸上千名患者,大部分都是青少年,"來做心理治療的孩子,大概一半都存在學習困難(學習障礙)或不願意去上學。"
◎ 趙新宇給學生進行心理治療。/ 圖:作者攝
曾在國外工作 4 年主要給大學生做心理治療,趙新宇回國後現在給青少年做心理治療,他説,感覺很不一樣," 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遠高于大學生,因為青少年本身心理素質沒有發展好,生理發育不完全,當面臨社會壓力,面對困難的時候,他們會比成年人更難應對。比如心情不好時,小孩除了玩手機之外,有時候找不到第二個消解的辦法。"
給青少年做心理治療是否難度更大?趙新宇搖頭否定," 青少年的心理治療用不着太多技巧,關鍵是要讓他感覺到你跟他們是站在一起的,你是懂他的。"
身材高大的趙新宇每次都會蹲下身子與孩子們説話,保持目光平視," 我必須和他們成為‘一夥’的,因為孩子的精神心理問題确實更難應對,你無法像和成年人溝通一樣,跟他們闡明疾病的機制原理,只能更耐心地去走進他們的心。"
目前他手上的孩子,一般最快 4-6 次的心理治療可以打開其心結。他建議家長最好也做心理治療,對孩子的康復更有幫助。
當孩子表現出學業焦慮時,家長的溝通方式至關重要。方式方法有很多,但他認為最重要的是,需要學會 " 延遲判斷 ",也就是在聽到孩子抱怨或表達焦慮時,不要立刻試圖解決問題或批評。相反,家長可以用一些引導式的問題,如 " 數學哪部分讓你覺得最難?我們可以一起看看這部分 " 來幫助孩子具體化問題。通過共情與理解,家長能夠讓孩子感到自己的感受是被接納的。
三位醫生呼籲:比起學業、成績,家長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
近日,《廣州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獲批,将于 2024 年 11 月 1 日起施行。《條例》明确了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主體的責任,以立法形式在全國率先回應了中小學生心理問題 " 怎麼預防 "" 怎麼發現 "" 怎麼診治 " 和健康促進工作 " 怎麼保障 " 等難點問題。
◎ 全國首部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地方性法規。/ 圖:網絡截圖
如今越來越多家長開始醒悟,并付諸行動。85 後媽媽張欣欣(化名)説," 孩子來到這個世上,沒虧欠我們父母什麼。上初中後,我特别心疼孩子每天睜開眼就是到校學習,回家繼續學習,經常睡不夠 8 小時,我不能幫他什麼,只好每天抱抱他,對他説媽媽很愛你,知道你學習辛苦。"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姓名除專家外均為化名)
作者|葉芳
排版|深深
通訊員|伍曉丹 韓羽柔
封面|作者攝
首圖|123rf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