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國產手機廠商的螺旋蝶變:瞄準蘋果,做回自己,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潮汐商業評論
" 要不是我提前預定了,現在指不定在哪排隊呢。" 已經拿到心心念念的華為 Mate 60 Pro,Andy 興奮道。
用 Andy 的話來説," 這款手機意義‘特殊’ "。
8 月 29 日,華為宣布發售 Mate 60 系列手機,标志着中國第一台搭載全自研 SOC 芯片的手機正式亮相。這也意味着華為 3 年的致暗蟄伏,已迎來曙光,突破了芯片 " 卡脖子 ",成功完成 7nm 芯片量產。
截至 9 月 1 日,華為 Mate 60 Pro 線上、線下雙渠道銷量總計約 80 萬台,創下華為手機多項歷史新紀錄。
Counterpoint 分析師 Ivan Lam 稱,如果供應不出問題,Mate 60 Pro 的銷量至少會超過 700 萬台,超過上一代 Mate 產品。
然而華為的期望并不止于此。有媒體報道稱,供應鏈方面,華為 Mate 60 Pro 已加單至 1500 萬 -1700 萬台。
無論是消費市場,還是國產手機行業,搭載着全自研芯片的華為 Mate 60 系列無疑給低迷已久的手機市場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期許。
需求向下,成本向上,手機廠商被迫 " 卷 " 向高端
" 消費電子行業競争極其激烈,只有做高端,才能倒逼我們在技術上尋求突破,赢得未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這是前不久,雷軍在年度公開演講中提到的一句話,堅定之餘也夾雜着幾絲無奈。
近幾年,手機廠商們的日子不太好過。随着智能手機不斷迭代更新,基礎需求被極大滿足之後,消費者換機周期也越來越長。手機市場早已進入存量時代,甚至出貨量已長期處于下滑态勢。
據 IDC 數據顯示,2023 年上半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 1.3 億台,同比下降 7.4%。整個 618 年中大促期間,在手機廠商和電商平台雙重優惠補貼且力度較大的情況下,智能手機銷售同比下降幅度仍然超過了 5%。
其中,國產手機盡管在手機市場上占據着較高的市場份額,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只能依靠提升銷量來獲取利潤,且無法大幅提高利潤空間。一旦銷量下滑,不僅利潤難以保證,甚至可能還要面臨虧損,與占據高端市場的蘋果、三星相比,盈利能力相差甚遠。
Counterpoint Research 指出,在嚴峻的市場消費形勢下,與低端客户相比,富裕的消費者對宏觀經濟困難的免疫力更強。因此相較于占據中低端市場,高端市場的 " 抗打擊能力 " 則更強。
全球行業分析機構 Counterpoint 數據顯示,2022 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相比 2016 年的峰值減少了 41.5%,但銷售額只下降了 11.7%。
過去的六年,盡管市場整體始終處于下降通道,但高端智能手機的銷量卻實現了逆勢成長,銷量從 2017 至 2022 期間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 9.8%。
此外," 卷配置 " 的中心思想在國内手機行業已根深蒂固,但芯片、作業系統等行業 " 核心科技 " 并非在我們自己手中,國產手機大多都采用高通、聯發科等芯片,谷歌安卓系統,三星或鎂光的内存等,因此國產手機的制造相當依賴國外供應鏈,這也意味着不僅成本上升,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甚至還可能随時面臨技術 " 卡脖子 " 的問題。
正如雷軍 2023 年度演講的那樣,要倒逼在技術上的突破,才能赢得未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高端化是小米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 " 生死之戰 "。
消費需求向下,成本不斷向上的背景下,不僅僅是小米," 高端化 " 已經成了當下所有國内手機廠商在競争圍城中突圍的關鍵,而 " 高端化 " 的背後,實際上已經打響了一場 " 技術戰 "。
畢竟,沒有 " 核心技術 " 支撐,高端化如同 " 空中樓閣 "。
高端化背後,如何構建 " 技術之網 "?
在國内高端手機品牌裏,華為曾是唯一一個與蘋果掰過腕的廠商。
IDC 曾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 年上半年中國 600 美元以上價位段智能機市場份額,華為以 44.1% 的比例排名第一,蘋果以 44% 的份額緊随其後,二者幾乎瓜分了高端手機市場份額。
但在華為 " 沉寂 " 之後,至今都沒有出現可以補位的手機廠商。
國内手機廠商們想要實現高端化,就必須摸着前人路徑過河,華為則是它們的重要參考。
眾所周知,華為跻身高端市場離不開其自主研發的麒麟芯片和鴻蒙系統。正是因為有了芯片設計能力,通過系統深層代碼不斷優化,來更好地平衡手機的性能和續航。當技術優勢有效地轉化為了產品的競争力,華為就自然在高端市場的競争中取得相對優勢。
國内手機廠商曾慣常的做法就是争搶與 " 芯片巨頭 " 高通首發與合作的機會。但近幾年來,這個趨勢有了微妙的轉變。在走高端化這條道路上," 底層技術 " 的突破創新成了國產手機行業的關鍵詞。
" 自研芯片 " 是底層技術突破的核心之一。在芯片上,國内手機廠商雖然無法像華為一樣直接 " 啃下 "SOC 芯片,但從邊緣切入,以 " 輔助芯片 " 來鞏固和強化其特定優勢。
例如,2021 年 3 月,小米推出了自研的 ISP 專業影像芯片 " 澎湃 C1",小米的首款折疊屏手機 MIX Fold 就是用的該芯片配置。此後,小米還發布了自研電池管理芯片澎湃 G1 和自研充電芯片澎湃 P1。
無獨有偶,2021 年,VIVO 在新發布的旗艦產品 VIVO X70 系列中同樣搭載了自研的 ISP 芯片 V1。沿襲 VIVO V1 的脈絡,之後 VIVO 還相繼推出了 V1+ 和 V2 等芯片產品;OPPO 也推出了基于影像改進的 NPU 馬裏亞納 MariSilicon X 和藍牙音頻 SoC 芯片馬裏亞納 MariSilicon Y。
榮耀雖尚未入局芯片產業,但也開始積極布局相關業務。在 5 月榮耀 90 系列的新品發布會上,榮耀 CEO 趙明對外表示," 我們既不盲目樂觀,也不妄自菲薄。是自研,還是選取第三方芯片,目的是要保持產品上最佳的競争力。"
説到底,手機能留住消費者的關鍵在于 " 好用 ",而在芯片的硬核支撐之下," 好用 " 的底層邏輯則在于作業系統的 " 流暢 " 運行。
A 系列芯片與 IOS 系統的底層融合是蘋果的 " 核心競争力 ",也正是因為軟硬體協同發展,讓蘋果可以在高端手機市場裏擁有着獨一份的優勢。華為的鴻蒙系統亦是如此。
如今,手機產品趨同化嚴重,短時間内,硬體是難以拉開較大差距的,而系統和軟體方面則相對 " 輕松 "。在蘋果 iOS 和華為鴻蒙系統的成功影響下,國内手機廠商也刮起了 " 系統 " 潮。
去年,先有 OPPO 發布了智慧跨端系統潘塔納爾,後有榮耀官宣在第四季度将推出全場景 MagicOS 7.0 作業系統,均把跨端協同作為主打。
前者潘塔納爾被定位為 " 中間件 " 系統,作為跨系統和跨服務之間的橋梁,不改變自有的現在作業系統體系,也不會替換其他生态夥伴的作業系統體系。後者則跨終端、跨服務,目标在于把用户 " 綁 " 在自己的生态裏。
與此同時,近期在網絡上也有着 " 小米全端自研系統 " 的傳言。
在萬物互聯奔湧的當下,手機終端早已成為了一項重要的接口。物聯網可以廣泛地連接各類設備、應用于各種場景,無論是車、家居、日常辦公等,一旦連接,則代表着手機生态擁有更大的可能性。
這也意味着,各大手機廠商想要獲得生态價值,作業系統這張 " 入場券 " 就成為了剛需。
國内手機廠商的高端化注定是一場持久戰,同時也是一個 " 由表及裏 " 的發展過程。在過往,廠商們的高端化是卷分辨率、卷攝像頭、卷續航、卷内存、卷螢幕 …… 卷一切消費者可以感知到的,但這些都只是 " 表象 "。
當它們開始向 " 底層技術 " 探索并試圖改變時,國產手機行業的 " 裏子 " 才開啓真正的 " 高端化之路 "。
只有真正的技術才能夠真正地讓消費者為高端產品買單,從而國内手機廠商們才能有更多的資源去做更高端的技術,形成一個正向且良性地循環,正如蘋果已經做的那樣。
國内手機廠商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條路正确且堅定。
結語
2011 年的 8 月,一款售價 1999 元搭載當時高端硬體配置的智能手機 " 橫空出世 ",短時間内銷量就突破了 100 萬台,标志着國内手機市場真正意義上進入了智能化時代。而這個品牌就是 " 小米 "。
此後幾年,國内手機市場百花齊放,以華米 OV 為首的四大廠商,每每有新品發布,都會引發市場的熱烈讨論。
十二年後,随着華為國產自研芯片產品的售賣,國内的手機行業競争也宣告進入比拼核心技術時代。而對于核心技術的投入,從商業角度來看,更像是一場充滿英雄主義的 " 豪賭 ",用當下的 " 身家 " 來押注一場行業未來的 " 變革 "。
翻開中國手機行業風雲變幻的 30 多年歷史,從通話基本靠吼的 1G 功能機時代,到極速 5G 的智能機時代,從突破外資品牌圍城,到山寨泛濫,再到國產品牌的激烈内戰,甚至向全球進軍,沒有任何一個行業,能像手機行業這般充滿戲劇性。
" 我知道這次華為新款手機的芯片,與行業最新技術還有些差距,但也是 5G,速度飛快啊,重點是我覺得從使用體驗和情感來説,很滿足!"Andy 開心地説道。
你看,商業就是這樣。